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王敏勤教授的一席話“教師如果一開始就扎到課本里,就像走進了一片森林,不知道整個森林有多大,離出口還有多遠……?!边@句話,深深植根于我的內心。
近年來,我校經歷了整個教學過程改造全過程,其目標即為“讓成績成為教學過程改造的自然結果”??此埔环N理想的教育目標,經歷過后,卻著實感受到了教學過程改造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所謂的教學過程改造,意即,讓教學的每一個過程都做到科學、精準,每一個過程都不隨意和盲目,這就需要老師們踏踏實實地立足教學各環節的研究與揣摩,基于于學情、基于課標、基于教材去設計教學目標;基于目標與學情去設計教學活動、作業設計;基于學情與教學生成去設計輔導……;每一個過程的改造,唯有靜心、志心、用心,唯有用研究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教學環節,我們的過程改造方能顯出其改的內涵與價值。
以課標為例,我們先后經歷了“說教材、說課標、說建議”的三說活動,這樣類似活動的組織與參與,真正改變了我們的教學行為,原因一是之前,課程標準擺在書櫥,卻很少有人提及,二是后來,備課查閱課標已成為習慣。對于課標的理解我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到細的過程。過去,好多老師可能跟我有過同樣的經歷,備課時,時常會出現選題偏、難、怪的現象,還總認為這樣的題是好題,事實上,很多情況下,這樣的選擇既耽擱了正常的教學進度,弄得學生也是精疲力盡,究其原因就是遠離課標分析基礎上的漫無目的的選題。回頭想,真的是很可怕。經歷一輪一輪的說課標活動,不僅讓我擁有了對“課標”的全新認識和理解,也讓“備標”成為備課領域的首選課程之一。而每節課,都要做到“心中有標”成為教學常態。
所謂心中有“標”,首先是準確理解數學學科課程標準,課標定位準確,就會避免課堂上習題、練習設計地隨意性,以《因式分解》為例,課標的具體目標為“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過二次)進行因式分解(指數是正整數)”,明確了這一定位后,如果再過多設計多次利用公式、分組后分解的題目,勢必會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負擔。
所謂心中有“標”,第二個就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設計關乎整個教學活動設計,要求在準確、規范、可操作基礎上,向具體、可評價、有層次、運用學科語言描述轉變。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研讀教材,分析課標與學情,必要時,還要分析教材變化及不同版本教材呈現方式。例如《因式分解》在基于課標與教材及重、難點分析基礎上,我們初步的定位是:1. 經歷從因數分解到因式分解的類比過程;2.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以及它與整式乘法的關系.3.感受因式分解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經過研討,考慮到北師版教材與其他版本的區別,即其他版本一般要加入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而北師版卻將因式分解概念單設一節,旨在關注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間的關系等,同時,結合學生學情,即小學對因數分解的了解,我們又將目標作了如下的定位:1. 經歷從因數分解到因式分解的類比過程,能類比因數分解將用字母表示數后的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乘積的形式,感受類比的方法。
2、經歷用幾何圖形解釋因式分解意義的過程,能借助拼圖前后圖形面積不變從幾何的角度體會因式分解的意義。
3.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會判斷一個變形是否為因式分解,能借助因式分解解決含簡單公因式的計算問題。
4.初步體會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聯系,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而對于目標第4條,老師們又一致認為,這樣的描述不便評價,隨又作了如下的更改描述:4.初步體會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聯系,并能借助整式乘法驗證、解決有關因式分解的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這樣的層次性目標設計,具體、可評價,真正讓老師們的活動設計“標”可循。
從課標到教材,再到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作業設計諸多領域,其實是環環相扣的。課標定位準了,再加上精準的學情分析,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設計自然會不偏不離。當然,這樣的精準分析定會影射帶動其他領域的變革,比如作業領域。
作為第二課堂,作業領域的變革,同樣不能游離于課堂教學變革的范疇,它也要基于課程標準與教材重、難點而選擇;基于教學目標而合理定位;基于活動理念與學情而精心設計。為保證每一次作業布置真實有效,在作業設計環節,我們緊抓兩個“關鍵點”:一是作業設計是否能與教學目標相穩合;二是作業設計是否與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相一致。
一切教學活動的設計均要圍繞教學目標而開展,高于或低于教學目標的作業設計,都不能稱其為有效作業設計。每每拿到一次作業設計,我們會對照教學目標逐一進行審核,以確保作業設計方向不偏。無論是課內當堂檢測,還是課后鞏固性作業,均基于課標及教學目標分層設計基礎知識類、基本技能類和基本原理與方法類“菜單式”作業,由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自主選擇。在具體設計分層作業時,我們一般遵循以下原則: A層設置與教材例題類似的作業,目的是能讓他們仿照例題能找出解題方法,掌握新知;B層設置一些例題的變式練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會靈活的運用,提高和鞏固所學知識;C層設置一些開放性和綜合性的題目,使他們能把知識拓展延伸,提高優秀生的數學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當然,作業設計的層次性還體現在對于同一問題設計梯度問題。對有一些題由易到難的設置問題,使學生踏著階梯一步一步探索。
課標的研究,只是教學過程改造之路上的一個小點。行走在教學過程改造的路上,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單一領域下的變革實惠,更多的是那種用研究的心態面對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深知,在教學過程改造之路上,我們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正所謂有良策不怕路遠。今后,我將繼續秉承 “緊抓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思路,在改造教學過程的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一步,全面提升數學組的整體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