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五汛鎮中心小學 陳 凡
在課堂中學生既是聆聽者,又是一提問者,他們應有勇敢提問的品質,有勤于提問的心理,有善于提問的方式,有喜愛提問的興趣;教師既是一個優秀的教者,又是一個謙虛的學者,有善于發現問題的精神,有理解學生的心態,有關愛學生的品質,有捕捉心聲的能力,有創造課堂活力的水平。從一些由學生質疑生成課堂亮點的課堂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執教的能力和自身具有的教學機制。
有些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在于文本初次邂逅時便能將重難點牢牢把握,并提出疑問。這時,教師需將原本創設的教學情境放在一邊,順應著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起來。例如:教學《剪枝的學問》一文時,在流利閱讀課文后,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文末說到“減少”是為了“增多”,這是什么意思?這是文章中的關鍵性問題。教師便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并思考,再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一起探討。學生經過討論,心里立刻有了答案:王大伯將桃樹上那些沒有用途多余的枝條剪去,來年桃樹上便能結出更大的桃子。這就是所謂的“減少”是為了“增多”的道理了。下課將至,教師又一次帶學生回顧了這個問題,并提出更深層次的要求:在你們日常生活中還有諸如“減少”是為了“增多”的例子嗎?它有沒有更深層次的道理蘊藏其中呢?學生又一次進入思考,互相討論起來,想象再一次起航。有的說“我本來比較胖,后來堅持每天跳繩鍛煉身體,慢慢地就瘦了下來,身體也強壯了很多。”有的說“我以前放學了經常自己玩耍,現在去幫助媽媽做家務,雖然我玩的時間少了,但是我會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媽媽也越來越疼愛我了。”學生提出了中心問題,教師發揮思維,給予引導,將問題貫穿于整個課堂,將整個課堂由一條主線始終貫穿,并引發深層次的生成。這樣師生共同探究,不僅愉悅了雙方心理,還形成了較為活躍的思維體現,將課堂教學效果發揮到極致。
每個兒童都是具有好奇心的個體,而這種好奇心引發了他們一系列疑問,并在課堂中提出一些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疑問,創設出一些稀奇古怪卻值得深思的問題。這時,需要語文教師發揮教學機制,巧用智慧,將其豐富的創新思維充分挖掘出來,并巧妙安排課堂預設,從而生成精彩的課堂。
例如:教學課文《抬驢》,即將下課時,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奇思妙想:“大家看,那老人和他的兒子將驢抬著前進,為什么剛好這么巧,驢剛好會選擇過橋的時候掙扎不休,導致了全部掉進河里的后果?”很顯然,這位學生的提問是該篇課文中蘊藏著的值得深思的內容,而正是這種極其巧妙的故事情境和戲劇化的過程,才能使之膾炙人口、世代相傳。但是這是一個極其高深的道理,又如何才能讓學生明白呢?教師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將問題重新拋給了學生:“這位同學設想得很好,那現在我們一起來思考并討論一下,假如他們沒有落入河里,故事會怎么樣呢?”學生立刻斗志昂揚,議論起來。有的說“假如他們沒掉進河里,那被老百姓看到,一定又是各種嘲笑,然后進行勸說。”有的說“每個人對于騎驢都有不一樣的看法,那這個故事就要反反復復,永遠都沒有結局了。”還有的說“他們毫無自己的思考,只會被別人的言語左右,那一起落入河中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懲罰,正好讓他們在河里好好清醒清醒。”在這個案例中,很顯然,教師聽到學生的質疑既沒有采用不聞不問的態度,也沒有包辦代理,直接將自身的看法盡數道來,卻將思考的機會留給學生,給學生創設了屬于自己思考的立場。
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不再盡信書本,不再崇尚權威,不拘一格、別具匠心、標新立異、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形成創新性思維。 例如:教學《小露珠》一文,到最后一自然段時,一個學生提問:“小露珠最后說道‘我明天還會來的’感覺放在這里有些不適宜。文章最開始就提到小露珠是每當夜幕降臨之時來,第二天清晨變成水蒸氣離去,那它應該當天晚上就來,為什么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教師回應:“你真是個勤于思考的孩子!那你認為它該怎么說才適宜呢?”這位學生回答:“我晚上還會來的。”該教師帶頭為他鼓掌,其他同學都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
每個學生都是極具個性的,他們的內心深處都蘊藏著各種各樣的思維和想象,需要語文教師創設出挖掘學生創造性的課堂情境,給予學生勇于表達和敢于批判的勇氣,讓他們在可以體會到創造的樂趣,將質疑精神發揚光大。
沒有提問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而一個好的問題的創設遠比一個優質的回答更有價值。不過,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創造,但也不是每一個問題都必須回答。對于那些作用甚微的問題,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教學機制,將其精巧地截下,為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高質量地培養創新型思維。
如執教《三袋麥子》,有學生問“土地爺爺將三代麥子分給了哪些人?”很顯然,書本上答案昭然若揭,這時教師可以不予直接回答的態度,而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如執教《小露珠》,有學生質疑:“為什么小露珠總是在夜幕降臨的時候來?又變成水蒸氣離去?它是如何形成的?”教師可以這樣作答:“第三個問題是前面兩個問題的綜合,問得很好,我們將小露珠的形成過程搞清楚了,那前面兩個問題也就昭然若揭了。”
如閱讀課外讀物《小交通員》,有學生提問:“文章中說,力安是媽媽的小影子,那媽媽去廁所,他也去嗎?”教師微微一笑道:“力安那么聰明好學,又豈會這么無聊?我們思考一下,他為什么跟著媽媽呢?”學生討論起來,也清楚文中的力安“像影子一樣”跟著媽媽學習本領呢,而這里的“像影子一樣”是打比方的修辭手法。
語文教學是復雜、多變、全面的,融合多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科。學生學習時需要將語文與外界相結合,不斷延伸,形成遷移。現代科技飛速發展,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不再停留在課堂中。師生同處于信息時代,都擁有獲取信息的平等渠道。語文教師需要更新觀念,勤于思考,善于指導,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延展開去,進行遷移產生更多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