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任祥 劉宇輝 余中貴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其發生率高居我國惡性腫瘤的首位。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及生活壓力的增加,胃癌的發生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病人以老年人為主[1-3]。胃癌病人早期癥狀多較為隱匿,易與胃部良性疾病混淆,確診時多處于晚期階段,手術及放化療效果均不理想。老年人一般狀態不佳,對治療耐受力較弱,故預后更差。因此,疾病的早期診斷對良好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聯合幽門螺桿菌(H.pylori, HP)檢測在老年人群胃癌癌前病變以及早期胃癌篩查中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因上腹不適就診、確診為胃部病變的194例病人,其中男126例,女68例,年齡21~88歲,平均(67.5±5.1)歲。其中≥60歲的老年人102例,為老年組,年齡60~88歲,平均(71.4±4.6)歲;<60歲者92例,為中青年組,年齡21~59歲,平均(41.2±5.9)歲。
納入標準:(1)病人病例資料完整。(2)所有病人均經組織活檢等病理檢查確診為胃良性病變、胃癌癌前病變或早期胃癌,病理診斷依據《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標準 (2014年)。①良性病變:與胃癌相關的胃良性疾病,但有發生胃癌的危險性,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胃、肥厚性胃炎。②癌前病變:異型增生(上皮內瘤變) 。③早期胃癌:癌組織僅局限于胃黏膜層或黏膜下層,不論有無淋巴結轉移。(3)病人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協議。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符合醫學倫理學原則。
排除標準:(1)既往有消化道良惡性疾病病史的病人,包括胃食管反流、腸道良惡性腫瘤、腸結核及克羅恩病等;(2)近4周內服用過阿司匹林、華法林、非甾體抗炎藥等藥物的病人;(3)近3個月內服用過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的病人;(4)合并嚴重的心、腎、肝、肺等重要器官功能異常的病人;(5)近半年內有外傷及手術史的病人;(6)合并精神神經系統異常,無法配合研究的病人。
1.2 方法及觀察指標 (1)收集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BMI、胃癌家族史(一級親屬)、吸煙史、飲酒史等。(2)檢測G-17及PG:所有病人均于清晨抽取空腹血5 mL,以35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后分離血清。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G-17及PGⅠ、PGⅡ水平,試劑盒由蘇州艾來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計算胃蛋白酶原比例(PGR=PGⅠ/PGⅡ)。(3)HP檢測:采用13C尿素呼氣試驗對病人進行HP定性檢測,試劑盒由北京瑞美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陽性標準為12C/13C比值>4。(4)胃鏡檢查及病理學診斷:所有病人均行胃鏡檢查并分別于胃大彎2處、胃小彎2處及胃角1處取材,要求取材深度達到黏膜肌層。制備石蠟切片并由2名經驗豐富的病理科醫生共同閱片。(5)比較不同年齡組病人的臨床資料、病情,并分析HP、G-17及PG在老年病人中的診斷價值。

2.1 不同病變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94例病人中,92例為良性病變,55例為癌前病變,47例為早期胃癌。老年組與中青年組良性病變、癌前病變、早期胃癌病人的性別、BMI、吸煙史及飲酒史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合并胃癌家族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良性病變、癌前病變、早期胃癌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
2.2 老年組與中青年組不同病變類型G-17、PG及HP檢測結果比較 老年組不同病理類型病人PGⅠ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病變病人HP檢出率,G-17、PGⅡ水平較癌前病變及早期胃癌病人明顯降低,PGR明顯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癌前病變與早期胃癌病人的HP檢出率,G-17、PGⅠ、PGⅡ水平,PGR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青年組不同病理類型病人G-17、PGⅠ、PGⅡ水平,PGR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病變病人HP檢出率較癌前病變及早期胃癌病人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癌前病變與早期胃癌病人的HP檢出率,G-17、PGⅠ、PGⅡ水平,PGR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組和中青年組良性病變病人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癌前病變病人HP檢出率,G-17、PGⅡ水平,PGR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胃癌病人G-17、PGⅡ水平,PGR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老年組與中青年組不同病變類型G-17、PG及HP檢測結果比較
2.3 老年人群胃癌癌前病變的診斷評估 ROC曲線結果顯示,HP、G-17和PGR均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AUC分別為0.683、0.728、0.705,三者聯合應用對胃癌癌前病變診斷價值的AUC為0.765。見表3。
2.4 老年人群早期胃癌的診斷評估價值 ROC曲線結果顯示,HP、G-17和PGR對早期胃癌均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AUC分別為0.661、0.748、0.669。三者聯合診斷的AUC為0.757。見表3。

表3 HP、G-17、PGR及其聯合應用在老年人群癌前病變及早期胃癌中的診斷價值
胃癌病人因臨床癥狀特異性低,早期診斷較困難。病人確診時常處于腫瘤晚期,預后較差[4]。早期胃癌病人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90%[5]。而且,胃癌癌前病變病人經合理治療的預后較好[6]。因此,盡早對癌前病變及早期胃癌進行診斷及干預對改善病人預后有重要意義。目前,胃癌癌前病變及早期胃癌診斷金標準仍為胃鏡檢查及病理學檢查,但其費用較高、病人痛苦明顯,且對設備具有較強依賴性,難以在基層普及。血清學檢查創傷小、操作簡單,其在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逐漸引起重視[7-8]。
生理狀態下,G-17促進胃酸分泌及胃黏膜細胞增殖分化[9],可反映胃竇分泌功能,對胃竇萎縮、胃癌等疾病的發生有提示作用[10]。PG可分為PGⅠ及PGⅡ兩型[11]。生理情況下,血清中PGⅠ及PGⅡ水平較穩定,但發生胃黏膜萎縮及胃癌等病變時,PG大量入血,PGⅡ水平上升明顯[12]。HP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13]。既往研究證明,HP可通過多種機制促進胃癌的發生及進展[14-15]。HP能影響胃腸道分泌功能,HP感染后PGⅠ及PGⅡ水平均升高,但PGR呈下降趨勢[16-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組癌前病變病人及早期胃癌病人HP檢出率均超過90%。比較不同病理分型病人G-17、PGR及HP的檢測結果,發現老年組內良性病變病人HP檢出率,G-17、PGⅡ水平較癌前病變及早期胃癌病人明顯降低,PGR明顯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既往研究[18]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納入的胃癌病人均處于早期階段,病人血清學改變與癌前病變者相似。本研究中的中青年組病人盡管HP檢出率較高(超過90%),但不同病理分型病人血清中G-17、PGR及HP水平無明顯差異,提示上述指標在中青年早期胃癌篩查中的價值較差。基于上述結果,本研究對G-17、PGR及HP鑒別老年早期胃癌的價值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HP聯合G-17及PGR診斷老年人胃癌癌前病變的敏感度為76.3%,特異度為75.1%,AUC為0.760;HP聯合G-17及PGR診斷老年人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為78.2%,特異度為74.4%,AUC為0.757,說明G-17、PGR及HP聯合檢測在老年人早期胃癌的診斷方面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G-17、PG及HP聯合檢測在老年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篩查中具有應用價值,但二者的鑒別仍需要進一步的病理學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