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山丹縣陳戶鎮中心小學 韓振華
信息技術為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更多途徑和方式,所以教師要在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方法的前提下,將多種信息技術引入數學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針對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對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當前,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受到師生的廣泛青睞,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可以進一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小學生來說,由于其思維模式大多停留在形象思維層面,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難以理解,而利用多媒體的圖像功能則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換成形象化的直觀知識。《圖形的運動》是小學六年級的課程,軸對稱和平移是該課程的重要內容,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平臺向學生展示與軸對稱相關的現實生活中的圖片,比如橋梁、植物葉片、五角星等,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其他軸對稱的事物或現象;而對于圖形運動方面的知識講解,可以通過Flash 動畫進行展示,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直觀形象化講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課程中存在大量的公式,而對于邏輯思維還不夠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抽象化的數學公式是學習難點。然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是通過黑板板書的方式進行講解,學生對數學公式的理解受到很大限制。而采用信息化技術,比如多媒體圖像展示的方式,學生對數學公式的理解就更為輕松。以小學四年級教材《圓的面積》為例,教師要采用PPT 動態模式展示圓的各種變化形態,比如對圖形的切割或填補,讓學生直觀感知不同圖形下的面積變化情況,加深學生對面積這一概念的理解,另外,教師可以將圓切割成若干個小扇形,然后將這些切割的小扇形拼接起來組成近似長方形的圖形,可以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微課是一種學生自主進行線上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師將課程內容制作成微視頻的形式,然后將其上傳到網絡平臺,學生根據要求自行下載并自主學習。在信息化技術背景下,學生對于視頻學習模式已逐漸適應,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利用微課堂的形式,要求學生預習新知識。以《空間與圖形》課程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制作微視頻課程,將圖形位置、圖形大小與距離等概念以圖像的形式進行展示,這就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周長的概念、周長的計算,小學生的理解和知識接受也存在一定難度,制作微課時,可采用音頻、圖像、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多種信息化技術相輔相成,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計算周長的過程,牢固掌握周長計算方法。
作為信息化教學模式,微課不僅可以用于課前預習,而且在課中教學以及課后教學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可以利用微課的圖像展示功能進行多媒體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可以將本章節的知識難點、重點進行梳理并制作成微課,然后通過互聯網平臺將微課內容發送給學生復習。以《角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的教學內容為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微課的形式,將現實生活中與角度與關的事物制作成圖片,比如鐘表、國旗、書桌等,從這些實物圖片中,學生可以直觀看到直角、銳角、鈍角以及夾角的具體形態。而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將課堂中的重點內容整理成微視頻格式,發送給學生作為課后復習之用,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大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難以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習慣,而翻轉課堂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這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信息化技術背景下,小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優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就應為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將教學內容以視頻課件的形式發送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前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逐步認識對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為下一步的課堂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優勢就在于擺脫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整個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彰顯。在此過程中,教師只需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進行梳理并整理成視頻課件的形式,學生既可以利用視頻課件進行課前預習,也可以進行課后復習,甚至可以利用視頻課件進行在線測試。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大多是在自主學習的形式下完成的,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監督的作用。通過師生主次關系的轉換,學生不再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而是根據教師制訂的學習計劃自主安排學習進度,這對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無論是微課件、翻轉課堂或其他多媒體教學形式,還是互聯網的社會平臺,在信息化技術環境下都可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發揮作用。小學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方式的重要階段,然而,數學又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同一數學題目的計算方法各異,解題思路多樣,這都會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而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教師可借助互聯網社交平臺,比如建立班級數學QQ群、微信群,讓學生就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充分的交流,而教師也可以在交流群對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另外,教師還可以將社交平臺的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團隊,形成學習競賽的氛圍。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那么學生的探索精神無從激發,也無法對數學知識融會貫通,面對知識難點時大多束手無策。而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通過各種不同的學習模式組合,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是小學六年級上學期的課程內容,在此章節的課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題目要求學生自由討論計算思路。
題例:假設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如果要用4個小杯和2個大杯盛裝1440mL的水溶液,求解: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對于這個假設類的題型,可以有多種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這就要求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互相討論和交流,通過分析已知條件的數量關系求解正確答案。對于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都要善于總結和歸類,并利用電子白板將其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比對,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對題目中的已知變量逐漸明晰,由此可以將題目化繁就簡,利用有限的條件形成多種問題的解決思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盡可能提供便于學生探索、思考和討論的題材,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主動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