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鄉空間融合的意蘊及其正義建構*

2021-02-23 00:38:22張揚金鄧觀鵬
浙江社會科學 2021年2期
關鍵詞:融合

□ 張揚金 鄧觀鵬

內容提要 空間意義上,城鄉融合事實就是資本、權力、社會關系空間再生產的恰當性表達,更能凸顯以城鄉人為中心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基于現實城鄉空間在資本、權力、社會關系等方面存在的張力事實,城鄉空間融合有賴于正義的匡扶:以促進城鄉人美好生活需求的正義目標是融合的邏輯起點與終極依歸;以平等、共同為要旨的正義原則是融合的方向與規范;涉及城鄉空間資本、權力、社會關系多重維度的正義結構是融合的實現與引領。城鄉空間融合的理想狀態并非是依附,而是互補和互構;并非二元并立,而是一元共存。邁向城鄉生命共同體是其終極依歸,這需要消解城鄉空間在資本、權力、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懸殊,打造一個城鄉平等、共同的正義秩序空間。

一、問題緣起

“城不離鄉、鄉不離城”是城、鄉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一種自然秩序。經驗表明,受人類主觀層面的法律制度、文化觀念、行為方式等影響,城鄉自然秩序容易被“打破”,逆自然秩序的城鄉關系往往是常態呈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①,指向就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誠然,農村發展滯后是相對城市發展而言的,農村發展滯后的背后邏輯很大程度上是傳統城鄉二元結構和二元思維所致。

追溯我國城鄉關系歷程,新中國成立伊始,國家在開啟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也開啟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啟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但也帶來鄉村地位消減:一是工業化帶來城市化,城市擴張、城市數量的增加,土地等鄉村資源被“稀釋”;二是“以農補工”思維,國家有計劃將農村產品作為生產要素推向工業市場,出現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三是改革開放前的戶籍、單位等疊加效應形成“城市身份權利附加”②,弱化了農村身份權利“份額”。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兩個陣地的工業化促成了鄉鎮企業興起和鄉村市場孕育,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鄉村被動地位;但城市化、工業化形勢下的城鄉差距不斷擴大。進入新世紀,國家推行以工促農政策,實行免農業稅、新農村建設等措施,意味“城鄉關系”步入了“強城強鄉”重塑“軌道”。現實來看,受城鄉二元思維、農村內生動力不足等影響,“城鄉關系”重塑進展較慢,“強城弱鄉”格局依然存在。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③。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農村發展戰略,涵蓋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意味“城鄉關系”重塑進入更高層次。馬克思認為,城鄉融合是城鄉關系最理想狀態,是“結合城市和鄉村生活方式的優點而避免二者的偏頗和缺點”④。城鄉融合戰略,是破解城強鄉弱失衡狀態、重塑發展更平衡關系更融洽的有效舉措,順應了城鄉之間同呼吸共命運的客觀要求。

西方現代化文明起步早,西方學界從多視角解讀城鄉關系問題,研究成果較豐富。如:亞當·斯密以歷史視角提出“農業-工業-商業”自然順序命題,認為只有先增加農產品剩余,才可以談增設城市⑤;繆爾達爾以結構視角提出城鄉差異會產生“累積性因果循環”,城市發展會越快,鄉村區域會產生“貧困的惡性循環”⑥;劉易斯以經濟視角將經濟部門分為農業部門和現代部門的二元經濟論⑦,等。國內學者對于城鄉關系研究始于21世紀初。除引介西方城鄉關系理論之外,重點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的現代意義以及中國城鄉關系走向等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鄉關系先后發生了城市領導農村、城鄉分治和城鄉統籌三次主題轉換⑧。改革開放開啟了市場化、城市化、現代化,中國城鄉關系經歷了趨好階段、再度分離階段、統籌發展階段和全面融合發展階段。⑨囿于二元戶籍、“剪刀差”等原因,我國城鄉關系失衡狀況堪憂。⑩消解城鄉失衡關系,需打破舊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重構新型城鄉關系?,在制度架構、鄉村社會結構等方面進行變革?。國內外研究為進一步探討我國城鄉關系走向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認為,城鄉關系是動態演變的,不同社會形勢呈現不同面相。城鄉關系不僅涉及城鄉政治、經濟等問題,它更涉及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中人的問題,在此意義上,城鄉關系問題事實就是城鄉社會人的關系問題。十九大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思維,更凸顯新時代解決城鄉關系人的問題的迫切性。現實問題需要理論回應,如何立足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思維,探討城鄉融合戰略的現實邏輯、正義訴求及其實現機理,是調適城鄉關系失衡狀態的關鍵,也是文章研究的旨趣。

二、“城鄉空間融合”的意蘊

“空間”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了社會科學“轉向”,列斐伏爾、福柯、哈維等強調空間中人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提出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空間重組是后現代社會的核心議題。?在此意義上,“歷史在時間中,人種學在空間中”?,空間不僅只是純粹的自然空間,更賦予了以人為中心的社會意蘊。列斐伏爾認為,空間由空間實踐、空間再現和再現的空間三者組成,再現的空間指的就是現實人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的空間?。索亞認為社會與空間是相輔相成關系,即人們在物質空間追求生活自我滿足的同時,也反過來影響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福柯從權力視角認為“空間是任何公共形式的基礎,空間是任何權力運作的基礎。”?學界多視角的“空間”理解,落腳點是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它突破了相對抽象的時間或事件偏好,使關注點直接下沉到具體社會人及其生活,“空間術語使得下列行為成為可能:剔除主體,審視權力關系無需提及意圖性。這種分析可以聚精會神于權力在話語實踐中所產生的切實效果。”?我們認為,空間在結構上區分為自然空間、社會空間、精神空間三部分。自然空間是客觀層面的物理空間或地域空間,是人們日常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互動區域。社會空間是社會關系、社會交往和社會生活領域,社會空間中的人們通過日常生活實踐進行空間再生產。精神空間指人們心理層面的觀念、價值、道德,精神空間是實踐基礎,也是再生產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及其本身的前提。空間要素的綜合是空間社會科學轉向的恰當性表達,呈現出空間再生產動態特質:空間要素特別是社會空間和精神空間無時都在變化,成為空間再生產背后邏輯;空間以“社會人”為中心,空間再生產動態演進直接影響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

“空間”的社會科學轉向為城鄉融合戰略提供了切實意義。“空間”意義上的城鄉融合,即所謂的“城鄉空間融合”,事實就是一體化的整體思維,將城鄉空間看作動態的整體空間,城鄉空間中的權力、資本、社會關系等要素有序流動,共同維系城鄉空間秩序再生產。筆者認為,現代鄉村不同于傳統鄉村,它與城市一樣有生長公共、平等、自由等現代元素的土壤;城鄉融合以城鄉一元取代傳統二元思維,兩者關系的愿景是“城中有鄉,鄉中有城”。基于此,“城鄉空間”也就有了實際意義。具體來說,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背景下,“城鄉空間”會有現代城市空間的權力、資本、社會關系意蘊;城鄉融合是城鄉空間中的權力、資本、社會關系的融合,是權力、資本、社會關系空間再生產的恰當性表達。相比較“時間-歷史”視域,“城鄉空間融合”視域將隱含在“時間-歷史”背后的“空間-結構”圖式呈現出來:首先,“社會人”為中心的偏好轉向,將“社會人”由“幕后”推向“臺前”,社會人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方式成為研究主論域,與城鄉融合關注“人的現代化”相契合。其次,在橫向層面,城鄉社會又是自然、社會、制度、精神等要素構成體系。城鄉融合在本質上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帶給人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提升,“空間”的意蘊就是社會各要素結構的綜合表達,這與社會橫向層面的特質相契合。因此,以城鄉“空間融合”探討城鄉關系,能“滿足”城市社會和鄉村社會要素的對接與媾合需求,實現城鄉融合帶給人們社會和生活意義的真諦。在縱向層面,城市社會和鄉村社會是復雜綜合體,按時序劃分,其內在構成會有過去、當下和未來要素之分。以“空間融合”視角解剖城鄉社會,能跨越時間“束縛”,打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空間隔,對同一時空不同時序的構成要素分門別類,分析各自特征及互動規律,避免存在同一空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因素的“人為隔斷”,契合城鄉關系發展的歷史連續性規律,進而對動態演進的城鄉社會有整體把握。

三、城鄉空間融合的現實研判

城鄉空間融合以現實中的人為邏輯起點,是基于一體化思維的空間中權力、資本、社會關系的融合。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訴求,就是以人、制度等手段,促進城鄉空間中權力、資本、社會關系等要素流動,不斷滿足城鄉人民共同美好生活需求,維系一個公正、和諧的城鄉社會秩序。現實來看,受傳統、制度、自然稟賦等影響,城、鄉空間中的資本、權力、社會關系出現較大張力,主要表現為:

(一)資本“侵蝕”下的城、鄉空間張力。按照馬克思的看法,資本能夠為資本家帶來剩余價值,體現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本質。剔除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性質,資本還具有市場效益屬性,即市場經濟下資本流動會帶來增值效益。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不會有資本剝削特質;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有市場效益屬性的資本運行是市場經濟普遍特征。

“資本按其本性來說,力求超越一切空間界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城市空間因資本流動呈現快速現代化勢頭,鄉村空間因資本流動不斷剔除傳統“基因”,但因成長性差呈現較明顯衰敝狀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空間不斷擴大、鄉村空間不斷縮小的背后,城鄉兩個空間的“資本價值”張力明顯:一是財富資本方面,城市空間中的地產開發、廠房、商超等各種“市場商品”的特性,造就了城市空間鮮明的“商品價值”屬性,煥發出極大的“資本潛質”;鄉村空間更大程度恪守傳統“生活居住”特性,“使用價值”屬性明顯,造成城、鄉空間的資本價值張力。如:近年來城市商品房價高漲提升了城市空間的資本價值,而鄉村空間因農民居住的自然屬性,其自然稟賦的資本價值微乎其微。“城市在資本作用下飛速發展,其發展空間已經延伸到遙遠的鄉村腹地,而資本難以與鄉村空間真正結合,鄉村發展相對緩慢。”?二是人力資本方面,農村青壯年進城在為城市發展和現代化提供了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使得人力資源本就匱乏的農村發展變得更難,無形中也就加劇了城、鄉空間人力資本的失衡。

(二)權力鍛造下的城、鄉空間張力。從權力角度,空間是權力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權力再生產的恰當性表達。自然屬性上,城、鄉共存發展以內源式自主發展為主,城、鄉兩個空間各自有自身的運作邏輯,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演進。社會屬性方面,城、鄉空間受制度、權力的作用成為常態,制度、權力客觀上也就賦予了空間更多政治意義。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推出社會主義工業化、以農補工的戰略導向。城鄉戶籍、統購統銷等制度作用下,有剛性邊界的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同時,農村資源以相對低廉輸出方式不斷流向城市,帶來了城、鄉空間的張力。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驅動下的中國經濟動力得到釋放,城市化在政策推動下進程很快。城市化在空間意義上,意味著鄉村空間的消減和城市空間的擴張,并在被征地拆遷的地塊中,有以招商引資為導向的經濟開發區越來越多。實踐來看,受主客觀因素影響,一些經濟開發區沒能及時引進投資項目,“圈”起來的土地逐漸變成“閑地”。這種非城非農的“閑地”空間或許只是階段性存在,但其引發的城鄉空間張力頗大,既打破了城、鄉并行的社會結構面貌,也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城、鄉之間經濟、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交往。此外,“城市化”戰略促成了“城市優先發展”理念的形成,地方政府在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供給有城市優先性;相比較而言,地方政府對鄉村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要遜色許多,交通、教育、醫療等對于農村而言,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三)社會關系鑄造下的城、鄉空間張力。空間在性質上有“屬物性”與“屬人性”之分,兩者關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表現,后者是前者的最終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鄉空間的“屬物性”變化,最終會對“屬人性”空間產生實際影響,即無論是權力鍛造還是資本“侵蝕”下的城、鄉空間張力,帶來的都是城、鄉空間社會關系的波動。

一方面,從城、鄉各自空間來看,鄉村空間由于現代化、市場化、城市化的“洗禮”,直接催生了鄉村空間社會關系的變革,主要表現為:以往高度同質化的村民關系朝異質化方向邁進,加上傳統鄉村倫理的式微,以致人們所向往和引以為傲的“鄉愁”圖景逐漸暗淡,“遠親不如近鄰”的村民關系逐漸變得陌生。同樣是城市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洗禮”,城市空間過往那種相對簡單的單位人、陌生人關系變得更復雜,表現為:“單位”多元化以及人員流動頻繁性加劇了單位人關系的復雜性,市場經濟的繁榮“拉近了”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同時,因文化、習慣、經濟勢力等原因,一些進城農民工和失地農民雖然身處城市,但在生活觀念、交往方式等方面仍有鄉村慣習,還沒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之中,“思鄉”的城愁心理較為明顯。另一方面,從城、鄉空間的交割地帶來看,城市化、市場化造就了征地拆遷“新市民”以及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消解了過往鄉村的同質化結構,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空間城鄉居民的交錯生活圖景,這一現實圖景呈現的社會關系有:倫理關系層面,由于大批鄉村人“進城”,打破了過往以“城市人”為主的城市倫理結構,其面臨新的“城鄉社會群體”有諸多“不適應”。城市生活中人們在觀念上不僅有城市人-農村人之分,還有本地人-外地人之分,群體的碎片化、原子化變得明顯。特別是對城市無房、游蕩的農民工群體而言,他們有“想回農村但又被迫在城市謀生”的價值困境,過著“高流動性社會的無根化精神生活”。經濟關系層面,“以農促工”的城鄉二元思維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農村勞動的生產價值,從事農村勞動的“農村人”相比較城市勞動的“城市人”,他們在勞動所得方面處于“下風”。對于文化程度低的農村人而言,無論是在農村從事土地勞動還是進城從事其他生產性勞動,其勞動可比收入都會因文化、技術等制約處于劣勢位置。此外,除征地拆遷進城等“準城市人”能獲得較大房屋租賃等收入之外,諸多農村生活的農民在房屋租賃、固定資產增值等方面收入也要遜于城市居民。

四、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建構

“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共同體的首要條件之一”。?城鄉空間融合是一種美好愿景,城鄉空間融合的邏輯是要消除事實層面存在的非正義城鄉思維和現象。這既要考慮城、鄉空間地位對等問題,重塑農村空間的自主性;還要考慮城、鄉之間如何實現要素的流動與融合,達至城、鄉共存共促,高程度促進城、鄉要素的真正融合。思路上,消除城鄉空間非正義因素,應遵循羅爾斯的“傾斜最少受惠者”原則,促成城鄉空間在權力、資本、社會關系方面的協調與融合。“正義是制度的首要價值”,實現城鄉空間權力、資本、社會關系的協調與融合,前提是建構“匡扶”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體系。如圖1所示,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建構是一個綜合體系,包括正義目標、正義原則、正義結構等方面。其中,正義目標是方向,正義原則是標準,正義結構是正義目標與正義原則具體實現,三者共同構成了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框架。

圖1 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框架

(一)正義目標是城鄉空間融合的邏輯起點與終極依歸。城鄉空間不僅只是場所和位置,更是人的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場域。這種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場域除涉及微觀個體之外,更涉及城、鄉居民的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及其相互狀況。因此,正義目標需要以人的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為邏輯起點,在滿足城、鄉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同時,還需解決城、鄉之間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鴻溝”,包括權力、資本、社會關系等方面,最終實現城鄉居民的全面發展。

結合理論與實踐,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目標應包括:一是空間自主目標。這是城、鄉空間融合的首要前提。自主是衡量事物獨立性和能動性標尺,從構成要素看,城、鄉空間會有明確的地理范圍、政治、經濟、文化等要素,這些要素鑄成了空間,又進行空間再生產。從內在性角度,這些要素及其運行規律,決定了城、鄉空間的自主特質,即空間都應是獨立的,有自我運作的內在邏輯。空間自主的正義目標,是要剔除現實中各種不合理理念、行為的干擾,包括消減鄉村空間之于城市空間的依附性以及城-鄉、本地-外地等二元觀念,實現城、鄉空間的獨立與能動,確保其自主性運轉。二是空間融合目標。這是城、鄉空間融合的內在體現。所謂“城不離鄉、鄉不離城”,城、鄉空間是相互聯系的,城市存在以鄉村存在為基礎,鄉村存在又以城市發展為保障。歷史來看,城、鄉之間先后經歷了城鄉分隔、城鄉互動的過程,前者強調早期城、鄉承擔自身功能的側重性,如鄉村生活功能、城市政治功能,等;后者強調生產力發展下城鄉之間的互促關系。新時代城鄉融合戰略的提出,是對城鄉關系的更高訴求,要求城、鄉之間以一元論的思維,在鄉村資源流入城市空間的同時,城市資源也需流入鄉村空間,進而實現城鄉高度融合。

(二)正義原則是城鄉空間融合的方向與規范,包含平等、共同兩大原則。平等是現代民主政治基本理念,城鄉空間融合本質上是“人”的融合,平等原則自然成為正義基本原則,“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此外,城鄉空間融合是基于一元論思維,以整體性、統一性要求規范城鄉關系,實現“城中有鄉、鄉中有城”。因此,實現城鄉社會、城鄉人民之間共同發展的原則也不可或缺。共同原則是城鄉空間融合內在要求,包括共生、共享、共治、共利、共榮等五個方面。共生指向城鄉融合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場所,應該是城鄉人民共呼吸、共命運的城鄉社會無邊界生活場景。共享指向城鄉融合中城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綜合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秉承“小康路上不落下一個人”理念,通過城鄉居民共同享用發展成果,最終走向共同富裕。共治指向城鄉融合中城鄉社會治理,應是以城鄉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格局,通過協商、合作,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共利指向經濟發展,應是城鄉產經關系相互依存、相互嵌入的共同、合作發展局面,即在大力發展城市產業的同時,也需要城市資源下鄉,發展鄉村產業,實現城市產業與鄉村產業完美銜接。共榮指向城鄉融合的城鄉場域,是城鄉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融合的“生命共同體”。

(三)正義結構是正義目標和正義原則的具體實現。城鄉空間融合是多要素多過程的融合,蘊含的正義內容也具有復合性。基于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目標與原則,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結構應包含資本正義、權力正義和社會關系正義。

首先,資本正義包括經濟發展、產業融合等方面,需要激活農村生產要素的資本功能,促進城鄉資本“對等”交融,實現城鄉空間的發展共榮。“城市已經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這個事實;而在鄉村則是完全相反的情況:隔絕和分散。”?我國現代化、城市化進程激活了資本的“增值”屬性,也無形“拉大”了城、鄉空間的張力:一方面城市資本在現代化潮流中“如魚得水”,資本的增值活力被充分激發;另一方面受農村自身成長性差、城鄉二元結構等原因,農村資本增值活力未能有效激發。馬克思認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關系,“單靠意志是不能實現的”,“取決于許多物質前提”。?實現城、鄉空間融合,需要促進城、鄉資本之間的對等與交融,最大程度消解城、鄉空間的資本增值張力,避免其帶來城、鄉發展和居民收入的裂痕。

操作思路上,一要激活農村生產要素的資本特性。受城鄉二元結構以及現代化城市優先導向影響,農村相對豐厚的土地、宅基地、住宅等資源較大程度處于“凍結”狀態。“城市和鄉村分離還可以看做是資本和地產的分離,看做是資本不依賴于地產而存在和發展的開始。”?加快農村房屋、土地確權,增加農民財產性分配是必要之舉,需要通過制度和市場化渠道,激活這些農村資源的“資本”動力,為農村發展提供基礎支撐。二要促進城市資本進入農村,促進雙方資本的對等交融。鑒于農村社會人才、資金、科技的欠缺,需要通過“舞臺”吸引和制度推動方式,促進城市人才、資金、科技等資本下鄉;在實現城、鄉資本平衡的同時,促進城、鄉之間資本的交融,并通過產業、治理、文化、生態等平臺,將城、鄉資本真正融于一體,變“城、鄉資本”為“城鄉資本”。三要消解城鄉資本非正義問題,將城鄉看作統一經濟體。馬克思認為,城鄉融合需要“使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發生緊密的聯系。”?需要轉移城市產業、城市資本到農村,發展二、三產業;同時,將農產品輸送到城市,開辦農業加工廠,等。通過城、鄉間相互促進,可以實現城鄉空間的經濟融合,真正實現城、鄉共生共榮的良好狀態。

其次,權力正義需要發揮權力杠桿功能,促進城、鄉之間的權力服務高效與均等,實現城鄉空間融合發展。現代自由、平等權力觀念不僅限于個體日常生活,更表現為個體的日常生活場域,作為人日常生活場域的城鄉空間,需要權力施行正義的訴求。同時,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同時,也存在盲目性和失衡性,需政府予以協調和再分配。

新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權力運用應以權為民所有、利為民所謀為要旨。囿于城鄉自然稟賦、城鄉二元結構等原因,權力在城、鄉空間的施行效率和導向上出現偏差,包括開發區的階段性“荒蕪”、鄉村公共服務滯后,等等。基于此,需訴求城、鄉權力正義的思維,以自由、平等原則規范權力運行和引領權力運行方向。結合事實,需從如下方面努力:一要改變城市重于鄉村、鄉村依附城市思維。城市、鄉村分屬于國家不同地域,各自有不同的功能與作用,要以公正對等的理念,確保城市、鄉村自主發展和協同發展。二要強化鄉村空間的主體正義。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和城市都取得較大發展,但城市發展相比農村要快得多。究其原因,現代城市的就業機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等優越條件不僅吸引城市人,對農村青壯年吸引力也很強;農村發展滯后的原因除自然稟賦、制度等因素之外,大批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帶來鄉村空殼化也是主要因素。城鄉空間融合結構的主體正義,是要各級政府通過權力手段,施以政策措施,大力開展鄉村建設,促進鄉村環境、農村現代化等方面整體提升,強化鄉村的主體性地位以及對人才的吸引力。三要摒棄大拆大征的城市化思維。結合城市化發展要求,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價值訴求,貫徹適度、精準原則開展城市征地拆遷,減少盲目擴張帶來的階段性“荒地”蔓延,確保城鄉平穩發展。四要以“傾斜最少受惠者”為原則提供鄉村公共服務。相比城市,鄉村在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要滯后許多。需要貫徹“傾斜最少受惠者”原則,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向農村傾斜,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城鄉空間融合提供保障。

最后,社會關系正義需要消除城鄉居民在城鄉空間中的身份、經濟、人文等張力,促進身份正義、分配正義、人文正義的價值實現,實現城鄉居民在生產、生活方式方面的融合。

身份正義指向城鄉居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與福利保障,應該實現共同享有。身份指“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區別,包括對該事物自身統一性內部具有的所有變化和多樣性的認可。”?國家意義上的個體身份歸屬于某個組織或階層,通過國家制度賦予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任何國家層面的社會個體,享有與其身份相對應的身份資源的權利,“組織成員一旦獲得了某種身份,也就得到一份相應的資源。”?同時,社會秩序價值要求社會個體遵守相應的行為規范,“一旦某種身份制度建立起來,人們會在特定的社會范圍中遵守這一制度所規定的行為規范。”?通過身份制度,社會個體一方面獲得了“國家”角色,另一方面也被固定在社會結構和行為結構中。從而,不同身份的群體有位置差異,也有國家賦予的身份資源差異。現實來看,因身份不同帶來城鄉居民享有的身份資源差異較大,表現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權利與福利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城鄉空間融合在人層面的身份正義是打破城鄉二元分野,實現城鄉居民身份資源的均等化,需要在消除城鄉戶籍差異基礎上,推進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均等化。

分配正義指向城鄉居民在勞動性分配、財產性分配等方面的經濟關系,應該是共同富裕。物質生活資料是人們最基本需求,也是滿足其他需求的前提。馬克思認為,“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價值理念當然也根源于社會物質生產,是生產方式的產物,是實踐的產物,是現存經濟關系的反映。所以,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受城鄉生產條件、城鄉二元思維等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問題。如何調適和消解這些城鄉居民分配差異,不僅是全面步入小康、走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要求,也是城鄉空間融合在人層面的分配正義的要求。現實來看,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市場化背景下,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資水平較以往有顯著提高,其帶來的勞動性分配和財產性分配增長迅速;而隨著大批青壯年勞動力的“進城”,農村空殼化現象嚴重,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改善慢,農產品附加值低下帶來農民勞動性分配增長緩慢。基于此,需要政策杠桿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經濟正義:一是實施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的改善,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二是加大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障農村弱勢群體生活,為農村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人文正義包括倫理、素養、價值觀、習俗等方面,實現城鄉居民共同成長。“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發展的標準在于能否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關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事實就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一偉大戰略帶來了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也提升和穩固了人民的高度認同。十九大報告強調“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城鄉空間融合在人層面的人文正義訴求,就是消除城鄉居民在事實層面的人文差異,促進他們共同、全面發展,“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五、結語:建設美麗城鄉,走向城鄉生命共同體

城鄉融合是新時代中國城鄉關系走向的目標。“城與鄉,不能截然分開;城與鄉,同等重要;城與鄉應當有機結合在一起。”?城鄉融合的實現,是集權力、資本、社會關系為一體的城鄉空間的融合,是城鄉居民生產關系和生活關系的綜合性表達。城鄉空間融合并非靜態不變,而是表現為城鄉權力、資本、社會關系各種要素的空間再生產。城鄉空間再生產過程,既是城鄉差異逐漸縮小、走向趨同的過程,也是相互間取長補短、共同成長的過程,代表了城鄉文明的方向。

羅爾斯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消弭現實城鄉“裂痕”,應以“城不離鄉、鄉不離城”的一元化思維,以城鄉空間融合為載體,以城鄉空間正義價值為取向,在強化鄉村建設的同時,促進城鄉居民的生產與生活關系提升, 達到實現城鄉融合的目標:首先,空間是正義的空間,正義是空間的正義,兩者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要義。城鄉空間融合要訣在于打通城鄉空間與正義的“銜接”,以正義來消解城鄉空間“雜質”,還城鄉空間“本來”面目;同時又以正義來鍛造城鄉空間,在空間再生產實踐中提升城鄉空間品質,滿足城鄉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其次,衡量一項城鄉融合政策是否有效、合理,關鍵看它是否符合正義,是否是在正義“地盤”里去思考城鄉融合問題。城鄉融合是城鄉關系的理想狀態,也是解決我國城鄉關系失衡的唯一路徑。城鄉融合戰略既契合了城鄉關系的客觀走向,也是對現實城鄉關系的科學“把脈”。這一政策落實,關鍵在于操作層面具體政策的貫徹:是否是基于城鄉一元化思維,立足于城鄉居民全面發展的理念,以城鄉空間融合的正義結構,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滿足城鄉居民社會生產與生活關系訴求。

“理想的城鄉關系應該是城市與鄉村擁有平等的主體關系,在發展中相互融入、相互借鑒。”?城鄉空間融合的理想狀態并非是依附,而是互補和互構;并不是二元并立,而是一元共存。這需要引入“城鄉生命共同體”理念來推進。“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秩序的美好狀態,它不僅是社會個體全面自由發展的棲息場所,更是社會成員日常生產、生活良性互動的場域。以城鄉生命共同體理念嵌入城鄉融合,是摒棄傳統城、鄉二元分立思維,將城鄉社會看作為城鄉居民共同生產與生活的整體場域。

圖2 城鄉生命共同體

如圖2所示,城鄉生命共同體是集“生產生活生存生態生命”“五生一體”的社會場域。?生產體表現為城鄉居民在生產資本、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共同發展與相互依存;生活體表現為城鄉居民在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融性,形成有典型特色的“城鄉生活”;生存體表現為城鄉地域作為城鄉居民的生活場所,需要提供土地、水、空氣、交通、公共服務等生存空間資料,強調其再生產的可持續;生態體表現為城鄉居民在生產、生活等方面與人文、自然生態之間的和諧特質,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命體表現為在生產、生活、生存、生態基礎上,城鄉共同體持續譜寫世世代代城鄉居民生產與生活文明的優秀品質。功能方面,通過“五生一體”的內涵建構,城鄉生命共同體可以有效消解城、鄉居民間的生活與生產隔閡,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更為親近、更為密切、更為同一,達至“地緣相通、人緣相親、業緣相融、習緣相近、命緣相連”五緣一體的美好狀態。地緣相通強調城鄉地域關系,應是交通順暢、服務一體;人緣相親強調城鄉人的相處關系,應是“親如一家”,守望相助、互敬互愛;業緣相融強調城鄉人的生產方式,應是產業互補、互促、互存;習緣相近強調城鄉人的生活習俗,應是相互包容、相互促進和相互融合;命緣相連強調城鄉人的生存與發展狀態,應該是肝膽相照、患難與共,實現同呼吸、共命運、攜手成長。

現實來看,城鄉生命共同體構建的基礎來自兩方面:首先,市場化、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中,農民工、失地農民等原有農民成為城市新市民。這些新市民雖然生活場所發生改變,但他們在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還保持以往農村的慣習。這樣,城鄉居民融合中的城市居民因為有了農村慣習的新市民,使得他們在融合過程中更容易相互適應和接受,城鄉生命共同體構建也就有了人的保障。其次,新世紀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的支持力度,項目下鄉、新農村建設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使得城鄉邊界、城鄉發展、城鄉差距在制度供給中不斷消解,城鄉生命共同體的構建也就有了制度保障。誠然,就城鄉發展實際而言,無論是人的保障還是制度的保障,還沒有達到實現城鄉生命共同體的條件。城鄉空間的生產、生活分配和消費的秩序失衡,是造成現實城鄉關系張力的重要原因。鑒于此,構建城鄉生命共同體,除人和制度雙重保障之外,以消解城、鄉空間在資本、權力、社會關系方面的懸殊,打造城鄉之間協調互促的正義秩序也不可或缺。

注釋: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頁。

②姚尚建:《城市身份的權利附加》,《行政論壇》2018年第5期。

③《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光明日報》2020年10月30日,第01版。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頁。

⑤轉引自葉超:《斯密框架:一個解釋城鄉關系演變的新理論》,《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2期。

⑥轉引自沈濱、葉超:《蘭州市城鄉二元結構變遷實證分析》,《開發研究》2007年第6期。

⑦[美]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施煒等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9頁。

⑧趙洋:《當代中國城鄉關系的變遷》,《科學社會主義》2011年第12期。

⑨吳豐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城鄉關系:歷史脈絡、階段特征和未來展望》,《學術月刊》2018年第4期。

⑩徐學慶:《我國城鄉關系的失衡及其調整》,《中州學刊》2014年第4期。

?張艷萍.:《鄉村振興戰略下中國城鄉關系的重構》,《農業經濟》2018年第12期。

?奚建武:《治理視域下我國城鄉關系的變遷》,《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7年第12期。

?Harvey D.,1990,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MA:Oxford: Backwell,第41~72頁。

?[法]列維.斯特勞斯:《野性的思維》,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292頁。

?H Lefebvre.,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Wiley Blackwell,第38~39頁.

?E W Soja.,1980,Socio-Spatial Dialectic.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第207~225頁.

?轉引自包亞明:《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4頁。

?[法]弗朗索瓦·多斯:《從結構到結構:法國20世紀思想主潮(下)》,季廣茂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第578頁。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1頁。

?龔天平:《資本空間化與中國城鄉空間關系重構》,《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頁。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827頁。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頁。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571頁。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436、258頁。

?James M. Baldwin. ,1998,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Volume 1,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第50頁.

?朱力:《市民的身份定位》,《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6期。

?李漢林:《組織和制度變遷的社會過程——一種擬議的綜合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頁。

??習近平:《之江新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116頁。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倪文彥、宋俊嶺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頁。

?[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6頁。

?朱東風:《系統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群眾》2018年第15期。

?唐亞林:《區域中國:城愁的交融與舒解》,《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2期。

猜你喜歡
融合
一次函數“四融合”
兩個壓縮體融合為一個壓縮體的充分必要條件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今日農業(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寬窄融合便攜箱TPFS500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融合》
現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四心融合”架起頤養“幸福橋”
福利中國(2015年4期)2015-01-03 08:03: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午夜爽爽视频|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性影院|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韩日午夜在线资源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 国产精品主播| 国内精品免费|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色香蕉影院| 伊人蕉久影院| 日韩激情成人|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九一九色国产|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91视频首页| 国产91成人|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欧美激情福利|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不卡毛片|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精品污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综合色在线| 伊人激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