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
摘要:思想政治課程是素質教育課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新形勢下的思政課程靈活貫穿于新時代青年發展的全過程,將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思政教育構成一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思政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出發點創建適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課程,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等,不斷完善思政課程教育教學內容一體化,結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搭建平臺,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關鍵詞:思政課程;大中小思政建設一體化;創新機制
引言
在新課程改革后,教育的重點轉向了學生,為落實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而建立的思政課程,如何更具針對性地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實效性地加深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故事,中華民族的故事等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時代的今天,思政教育的實際目的是讓學生領悟,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將書上內容講解讓學生大概地了解,思政課程改革同樣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只有進行不斷改革創新、協同育人才能使青年對思政教育銘記于心,共同促進中國發展。
一、大中小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現狀分析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中小思政課實效性的突出問題大致相同,表現在如下三點:
1.1教學內容與發展需求之間契合度低
思政課教師依舊采用最傳統的方式面向當代學生,在課堂中過度重視思政教育全方位的知識結構,卻忽略了“以人為本”的教學課堂,缺少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更多的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其次是堅持“絕對真理”的架子強制性地進行教學灌輸,沒有課堂親和力,難以將思政傳授于學生;最后是避免式教學,思政課教師逃避學生的疑惑點,繞開學生對于思想和現實問題的困惑,導致學生無法理性分析問題對錯。如此看來,思政課程需要進一步伴隨學生,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1.2思政理論與實際生活關聯度不高
思政課程中依舊存在兩面性的現象。由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對思想及現實中的困惑關注度不高,從而導致思政教師所述理論缺乏親和力和針對性,思政教育在生活中引領作用不夠,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形成阻礙,很難升華思想。因此,思政教學得從實際生活出發,與思政文化進行有效互動,達到理論與生活實踐經驗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平衡狀態。
1.3思政教學改革不夠完善
目前思政教學改革中缺乏對思政課程建設的研究。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涉及范圍廣闊,對教師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要求過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學術深廣,學術含金量不低于任何一門學科的哲學性學科,如果缺乏強硬的學科支撐,就會使得思政教學變得無趣乏味。那么,如何在思政課上開展有思想且學問豐富的課堂呢?如何凸顯思政教育的學術性、專業性以及思想的品質呢?以理論的方式進行思政教學時,講解道理背后的原理,需加強思政課程學科性的探索創新精神。
1.4思政課程與主要課程的建設之間結合不足
思政課程一直以來采用傳統的的教育方式,局限于思政課自身,卻忽略了與其他主要課程之間進行結合式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課程開發與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要做到相互依靠、相互配合;其次,根據專業特點,健全思政課程在不同階段的學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進一步化解思政課程的突出問題;同時在探索研究其他不同類別的課程時,尋找與思政課相關的內容,進行針對性地指出并拓展其知識。
1.5大中小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統合不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大中小學開展循序漸進式的開展思政課程,青年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在思想政治課程上應著重加強教育。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是緩慢有序的漸進過程,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應遵循客觀規律。當前,大中小思政課堂中,依舊存在著課堂內容重復出現,大部分思政教師未開展研究如何將課本內容進行有效連接,章節之間的間距沒有拉開。思政教師應做到逐步前進,且不刻意地將課本的所有內容分開講授,同時,思政教師還應研習更生動更有層次性的教學方法以較好地銜接各教學內容。
二、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創新途徑
2.1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特色化思政課程教學
針對大中小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擬定不同的課程設計。大中小學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具有區域性文化特色的、更貼近生活的教學活動。將帶有地方標簽或地方歷史文化的資源融入到思政課程中,不僅豐富了思政課程的內涵,也提高了育人的實效性。地域文化特色與學科之間的相互貫通,在豐富教案內容的同時,也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培育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興趣。總之,轉變課堂的教學模式,同時開發研究課外實踐拓展活動,形成生活與課堂的相結合,共同對學生進行思政影響。
2.2發揮大數據平臺的優勢豐富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對課堂教學效果有明顯的影響。豐富的教學資源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的生動程度、學生學習知識的接納程度。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科技的發展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更方便的平臺。大數據平臺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與研究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更生動的教學素材,提升了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程度,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涵養,進而有利于提升思政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創新機制
為增強思政課程的實際效果,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思政育人,通過整體設計育人新機制,從而達到建設精準、有效的課程的目的。從長期研究過程的探索中,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應做到精準地將學生的困惑與發展需求優化到課程教學的問題取向;設置精致的教學內容實現問題取向與價值導向的結合;精心準備教學過程,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來引導學生,提升學生思政教育效率,增強課程學術性與挑戰難度。同時,教師因將思政教育擬做一門學問進行探索,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思政教師也需強化自身專業能力,探索、研發課程內容,凝聚專業老師共同探討備課方案,充實思政課程內容。
在大中小思政課程一體化中創新機制。在打破體制機制的障礙上,將主渠道與主陣地相結合。一方面,選取思政課教師和思政工作者中的優秀人員進行交換任職,思政課程教師可通過參與日常的思政工作促進思政教學,在教學中拉近學生與思政的距離;思政工作者參與教學授課能提升思政教育教師團隊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和思政工作者可展開共同研究,研究如何化解思政課程在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難題,如何更有效地促進青少年思政教育,從日常學習到思想灌輸進行學術成果間的交流轉化。思政課教師和思政工作者的結合,有利于豐富教師隊伍的專業知識,使教師專業技能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專業性。以教書育人為根本,促進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良性互動,因此,借助各行各業專業人士的輔助,從青少年的發展需要實現課程與實際的結合一體化。
四、結語
思政教育課程沒有固定單一的教學模式,需要根據各門課程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索發現,更需要思政教師在教學課程中有方向性的引領。為推進大中小學校思政課程一體化的全面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的思政教育提出要不斷完善課程的多樣性,不斷改善其他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融合的問題,不斷深化思政教學體系。教師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與“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相結合,推進大中小學校“教書”“育人”的統一協調發展,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玉國.大中小課程一體化背景下課堂教學變革[J].大學:研究,2019,0(1):45-49.
[2]李昕.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一體化 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9,0(7):10-12.
[3]馬寶娟,張婷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問題與對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