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思賢實驗小學 李 莉
在我們這個世界,“色彩”是無處不在的,所有物體都有其獨特的色彩。色彩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幼兒階段有屬于繪畫的色彩,小學階段有屬于語言的色彩,順應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在課程大融合的理念下,將美術與語文、文化與語文、歷史藝術與語文相融合,在小學課堂中給學生展示一個五彩繽紛的色彩世界,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探索的新領域。
著名教育家洪鎮濤在其《語文教學本體改革》中指出,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語言學習上來,即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色彩存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并負載著傳遞信息的重要使命,可以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調色彩教學是對語文教學本體的回歸。
文章的結構,簡言之就是文章的組織形式,是文章的“骨架”。所謂“骨架”,就是支撐,要能夠挑起所有的內容;所謂組織,它要明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要有先后、有順序、有清晰的思路。具體到課堂教學中,它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如開頭、結尾、過渡、照應、點題等。一篇好的文章,結構上必定是完整的,有頭有尾、前后照應、上下連貫的;脈絡上一定是清晰的,線索清楚、層次分明、主次有序的。將手中的具體材料借助某種特定的色彩形成一種內在的聯系,可以使文章結構完整簡單,脈絡清楚明晰。
以《蠶姑娘》為例,這篇課文用富于兒童化的語言介紹了蠶由孵化到生長、結繭、成蛹,再變成蛾的過程,重點在蠶的生長?!昂诠媚铩弊兂伞包S姑娘”“黃姑娘”變成“白姑娘”,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這條串起了“蠶姑娘”整個生長過程的“色彩線”,去體會文章結構的完整、脈絡的清晰。同時又要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抓住每段開始的四個四字詞語“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去體會“蠶姑娘”生長過程中四次大的身體變化。色彩的變化是學生理解文章的重要支架。
又如《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歌,全詩充滿了色彩感。文題蘊含豐富,以“綠色的課本”比喻“大自然”,形象貼切、引人遐思。全詩共六小節,詩人從“祖國敞開綠色的大門”深情召喚起筆,又以“祖國敞開綠色的大門”再次深情召喚收束全詩,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構思精巧。這一“綠色的課本”神奇、美妙、生機蓬勃、充滿活力,不能讓它一直合在那兒,我們要“去打開”,這就是詩歌的主線。較之《蠶姑娘》,這首詩歌描寫的意象要復雜得多,但文章脈絡依然清晰。圍繞如何打開,詩人啟發我們要用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用絢麗的色彩去描繪,去聆聽禽鳥的鳴叫,去欣賞野花的綻放。翠竹挺拔、松柏蒼勁、青山風光無限、綠水浩瀚深邃……對這些意象雖無具體色彩描寫,但一個濃妝淡抹的“綠色”卻始終貫穿全文。教學過程中,只要抓住這一“綠色”,就可以理順整篇文章。
老舍先生曾說過,“寫文章遣詞造句必須清楚明白,先把話說清楚了,然后才能求生動”。也就是說,一篇文章中語言的準確、恰當是前提,其次才是語言的形象生動和優美。
煉詞煉句、斟詞酌句的古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如,北師大版語文將王安石千錘百煉為一“綠”故事選了進去。文章將王安石推敲“綠”字的過程寫得淋漓盡致,并將為何詩中“綠”字用得最準確、最能將江南的韻味表達出來也直接呈現在了教材中。一個閃光的色彩詞“綠”,因為用得恰當、合適,成了提挈全詩的“詩眼”,也使這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千古流傳。教學過程中可以抓住這一點,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同時還應該讓學生明白好的文章是用最少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凝練的語言不僅可以使文章含蓄、耐讀,還可以給學生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避免了小學生在說話、寫作文時重犯啰唆的毛病。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因為知識水平和言語水平有限,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的集中性和持久性都有待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要抓住那些具體生動、直觀形象的色彩語言,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在語言處理上借助了隨處可見的色彩,巧妙地將其融入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中,將深刻的哲理用淺顯易懂、兒童化的語言表達了出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比如《做一片美的葉子》這篇散文詩,先寫大樹之美,把有著濃密枝葉的大樹比作“大地上升起”的“一朵綠色的云”,有實物有色彩。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由此去聯想大樹的茂盛、活力。文章接著描繪葉子之美,葉子的美不僅“美”在外形,更“美”在內在。作者通過葉子顏色的變化,形象直觀地為學生展示了葉子的“一生”:從春的“嫩綠”寫到夏“肥美”,又從夏的蔥翠寫到秋的“變黃”和冬的“凋零”。葉子顏色的變化是教學中要注意挖掘的一條線。
此外,為適應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文章的語言很有畫面感,學生通過文字的閱讀在腦中可以浮現一幅幅形象生動的圖畫。色彩是隨處可見、可感可知的,是繪畫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利用語言文字描繪畫面,色彩同樣顯示出了其重要性。
《少年王冕》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一陣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鑲著白云。陽光透出來了,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霧氣繚繞,巖石掩映;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尤其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
這是對雨后美景的描寫,通過色彩勾勒出一幅優美的風景畫。畫面色彩豐富、飽滿,景物錯落有致,湖邊、山上、樹上景色鮮明有別。陽光照耀下,地上的“紅”“青”“綠”與天上的“黑”“白”遙相呼應,色彩對比強烈,色調彼此協調。面對如此美景,少年王冕都在感慨,真是“人在畫圖中”。通過色彩描繪出的這一幅水彩畫,學生很快就可以深深地印在腦海中。
主旨是指在文章中通過有組織的文字表現出來的中心意思,它統領全篇,體現著作者寫作的主要意圖,包含著作者對文章中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理解和評價。雖然在不同的文體中,主旨的習慣叫法不同,但它們都是作者寫作目的的集中體現。
主旨和材料是構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如果說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主旨就是文章的“靈魂”,它直接決定著文章質量的高低、價值的大小。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挖掘主旨,我們可以借助色彩這一重要工具。
如《奶奶的白發》是一篇贊揚祖孫兩代親情的課文。文章圍繞奶奶“雪白雪白”的頭發展開對話:
“奶奶,為什么我的頭發黑黑的,你的頭發是雪白雪白的呢?”奶奶笑著說:“這白發,一半是你爸爸給的,一半是你給的?!睆哪棠坛錆M愛意的語言中,我們體會出了奶奶的辛勞。我抬起頭,望著奶奶的白發說:“奶奶,要是我不再讓你操心,這白發還會變黑嗎?”孫子的懂事、對奶奶的關心以及兒童特有的天真,都在“這白發還會變黑嗎”的疑問中刻畫得淋漓盡致。在“黑”與“白”的討論中,一種樸素而感人的親情躍然紙上,文章的主旨得到鮮明的體現。這一點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
同樣是描寫親情,《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春天到了,兒子種的花全都開了。春風吹來,姹紫嫣紅的花兒輕輕搖晃著,散發出陣陣芳香,引來了一只只蜜蜂。傍晚,彩霞染紅了天空。高爾基坐在院子里,欣賞著兒子種的花,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瞧,那些盛開的花朵多像兒子紅撲撲的臉龐??!”
文章圍繞一個“愛”字組織材料,兒子栽花、父親賞花。作者調動感官,從顏色和芳香兩方面去寫“兒子種的花全開了”“姹紫嫣紅”“陣陣芳香”,僅僅兩個詞就能引發讀者無數的聯想與想象。背景是彩霞染紅的天空,近景是色彩繽紛的花朵與腦海中兒子紅撲撲的臉龐,多么美好溫馨。面對此情此景,父親欣賞的是姹紫嫣紅的花朵,想到的是兒子長途奔波來到身邊、顧不上休息為自己種花的情景,體會到的則是濃濃的父子親情。作者利用色彩,寥寥數筆勾勒出的這一幅賞花圖,文章父愛子、子愛父這一主旨得以凸顯。通過色彩的提示,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色彩教學不僅順應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而且色彩教學的引入也為小學生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框架、雕琢文章語言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我們應該樹立教學色彩的觀念,充分利用教材文本中的教學色彩材料,回歸語文教學的本體,帶領學生在色彩的美景里不斷提高其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