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 吳夕妍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通過學習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具備較強的法治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并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實現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
道德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開展教學,讓學生結合在生活中學到的道德法治知識進行深入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增強辨別能力,知道哪些行為是道德的,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在生活化的課堂上,學生通過學習提高他們運用道德知識的意識,規范自己的行為,不斷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促進他們道德品質的提升。例如,教學《說話要算數》,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有過哪些說話算數和說話不算數的情況,在和他人交往時,有沒有遇到過別人說話不算數的時候。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積極發言,有的學生說:“星期天休息時,爸爸媽媽去上班時交代我要澆花,結果我只顧著玩忘記了。”有的學生說:“有同學要借我一本書,我答應了,第二天上學的時候就給他帶來了。”還有的學生說:“暑假里的一天,本來和好朋友約好要下午出去玩,結果在他家小區門口等了半天也沒等到。”根據學生說的這些情況,教師讓他們結合教材中的內容來分析,哪些情況是說話算數,哪些情況是說話不算數,在遇到說話不算數的人時你的感受如何。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他們懂得守信是尊重他人的表現,知道誠實與虛假、守信與失信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不同影響,讓他們養成誠實守信的好品質。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可以讓學生學會遵紀守法,在面對沖突、受到欺負時,能夠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解決,保護好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中遇到的沖突以及受到欺負時的具體經歷進行深入學習,掌握法治知識,學會用所學知識保護自己。例如,教學《當沖突發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在學校中與他人發生的沖突是如何解決的,讓他們分析發生沖突的原因。結合生活實際引入教學內容,學生認真分析所學內容,知道在我們身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沖突,發生沖突時,要多為別人著想,通過換位思考和耐心溝通來解決沖突。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設計表演情境,讓學生通過觀看表演進行思考,掌握教材中的學習內容,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學《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教師先讓學生認真學習教材內容,然后設計表演環境,挑選兩名學生表演在學校食堂吃飯的情境:學生1:今天的飯菜看著真可口啊,我要多打一些。學生2:又是米飯啊,我最不喜歡吃了。算了,湊合著吃點吧。學生1:吃得好飽啊,還剩下這么多,倒進垃圾桶吧。學生2:白菜我不喜歡吃,扔掉!豆腐也不喜歡吃,扔掉!根據學生表演的內容,讓其他學生說一說他們的這些行為是否正確,是不是浪費食物的表現。在活躍的氛圍中,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使他們更多了解生活中的浪費現象,了解浪費造成的危害,能夠從自身做起,拒絕浪費。
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素材,選擇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圖片、視頻和文字資料,讓學生在直觀情境下了解到更多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激發他們探究知識的動力,使他們能結合信息技術展示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例如,教學《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給學生展示我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圖片,如北京京劇、遼寧秧歌、廣東舞龍舞獅、四川綿竹年畫、江西景德鎮瓷器、陜西皮影等,讓學生認真觀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信息技術情境下進行深入學習,了解我國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介紹這些我國民間藝術的來源和現狀,讓他們感受到民間藝術的魅力,樹立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的意識。
隨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入進行,教師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讓他們通過合作學習進行交流,在相互討論中促進思維的深入發展,從更深層面上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提高他們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給學生設置足夠的交流討論時間,讓他們能針對生活中的現象說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能用掌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分析。在相互交流中,小組成員由于看待生活現象的角度不同,他們的理解也不相同。針對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小組成員進行了深入討論,通過借鑒小組其他成員的看法,使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并能運用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分析,讓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觀念,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合作學習的推動下高效進行。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是推動教學深入進行有效策略。學生掌握了教材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后,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加深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學《生活離不開他們》,學生通過學習教材內容了解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之后,可以設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公路上幫助交警叔叔維護交通安全;到商場體驗售貨員賣衣服;幫助環衛工人打掃衛生等。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對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工作有了切身體驗,他們知道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體會不同職業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懂得社會分工需要不同的職業,各行各業勞動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懂得應該尊重普通勞動者。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和認知設計教學內容,讓學生借助生活常識和直觀情境理解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社會中的各種現象,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在推進道德與法治有效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要分析各種舉措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加強對教學的優化和創新,讓學生在課堂上能高效掌握所學知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提高法治意識,實現高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