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棟
摘要:企業發展不僅是領導層面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對基層員工思維能力要求的體現。一個企業的長久發展,離不開共同的愿景和夢想。企業在加強職工思維認知方面,應該根據職工需要,給與職工更多的思想指導,讓每個企業職員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正確引導,加強企業職員之間的團結和努力,讓職員之間形成良好的向心力,保持企業實現長久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企業職員;思維認知;技能提升
一、企業職工思維認知提升的概述
企業職工需要提升思維認知,讓其在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能力,并讓企業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的在企業群眾中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提升企業職工整體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首先來說,企業通過對企業職員進行思維能力培養,讓其增加自身的思想認知,更好團結企業內部的思想統一,讓企業管理工作更好開展,團隊之間更有凝聚力和有向心力,共同抵制一些不好的生活作風以及工作習慣,提升企業發展的工作效率,更好的為企業長久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企業職工通過思維提升,可以給自身“充電”,人的發展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只有給與正確的學習才能提升自我認知,也才能更好的把生活和工作有效協調,工作效率的提升關系到思維和專業技能兩方面,雙方是相輔相成的共同體,企業職工在思維上有效提升,可以看到自身的問題,通過問題引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努力提升自身的相關專業技能,更好的為企業發展貢獻自身的力量。
二、思維引導下企業職工能力有效提升
1.創新教育理念
創新教育理念是提升和企業職工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鍵的環節。只有運用先進的理念,才能讓企業有先進的行動。當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階段,企業職工發展需要創新教育理念為前提,從企業的實際需要出發,更好的給與員工相關扶持,在工作上要多引導職工,給與職工更多的技術支持和思想支持,在生活上,要做到更好的關心職工,更好的了解職工的家庭生活狀況,讓企業和職工之間融入一體,讓企業職工在工作期間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在具體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結合職工群眾的思想狀態,對不同部門和崗位指定有差異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通過這樣提高教育目的針對性。在此基礎上,也要考慮當前的環境大背景,通過行業考察,有步驟、有重點、有選擇的在職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具有時代氣息的新風尚和新氣象,以此提高教育效果的時代感。
2.創新教育內容
通過對企業職工在教育理念上指導,選擇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在對企業職工進行優秀的創新教育內容支持,也是提升企業職工思維境界的重要環節,要保證企業職工在學習的內容上保持與時俱進,更好的收獲先進的專業技術,提升企業長久發展。創新教育內容上,首先要選擇當下先進的教育內容,在對內容進行整合篩選,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內容,通過有效引導,更好的指導企業長久發展。其次,在教育內容的普及上,要符合時代發展規律,整合行業內優秀的內容,更好的指導企業職工學習發展。只有突出教育內容的時代特點,才能讓企業職工群眾在接受思維認知提升過程中感受到時代的清風正氣,時刻保持和時代脈動相符合的節奏前行,才能讓企業發展長久不衰。
3.堅持以人為本
企業發展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每個企業職工都是企業最有價值的財富,職工只有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是企業職工思維認知提升的重要環節,企業職工感受自身被重視,在過程中將自身主動融入企業中,更好的為企業建言獻策,提升企業的創造能力。企業職工是企業進行經濟建設的主體,是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創造者,也是推動企業發展的能動力量,企業發展更應該堅持以人為本,所有的工作展開應該圍繞廣大職工群眾開展,讓教育的有效性得到體現。
4.掌握溝通技巧
企業的發展不會一成不變,任何的變動都會造成企業職工的思想沖突,一個合格的企業,會做好相關的溝通,在和企業職工溝通的時候,掌握好的溝通技巧,將企業的發展規劃、認知觀點、道德理念對員工傳達,更好的讓企業職工保持思想統一。領導層在對企業職工溝通的時候,首先要做到平等對待的基本原則,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要充分尊重每個獨立的職工,要把企業職工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做到坦誠相待、以禮相待,通過實際行動讓企業職工感受到自身價值,另外,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在對企業職工溝通之前要做好相關內容的搜集,有效的和企業進行溝通,更好的保持工作的效率性。因此,企業職工溝通過程中要做到備足功課,確保內容的豐富和方法得當,更好的讓職工提升思維認知,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
三、歸納總結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個職工的奉獻,企業要做到以人為本,更好的給與企業職工相關的權利。企業職工的發展離不開思維認知的提升,只有思維認知的提升,才能更好的全力投入到工作中,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保持企業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海波.準確“把脈”職工思想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J].辦公室業務,2020(02).
[2]石春林.生產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職工思想問題及對策分析[J].低碳世界,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