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溢琳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懷著服務社會、提升自我的信念加入志愿者隊伍,使得志愿者隊伍日益壯大。但是由于缺乏組織管理以及一系列的經濟和政策的保障,很多志愿者隊伍面臨流動性較大,專業水平缺乏的問題,很難勝任較為復雜的工作。特別是社區和醫療機構的醫療志愿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責任心。大學生作為社會上先進群體,又是醫療志愿者的中堅力量,本文以高校學生醫療志愿者為例,研究醫療志愿者專業化提升的方案。
關鍵詞:志愿者;專業化;醫療志愿者
一、引言
從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決定》提出“建立社會志愿服務體系”,2008年由中央文明委牽頭,團中央、民政部配合,共同建立志愿服務的新機制,逐漸取得成效。特別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涌現了大量的志愿者奔赴災區救死扶傷。然而一些志愿者由于專業知識缺乏極大地影響了服務效果。2019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我們意識到在醫務人員緊缺的狀況下,民間急需專業的醫療志愿者協助醫院、社區防控疫情。因此志愿者隊伍特別是專業醫療志愿者的管理和專業化提升已經刻不容緩。而高校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應該成為專業醫療志愿者的重點培養對象。目前關于大學生志愿者的研究很多,但關于大學生醫療志愿者專業化提升管理的研究相對較少。針對大學生志愿者專業化管理的深入研究,對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健康、有序、持久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以大學生醫療志愿者為例,來論述大學生志愿者專業化提升的方案。
二、可行性分析
醫療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相比,對人員素質和專業知識的要求更高。如果由非醫療專業的人員擔任,必須有充足的時間和足夠的熱情才能盡快掌握基本醫療救助知識。高校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更適合作為醫療志愿者。
(一)大學生志愿者具備較高的素質修養。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但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有較好的道德素養,同時也是新鮮事物最早的一批接受者。這樣的人群為社會提供志愿者服務的效果是比較好的,也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同。同時大學生也可以在志愿者服務中尋找自我價值,提升自身能力。
(二)大學生志愿者業余時間較為充足且靈活。與工薪階層相比大學生志愿者參加志愿活動的時間更多。大多數志愿者活動要在白天完成,大學生志愿者只要不影響課業就可以參加,這就比每天固定上班時間的上班族更靈活。
(三)大學生與社會人士相比有更強的意愿參加志愿者服務。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動力主要來源于學習新知識與提升自我,大學三四年級學生更注重社會交往與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持續時間與行為效果呈顯著正相關,說明志愿服務持續時間越長,無論自己還是服務對象對其行為越滿意,繼續提供服務的意愿越強[1]。
(四)大學的校園環境有利于代際傳承。每年9月都會有新生進入高校。經過緊張的高考,很多大一新生都渴望在大學里尋找新的生活方式,這種心理驅使很多人加入校內外的志愿者組織。每年都有新成員加入,是的志愿者組織更有活力。一方面新成員為了證明自己,給組織留下好印象會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老成員帶著要給新成員樹立榜樣的心理也會產生新的工作動力。
三、大學生醫療志愿者管理現狀
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學生志愿者隊伍,但是志愿者在招募、管理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志愿者專業化提升比較困難,很難培養出專業、長期的醫療志愿者。
(一)志愿者管理組織盲目招募。前大學生醫療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呈現多頭管理的特點,管理組織有官方的(如當地政府、社區)、非官方(如醫院、大學)兩種形式。許多志愿者組織招募管理混亂且沒有持續性,不利于大學生志愿者群體發展的。尤其是部分志愿者組織盲目追求規模,只對志愿者進行注冊登記,而隨之相關的服務并沒有跟上,使志愿者有被忽視的感覺,最后漸漸退出。
(二)缺乏長效管理機制。目前從事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多為臨時招募的,他們缺少醫療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和知識。且很多志愿者組織招募志愿者之后,并沒有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或者只介紹簡單工作流程就讓他們匆匆上崗。在服務過程中,志愿者往往出現由于職責范圍不明、分工不細,或者重視形式忽視效果服務效益不高,服務積極性受挫,進而對志愿服務的長遠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活動結束后,沒有長期的組織管理也會使志愿者沒有歸屬感,最后漸漸退出志愿服務。特別是醫療志愿者雖然只是醫務人員的輔助和補充,但是在關鍵時刻如果完全不具備醫療知識和專業能力不但會延誤時機甚至對醫療救助起反作用。
(三)缺乏全國性的法律保障。雖然目前全國已有多個省、市(地區)制定了地方性的志愿者法規和條例,但還沒有全國性的法律法規對志愿者服務的社會定位、服務內容、經費保障和志愿者的自身權益保障、法律地位等進行統一規范。有些活動的組織者把志愿者當作是免費的勞動力,甚至讓他們加班加點地工作。而志愿者在公益活動中一旦發生意外,卻面臨難以依法維權的尷尬局面。此外,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志愿服務活動還存在著經費難以保障等問題。這些都極大的阻礙了我國志愿者服務事業的發展。
(四)流失率高,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生涯大多隨著大學生的畢業而結束。我國大學生志愿者高流失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志愿者服務的可持續性,從而影響了志愿服務的效果和專業性。特別是培養專業醫療志愿者需要長期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如果一名專業的大學生醫療志愿者走上社會后就退出志愿者隊伍,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
四、專業化管理方案
(一)日常管理。志愿者的管理包括人員管理、任務管理、信息管理三個部分。從志愿者招募階段開始就明確志愿者的具體任務,培養提升方案,并且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運行,不僅能夠提高志愿服務效率,確保志愿服務效果,還能促進志愿者之間的感情溝通與交流,志愿者也能在組織中感受到組織的凝聚力和同伴的服務熱情,進而影響志愿者的服務積極性。
(二)組織文化建設。提高志愿服務組織的凝聚力,推動志愿服務組織發展的有效手段。比如通過表彰會、座談會等形式增加志愿者的溝通交流,利用培訓的機會組織外出拓展、定期組織志愿者溝通交流會,這一系列組織文化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起組織方的動員,青年更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定期開展朋輩教育是組織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通過資深志愿者現身說法志愿活動將帶給他們的成長和收獲來比組織方更有說服力。
(三)培訓提升。通常情況下,志愿者培訓的內容包括日常管理介紹,服務項目介紹,服務技能提升,服務注意事項等,還包括志愿者服務精神的傳遞以及志愿服務的動員和鼓勵。志愿服務基本技能的培訓可以避免因缺少專業業知識和技巧,在服務中產生困惑與障礙,而導致服務積極性受挫。比如在開展醫療機構志愿者服務時,如果志愿者不了解該醫療機構的服務流程、內部環境,不具備基本的急救、照護技巧等等,會造成志愿服務不專業,招致病人和醫務人員的質疑,從而打擊志愿者積極性。又如在開展社區醫療志愿者服務過程中,如果對一些居民常見慢性病的基本知識不了解,志愿者在開展服務時空有一腔熱情,卻得不到居民的認可,慢慢的其服務熱情也遭受打擊,服務積極性下降。這都是基本技能的培訓對志愿者服務積極性影響的表現。因此做好志愿服務培訓對于激勵志愿者意義重大。《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第三章規定:志愿者有接受志愿服務培訓的權利。一定的培訓能夠擴展志愿者對服務內容的了解,提高志愿者服務的能力和技巧,規避志愿者在服務中可能遇到的障礙,提高志愿者志愿服務的熱情。
(四)社會保障與激勵。目前社會、政府、主辦方給與志愿者的社會保障和激勵措施較少,目前志愿者激勵機制可以歸結為四種類型:物質性激勵、精神性激勵、發展性激勵、保障性激勵[2]。志愿者雖然不是懷著功力的目的服務社會的,但是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保障和激勵仍然十分重要,能體現對志愿者的尊重關懷和對志愿者勞動的肯定,從而促進專業化志愿者更長久地為社會服務。能夠給志愿者激勵的主體主要是政府、組織方和接受服務的醫療機構。
組織方可以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給與志愿者一定的補貼如交通補貼、誤餐補貼、購買意外險等。如果組織方是學生所屬的高校可以給與相應的榮譽獎項或者允許用志愿者服務時數抵扣學分等。
作為所在轄區的政府部門應盡快指定法律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權益。此外,還可以出臺相應政策來激勵專業醫療志愿者,比如實施志愿者積分制度,可用于升學、考公務員、抵扣景區門票等。在新加坡志愿服務事業有十分完善的配套措施,國家和社會對志愿者激勵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既包括精神激勵也有豐富的物質激勵。比如可以享受在所服務的選區內免費停車,部分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享受職務的提升,志愿者子女就讀最好學校的優先權等。另外新加表現杰出的志愿者還能獲得由總統親自頒發的榮譽勛章,這是一項備受廣大市民向往的榮譽。同樣,在英國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也十分完善,英國為確保志愿服務的廣泛群眾基礎,將志愿服務活動與公民的成才就業、公司的利益等方面掛鉤,部分企業積極鼓勵員工加入到志愿者隊伍,既有利于員工個人的成長,也能為企業帶來良好的宣傳和經濟效益,這一系列激勵方式使志愿服務活動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效益與共鳴[3]。
接受服務的醫療機構可以從自己擅長的醫療領域著手,比如給與達到一定志愿者服務小時數的志愿者或其家人提供一些醫療服務,如志愿者服務時數滿100小時可以免費獲得一次體檢機會等。
參考文獻:
[1]么相姝 金如委 侯光輝.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動機與行為效果關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6):37-39.
[2]趙輝,大學生志愿者激勵機制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志愿者激勵管理制度[EB/OL].http://www.1mishu.com/lunwen/shys/rlzy/201005/68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