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習俗甚多,而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相敬愛,這種互敬互愛使家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家庭成員之間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感到滿足與欣慰,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老小共享天倫之樂,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此時子女也可趁團圓之際,對長輩表露感激之情。
年夜飯,是春節習俗之一,又稱團圓飯,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于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祖先后,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寓意。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按照民間的傳統習慣,中國各地的年夜飯習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團子、水磨年糕;江浙閩粵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廣東潮州人初一吃當地特有的腐圓。
餃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古稱“角子”或“扁食”。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代傳下來的。相傳,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成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便效仿著做,世代流傳。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了中國的邊遠地區,而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除夕晚上12點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又因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發大財,元寶滾滾來”之意。有些地方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的硬幣包進去,誰吃著了來年便可以發大財。
湯圓又名湯團、浮元子,在南方比較普遍。用糯米搓成圓形,也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餡,再放入鍋中煮食,寓意團團圓圓。湯圓一般作為早點或是年夜飯主食,不管是餐館、酒店還是家中,都很流行這道美食。
春節食年糕的風俗,興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繹為年年高升之意。據說,最早時期,年糕是為午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春節吃魚也是有講究的,預示著年年有余,所以春節吃魚是國內常見的一項習俗。除夕吃頓團圓飯,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魚,“魚”“余”同音,圖個吉祥、喜慶。我國南北各地的魚肴甚多,如蘇菜中的“荷包鯽魚”、烏蘇里的“油炸鰉魚塊”、川菜中的“豆瓣鯽魚”、粵菜中的“香滑鱸魚球”、湘菜中的“祁陽筆魚”、京菜中的“醋椒魚”、津菜中的“高麗銀魚”、東北菜中的“白松大馬哈魚”等等,都是名響一地的魚肴。
不少地方在吃年夜飯時還會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采。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花生(長生不老)、吃雞(吉祥如意)、吃發菜(發財)、吃腐竹(富足)、吃蓮藕(聰明)、吃生菜(生財)、吃臘腸(長長久久)等等。
出品/蘇寧鐘山國際高爾夫酒店
年夜飯風俗演變
家庭DIY
傳統自制年夜飯,依舊是中國多數家庭的選擇。2013年12月中國吃網發起的網絡調查《除夕不放假,你的年夜飯在哪里吃?》結果顯示,87.39%的投票者選擇在家里吃,排在第一位。一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制作美食,享受天倫之樂體驗地道年味兒。
酒店定制
隨著經濟的發展,酒店定制年夜飯倍受人們青睞。傳統酒店年夜飯多以套餐的形式出現,而“私人訂制”也成為年夜飯的主流。以首都北京為例,北京年夜飯酒店選擇分為兩批,一批是市區的酒店年夜飯消費,該類消費主要是以吃特色美食為主;另一批為郊區年夜飯消費,此類年夜飯消費是集美食、娛樂、休閑、度假于一體,度假的同時,享受春節的味道。
網購半成品
隨著酒店預定年夜飯的火熱,桌位緊俏、酒店爆滿等問題迎面而來,市民另辟蹊徑,網購年夜飯半成品成為新寵,讓網商們的生意火爆無比。雖然網購年夜飯有諸多好處,但是購買者還是以20-40歲左右接受新生事物快、熱愛網購的中青年為主,普通市民們對這種新生事物還普遍持有謹慎態度。
私廚上門
如今,上門年夜飯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市場。“年夜飯廚師”可以按要求為你私人訂制團圓飯,這個服務項目給既想團圓又不愿動手的人們提供了新選擇。廚師上門做菜,流程一般是先了解客戶要求,互相交流后確定菜單,然后按照菜單買菜,客戶可以請廚師代買,也可以自己購買。請廚師上門做年夜飯,一般廚師要去3次左右。第一次去和主人家商議菜單;第二次去準備菜品,例如簡單的半成品加工、提前煲湯和準備餐具等;第三次則是上門做菜。廚師上門做菜,主食材及主要調料要由主人家配備,但要達到酒店的口感,還要一些小調味品,這些都由廚師自己帶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在提升,在家做年夜飯太累,去飯店吃年夜飯又缺少了過節的氣氛,年夜飯上門服務的優越性也因此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