于荷
體檢查出肺結節,很多人擔心會不會是肺癌,糾結要不要馬上切除。過度恐慌易治療過度,不當回事兒又容易錯過最佳的治療期。那到底要不要挨這一刀?
劉宏旭教授,遼寧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胸外科主任、遼寧省食管癌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抗癌協會理事會理事、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會員,首屆遼寧青年名醫。
發現結節別急著切
劉先生肺部低劑量加強CT報告顯示,右肺上葉有一磨玻璃狀結節,直徑約6毫米?!斑@是不是肺癌???要不要馬上手術?”拿到報告后,劉先生慌了,拿著CT片子,四處求醫。遼寧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胸外科主任劉宏旭教授看了CT片后表示,從肺小結節的形態和大小上看,一般直徑小于8毫米的磨玻璃樣肺結節無需恐慌,只需定期復查即可。
像劉先生這樣的患者不在少數。劉宏旭院長說,隨著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強,選擇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由于疫情的關系,不少人在做CT檢查時發現了肺結節,肺結節患者比以前增加了4成。這些患者當中大部分都是良性結節,無需手術,但也不能完全忽視,需要定期復查。
實性結節最好手術
當然,也有一部分患者必須通過手術才能解決掉這個“不定時炸彈”。66歲的郭阿姨查出來的肺結節直徑約1.1×1.4厘米。結節雖不算大,但劉院長憑多年的經驗,從CT片上指出,這是一個實性結節,惡性的可能性很大,需要手術切除。郭阿姨不理解,這個結節很小,且自己也沒不適癥狀。郭阿姨的女兒也糾結了,這邊醫生建議手術,可母親也沒啥癥狀,到底要不要挨這一刀?會不會過度治療了呢?經過一個月的糾結,最終郭阿姨一家聽了劉院長的建議。
劉院長說:雖然現在通過很多途徑能查到很多關于肺結節的科普常識,但是否有必要手術,是否具備手術指征,還需醫生視具體情況而定。劉院長綜合郭阿姨實際情況,制定了一套個體化精準手術方案,僅用一個3-4cm長的切口,成功摘掉“不定時炸彈”。
肺結節不一定會變成肺癌
查出肺結節后,人們往往過于恐慌,易發生過度治療,本不需要切除的做了切除,影響了肺功能。肺結節和肺癌的距離有多遠?劉院長說:不是所有的結節都會成為肺癌。有的結節是炎性的,還有的是肺結核或陳舊性鈣化,只有一部分可能發展成肺腫瘤。肺部結節,尤其是磨玻璃結節,一般生長速度較緩慢,所以,我們建議8毫米以下的純磨玻璃結節每3-6個月觀察一次。有的惰性結節觀察幾年也幾乎沒有變化甚至有可能就消失掉了。只有一部分肺結節,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大小、形態、密度出現變化,并有可能出現邊緣毛刺、支氣管及血管集束或胸膜牽拉。如發現上述變化,一定要到正規醫院評估,以免貽誤治療時間。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沒有肺結節,四十五歲以上的成年人,也應每年做一次肺部CT 。
8毫米是基本的考量單位
當體檢發現肺結節后,應該怎么辦?劉宏旭院長說:發現肺結節后,首先不用太驚慌,70%以上的人CT都會提示有肺結節,實際上,報告上沒有報出直徑的微小結節不必在意。8毫米是一個基本的考量單位,也是國際上建議的觀察指標。如果大于8毫米,也不要驚慌,要看結節的密度、形態以及周圍血管支氣管的走形,這就要找有經驗的專業醫生來判斷。
治療方式越來越多
很多人對手術很抵觸,很害怕,已有手術指征也不愿挨這一刀。劉宏旭院長表示,目前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肺段切除或聯合亞段切除已是常規術式,保留自主呼吸非氣管插管麻醉下的單孔胸腔鏡手術技術也已經成熟,并積極開展磁導航下肺結節定位、診斷及消融技術,以“無孔”的手術方式讓復雜的多發肺結節有更多的治療方法,讓更多患者獲得治療機會。所以,如已有手術指征,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進行治療。
早診早治是防癌抗癌最重要的
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居國內惡性腫瘤首位,且呈上升趨勢,這是不容忽視的現實。但其實,肺小結節并不可怕,即使是惡性結節,大多數也只是處于腫瘤的最早期,及早發現、治療,一般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劉院長提醒:“一方面45歲以上的人群要有意識地在體檢中加入胸部低劑量螺旋CT,它可以發現早期肺癌,是目前最為敏感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另一方面,檢查出肺結節也不要過度恐慌,要到正規醫院去評估。”劉院長表示,即便診斷出來的肺結節是早期肺癌,只要能及時發現、治療,5年生存率接近100%。但遺憾的是,目前僅有15%的肺癌病例能夠在早期發現。所以,肺癌的早診早治是目前所有胸外科醫生所面臨的挑戰之一,也是防癌抗癌最為重要的一環。
避免壞習慣,遠離肺癌
劉院長最后建議大家: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習慣,空氣不好時要戴口罩。盡量到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身體,避免空氣污濁時外出活動。多吃新鮮水果,戒煙,遠離二手煙。香煙中的多種物質會導致支氣管上皮細胞DNA損傷,進而引起細胞的轉化,最終癌變。這里有一個吸煙指數:即每天吸煙的支數,乘以煙齡,如數值大于400,那么就存在一個肺癌的高危因素。另外,新裝修房子要空一段時間再入住,防止高濃度甲醛的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