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偉
摘要:古典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化中的精華,具有意境美、結構美、韻律美、語言美等特點,并且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可引領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與人生觀,可潛移默化地溫潤與滋養學生的生命。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肩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責任,在日常教學中善于開發教材中的古詩詞資源,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蘊含的情感,使學生受到多方面、多維度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此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學生。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人文精神
中西方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認知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學中將其理解為人本主義,主要是凸顯人的地位,張揚人的個性。而在我國在先賢們多年研究探索中,對人文精神給出了新的解釋,主要是關注人的心靈與個性,重視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這是人道主義的一種新形式。簡而言之,就是要充分體現人的價值以及精神追求。中華古詩詞的主要來源與途徑就是人們的有感而發,而這里的“感”也就是指人們的情感,無論是親情倫理,還是愛國之情或者是個人際遇等,都可以成為創作詩詞的靈感,這也就使得古詩詞中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如深沉的理性思索、崇高的道德境界、獨特的人格理想、豐富的情感內涵等,影響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月亮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當成情感的寄托,關于月亮的詩句更是不勝枚舉,其中尤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最。蘇軾出生于北宋時期眉山,由于其出生在書香世家,自幼與其弟相伴成長,養成了率真的性格。在后來的烏臺詩案中蘇軾不肯向權貴低頭,導致遭到貶謫。蘇軾以為到貶謫的荒僻之地后就可以安度余生,可惜這只是一個開始。在往后的生涯中,蘇軾一直在被貶謫,他被貶的足跡幾乎布滿了北宋的半個疆域。甚至還有人戲稱,他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正是因為這種經歷,使蘇軾對親人的思念格外濃厚,也使蘇軾養成了樂觀豁達,隨遇而安的人格,這樣的人格支撐他在連遭貶謫之際,仍能保持樂觀的情緒,寫下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既是祝福親人,亦是寬慰自己。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
古代詩詞作者如繁星一般點綴著歷史的星空,他們在詩歌里一直都在思索人生價值。但是,因為多種因素,終其一生,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往往都不能遂其所愿。不過,他們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從沒有放棄過,,他們在探索的路上形成了崇高的人生態度。李白可以說是唐代詩人的代表人物,也是浪漫派詩歌的集大成者,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極高。他在年輕時也醉心于仕途,只不過在他進入官場之后發現做官原來沒有他想象的那么簡單,即便他有很大的名氣,也被小人詆毀而被排擠出了長安。剛開始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顯然無法接受這種結果,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形容自己的艱難處境。但是,李白并不是凡人,他很快就寄情山水,放空自己,用大自然的美景治愈自己的創傷。等他回過頭來再看時,對人生的理解已經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用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不斷求索,以豪邁的氣概投入生活。而在當下,在生活壓力較大的當下,如何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挫折與困難,李白的這種人生態度正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三、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古代詩詞中蘊含的情感是豐富的,詩人們不僅會思念自己的親人,關心自己的前途,也會思索人民的命運,國家的發展和未來同樣也牽動著他們的心,因而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則成了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杜甫和李白是唐代詩歌成就最高的人。與李白的樂觀豁達不同,杜甫則是處處擔憂。杜甫一生經歷坎坷,他的人生經歷恰好與唐朝的歷史走向吻合。杜甫不同時期的詩歌作品,與其說是講述自己的經歷,不如說是反映唐朝的興衰,這也讓他的詩歌有了“詩史”的稱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在安史之亂之后,杜甫棄官逃亡成都,在友人的支助下建了一間茅屋,以供全家安身,當時杜甫的處境可謂凄涼,“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正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李白在遭到排擠之后便寄情山水,但杜甫卻沒有李白這么瀟灑。這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在他的心中一直懷著人民的命運和國家的未來。即便自己生在茅廬,他依然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不惜立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宏愿,杜甫在艱難的處境中仍然希望國家和人民能夠變得更好,這種推己及人的士子情懷是非常值得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的。
總之,初中語文古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教師要不斷發掘古詩詞里人文精神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不斷學習,讓學生在自己心中建起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小屋,為促進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土梅.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人文底蘊培養模式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4):89.
[2]孫曉莉.深化詩詞教育 助力文化傳承——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研究[J].科普童話,2020(2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