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華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改革創新,加快“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創建及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激發學校教研活動內生動力,提升教研實效,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教研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教研工作體系,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教育質量,進一步探索大武口區“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研模式新樣態,結合大武口區區域教育教學研究實際,中學片區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科研效果,同時也在活動中產生了新的思考,現將本片區全年的教研工作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建立健全教研活動工作機制,加強管理
為了調動各中學參與聯片教研的積極性,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根據教研室聯片教研活動實施方案,結合本片區實際情況,研究制定了中學片區《2021年大武口“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研模式實施方案》及《2021年大武口區中學片區“混合式”教研模式考核細則》,并將教研活動考核結果與年終考核等掛鉤,促進教師不斷進取,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從而推動聯片教研活動的展開。
(二)成立領導小組及專家團隊,促進專業發展
根據“混合式”教研活動實施方案,成立了聯片教研活動領導小組和專家引領團隊,細化了責任分工。領導小組成員由教研員、牽頭學校教學校長副組長、協助學校教學副校長組成;專家引領團隊由片區八所中學中每校評選1名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教研員、牽頭學校、協助學校、專家團隊四級聯合,各司其職,默契配合,充分發揮了示范引領的作用。
(三)開展聯片教研的特色亮點及具體做法
特色亮點:中學“混合式”教研活動以“一個中心”“兩條線路”“三個抓實”“四個提升”“五個意識”(即以“互聯網+創新素養教育” 為中心;以線上于線下兩條線路想融合的“混合式”教研;抓實課程標準的落實、抓實學科核心素養、抓實學科創新素養;提升教學質量、提升專業素養、提升科研素養、提升信息素養;質量提升意識、資源共享意識、互動交流意識,角色轉換意識,動態生成意識,)為指導,以“混合式”教研為平臺,以骨干教師為主導,以活動為載體,零距離地聚焦各校的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教育教學持續均衡發展,且逐步形成“12345,穩步提質量”的“混合式”教研新樣態,新模式。
具體做法: “一月一個主題,一月一個落實”的工作推進思路,采用“以點帶面”,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問題式”聯片教研方法,在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下,通過講、評、學、說等一系列活動,有效解決了一線教師急待解決又感到困惑的問題。我們在實踐中形成了四種主要活動形式:一是利用小專題講座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二是利用案例研討落實好學用結合;三是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研模式分享展示交流,實現好同伴互助共成長;四是利用專家點評,充分發揮好各級骨干教師專業引領作用,有效推動聯片教研活動向深層次拓展。
二、取得成績
1.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研模式,調動學校深度組織、參與教研的積極性,整合推廣先進的教學經驗,彰顯學科教研校際間的共生關系,喚醒教師的主題意識,強化教師的教研反思能力,重塑教師在教研中的主體地位,夯實文化根基。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提高大武口區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2.“混合式”教研模式使教師的教研理念和行為發生了積極變化,教師們在聯片教研活動中學會了從他者的角度看問題,拓寬自己的視域,化陌生為本己。
3.“混合式”教研模式使教研員角色發生了的變化:在“混合式”教研模式中,強化了教研活動中的民主平等意識,尊重教師們的經驗、見識、才智,尊重教師們做為實踐者在洞察教育、探究教育、和嘗試教育方面獨到的視角和能力。教研員則更多的是引導教師反思,協助教師作教學行為的自我分析,自我矯正,促進教師從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建立起了一種基于教學實踐的協商、會診機制。
4.“混合式”教研模式將多樣化的教研成果帶給學生多樣化的收獲:活動鼓勵教師和學生做你所需做的,研究你要研究的,沒有把大家限制在某種單一組織范圍內,在靈活的任務分配和開放的信息交流中激發出不斷創造的活力。
三、存在的不足改進措施
存在的問題:
1.活動中反應學生狀態的情況較少,主要還是教師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研究,課堂觀察結果運用較少。
2.個別學校的參與度不深,個別教師的主動性還激發的不夠。
改進的措施:
1.教研員要引導教師在分析學情、考情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更強的教研活動,要讓學生成為教研的最終受益者。
2.探索多向互動的教研。
四、今后的設想
1.探索關于學生創新素養教育成果展示的“混合式”教研模式。
2.注重開展課題、競賽、學業水平分析和項目研究,解決實際教學問題。
注:本文為“寧夏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專項研究課題‘互聯網+創新素養教育背景下混合式初中英語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NXJKG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