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
摘要:新課程的背景下,提出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物理知識。本文立足于高中課堂教學實踐,分別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開展小組合作,學生主動探究知識”“聯系實際生活,知識聯系日常生活”三個方面入手,針對如何體現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進行了初步地探索和分析。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情境;主體地位
物理是高中的重要學科之一,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轉變角色,明確自己不再是物理教學活動的領導者,而是指導者。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仍然在課堂上占據主導地位,向學生灌輸知識。在高考應試條件的指揮下,一些教師片面追求高考入學率,推行題海戰略,極大地抑制了學生的物理學習動機;為了應對考試,節省課堂時間,教師不注重物理探究的過程,只將結果告知學生,而忽視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同時,實驗教學流于形式,要求學生循序漸進,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若想要在高中物理課堂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離不開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創造條件,使學生有更多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要求學生預習相關內容,提問學生對于自己預習后的見解、觀點認識。這樣可以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鍛煉其邏輯思維能力。
如在學習“圓周運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我國衛星在太空繞地球運動的視頻,在學生觀看視頻的同時,教師可以簡單介紹:至今全世界已經發行了4000多顆衛星,其運行原理是當向心力和萬有引力相等時,衛星做圓周運動。教師還可以使學生列舉出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圓周運動的例子,學生回答:“摩天輪的運轉、洗衣機脫水、自行車運轉。”其次,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他們的運動有什么共同點?”“自行車前后輪的圓周運動有什么不同?”使學生大膽猜測、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通過教師的提問與學生互動,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思考圓周運動問題的情景,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開展小組合作,學生主動探究知識
小組合作是當今課堂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將全班劃分為3~6人的小組,在提出有關問題后,可以使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并總結出答案。這樣學生可以在小組內積極發言,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教師在課堂中一味的說教,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在物理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一份教學導案,使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共同尋找答案。1.什么是自由落體?2.自由落體運動產生的條件是什么?3.物體下落的快慢與重力有關嗎?使學生在這份導案的帶領下,對自由落體運動學習內容進行一個初步地學習,使其在小組內開展討論,思維產生碰撞。教師在討論學習結束后,可以抽取其中一個小組回答以上問題,教師對于不合理的進行糾正。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僅教師在課堂中講授內容的方式,而是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為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聯系實際生活,知識聯系日常生活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認識物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檢驗物理規律的標準之一。而在我國目前教學中,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僅僅獨自在課堂中做實驗,且沒有聯系實際生活,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這影響了物理的實際應用性。因此,為了貫徹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教師要重視物理實驗過程,使學生探索物理實驗,從而更好地將物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如在教學“曲線運動”時,教師在探究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時,可以通過幾個實驗來探究。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可以使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引導學生使小球自由滾下,使學生講述小球的運動軌跡。同時,教師可以換另一位學生來分析小球靜止在桌面上的受力情況。學生回答,小球受到重力、支持力。教師可以反問學生,還有沒有別的作用力?學生恍然大悟,回答道:“還受到滑動摩擦力。”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實驗互動后,教師進行總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為了聯系實際生活,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曲線運動現象,并分析其產生的作用力,切實聯系實際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時,要重結論的同時更注重過程,使學生參與到課堂實驗中來,并充分發揮物理離不開生活這一特性,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自主應用到生活中。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學生,傳統的應試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學校及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根據學生需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模式,使整個班集體處于愉悅的知識空間狀態,盡最大可能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到最大限度。
參考文獻:
[1]楊中華.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J]. 四川心理科學, 2001, (004):44-45.
[2]郭海茸. 基于物理核心素養的高中物理教學策略探討[J]. 考試周刊, 2021, (5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