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創業,比較學術的表達是:創業者發現機遇并將其轉化為商業價值的過程。創業需要具備哪些必要因素呢?
首先是眼光,大眾還沒有發現某個商機時,你看到了。
其次是實操,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必須既有思維能力又有操作能力。
第三是組織能力。創業不是一個人的事,渴望成功,就得有超強的組織能力。
一定要記住:創業并非創新,創新也不等同于創造商業價值。
有很多先進的學術理論或科學技術在商業上卻一敗涂地,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譬如索尼的betamax,當年是一款基于新技術的產品,不但小巧,而且畫質更好,沒想到卻敗給對手;IBM推出的OS系統在技術上亦曾獨步天下,如今幾乎無人知曉了。
對中國的創業者而言,這些教訓尤為重要,你在技術上的領先不要太超越,否則一定會以失敗而告終。
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是瀛海威,如今已不復存在,成為歷史。
1996年春,北京一家名為“瀛海威”的公司在中關村豎起一個碩大的廣告牌,上面清楚地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
這個廣告牌成為當年國內最受關注的商業事件之一,同時也令瀛海威及其創始人張樹新成為當年焦點。
我們評估一個技術或產品的先進性時,一定要結合現有市場的兼容性,最好領先一步,甚至只領先半步。
從全球看,創業成功率都是低于1%的。
2007年我們投了58同城150萬美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58同城的錢花光了,姚勁波找我幫幫他。我們開會后決定再投300萬美元,最終58同城生存下來了。我真沒想到,這家公司的市值曾一度達到170億美元。
企業的成功往往需要7至8年甚至更長時間,今天大家看到阿里如此輝煌,但你可能不知道,阿里曾經很長時間一分錢都沒掙到,非常難。
為了幫馬云融資,孫正義從日本邀請了6位投資人,我陪同他們去杭州聽馬云的融資計劃。投資人說,只給馬云兩小時時間。
馬云將會面安排在一艘游船上。當時是12月份,上了船不能上廁所,因此就別想喝水、抽煙,只能又冷又餓僵坐著聽馬云的演說。
阿里當時已經發不出工資,馬云講得眉飛色舞,說有一天會讓世上沒有難做的生意。馬云講話有個特點,他說服別人時,自己首先堅信不疑,而且日后很可能變成現實。很多企業家在臺面上說的時候是一個樣,下來又是另一個樣,常常言行不一。
創業者成功以后,媒體往往把他和投資人描述得特別卓越,其實背后的艱辛超乎想象,絕大多數創業者死在了創業的路上。
為什么創業成功那么難?要想創業成功,必須在很漫長的時間里在所有重要的商業決策上都不犯錯誤。只要犯了一次錯誤,就有可能把企業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什么性格的創業者更容易成功?
熊彼特提出過企業家精神,包括首創精神、成功欲、冒險意識、以苦為樂、精明理智、事業心等。
如果一個人僅僅為了賺錢,或者某些個人遭遇受刺激而賭氣去創業,通常這家企業不會做得很大。所以,超越自身利益去看問題的胸懷和格局也很重要。
我們這些年對創業成功的企業做了一些總結:
第一是巴菲特曾經講過的,成功企業需要長長的雪道——目標市場足夠大。
江南春的分眾模式做得很成功,不少人想拷貝,比如在理發店或者廁所里裝上屏幕,讓前來消費和方便的人看廣告,但實際上這是非常小的、假定的市場。
第二是商業模式的可拓展性。
30年前我去農村插稻,一畝地能打80斤稻子,現在可以打1000多斤;過去手工做鞋,一個人一星期最多做5、6雙,現在一條流水線一年可以做幾十萬雙。
互聯網年代,網游是特別典型的互聯網產品,如果用戶低于20萬人,你得繼續燒錢;如果超過20萬、200萬,邊際成本就會降低,肯定能賺錢。
今天互聯網公司估值為什么那么高?因為估值方式比傳統模式要好很多。每天超過5億人用微信是什么概念?比整個歐洲人口還多。
第三是清晰的盈利模式。
我們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創業者20分鐘講完了,我問他怎么賺錢?他覺得奇怪,說他們是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是燒錢的。創業者不知道怎么賺錢,這是有問題的。
阿里早期發不出工資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因為我們知道其盈利模式沒問題,只是需要時間成長。創業不是做慈善,一定要盈利。
第四是制度化管理。
為什么進入世界500強的民營企業鳳毛麟角?因為制度化管理不夠。
第五是一定要專注。
創業的大忌就是什么都想做,尤其在創業初期,不專注很難成功。同時還要切記現金為王,不是你兜里有多少現金,而是對于現金流的把握。
第六是商機。
創業者的技術或產品不要太領先于這個社會,最好是利用那些一直存在的需求。BAT為什么能做大?百度是因為所有人都有信息查詢需求,而且趕上互聯網高速發展;阿里巴巴基于交易,解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騰訊則是抓住了人類交流和展示自我的需求,因此成為了這個行業的巨頭。
我們曾犯過一個很大的錯誤,2000-2002年,我們在中國投資了一大批企業,然而這些企業從美國空降了一批CEO、COO、CFO,結果是這次投資幾乎全軍覆沒。
我們花了那么多錢買回了一些教訓和經驗:
第一,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領導者,強行嫁接外來的領導者會舉步維艱,卓越的領袖至關重要。
成為領袖有沒有共性的素質?哈佛大學做了長達十年的跟蹤研究后發現,成為領袖的人首先有一個共性是同理心,或者叫“移情”。
中文有一個詞與之類似,叫做“換位思考”,但說得不全面。同理心是指你不僅能站在對方角度去考慮問題,還能站在對方立場做出決策。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反面現象:一個領導完全聽不懂員工說什么。員工心急如焚,甚至會倍感納悶:這樣的人為何能當上領導?這種情況很多。
第二,一個好的領袖必須具備個人魅力。
大家看過《美麗心靈》吧?男主角原型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約翰·納什。我在普林斯頓讀書時見過他許多次,老先生每天中午都會在校園散步,邊走邊思考,他自己跟自己說話,不與任何人打交道。但只要他出現,所有人都會安靜下來,包括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用崇拜、敬仰的神情看著他,那是大家發自內心的對于學術和知識的尊重。
第三是思考力和執行力。
第四是對細節的關注,很多時候細節決定成敗。
第五,一個好的領袖要兼具傳教士與殺手氣質。什么叫傳教士?你傳達給別人的東西自己也相信,而且言出必行,否則就是褻瀆你自己的理想。殺手呢?就是該出手時不遲疑。
當年經濟不景氣時,通用電氣要裁員20萬。這些人可能家里就靠他一個人掙錢養家,你忍心下此重手嗎?
杰克·韋爾奇就敢。
狄更斯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其實這句話適用于任何時代,尤其是前面一句特別適用于現在。
首先是錢多。在我二十多年投資生涯中,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多的錢,而且“傻錢”居多。
以太陽能行業為例。幾年前全國各地都在推廣太陽能項目,我去過兩次江西賽維,當時外界說它有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光伏企業,結果光伏市場不景氣,這家企業陷入高虧損、高負債,差點破產。比它知名度更高些的是無錫尚德,也是因為行業不景氣,加上債務違約引發破產危機。
一個行業眾多企業扎堆去做,政府給支持減輕了企業的資金壓力當然是好事,但是對于那些真心想創業的人,我想提出忠告:不要人云亦云,創業失敗率非常高。
另一個忠告來自哈佛大學校長,他說這是一個自拍和自拍桿的年代,也是一個冷漠的時代。
我們都在無休止關注著自己,這種自我迷戀會讓我們忽略他人的存在,容易導致社會公德的崩潰。這點很重要,很多人也深有體會。過去老同學聚會,大家在一起講故事很親熱,現在即便見面了,全在低頭看微信。無論你是否創業,記住多關心一下他人。
想要創業或剛開始創業的人,希望你們想清楚一點:創業是一個非常自我的過程,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經常有一些創業者跟我抱怨說,我每天晚上都是兩點鐘睡覺,已經搞得精疲力盡了。但我一點不同情他。為什么?第一,我也是兩點鐘睡覺。第二,你要明白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創業不是喊口號就能成功,后面伴隨著數不清的不眠之夜和焦慮,以及無數次熬不下去的感覺。如果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你不能接受,我建議你不要創業。
既然想成功,與此相應的必然是你的生活方式將發生改變。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榮華富貴、幾十億財產,你不付出怎么可能得到?
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在回顧創業時會提到自己多么孤獨,需要做出與企業生死攸關的決策的時候,你的家人和朋友可能都無法幫到你,那時候你只有自己,孤零零一個人,必須是你自己決策。
最后我想從投資人的角度,分析他們審視創業者時所注重的特質。
第一是你的行業增長潛力,即巴菲特所說的“長長的雪道”。
第二是商業模式的可擴展性。
你發明了一種造鞋的機器,我看你這個項目的同時發現另一家企業有一種用于移動設備的全新商業模式,后面這家得到投資的可能性會遠遠大于你。
第三是和競爭對手的差異性,這一點我們比較在意。
別人開一家湖南餐館,你開一家四川餐館,但這兩種菜系食材和佐料完全可以復制,沒有真正的壁壘是不會被看好的。
第四,我們非常在意創業者的自信力和決策能力。現在一些創業者為了取悅投資人,談的時候首先介紹團隊,我是CEO,他是COO。我問他怎么決策?他說他們集體決策,大家討論。
我問,你們有沒有決策不一樣的時候?他說沒有,他們都是一致決策。這種人基本拿不到錢。
第五是激情和毅力。
激情比較廉價,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你是不是真的饑渴。有毅力的人能吃苦,心理素質比較強大,不怕失敗的摧殘。
第六是分享的精神。
有一些創業者,我們問他你的股權怎么分配?他說我99%,我老婆1%;還有說我占95%, 5%分給大家。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也不太考慮。
因為這樣的人比較摳門,不愿意分享。我們投資的前提是你起碼要拿出15%以上股權分給你的創業團隊。創業成功不是靠你一個人,作為主要創業者你拿多一點是應該的,但是還要有分享的精神。
此外,自律性也非常重要。
有的人好賭,每次被抓到都恨不得跪下來發毒誓,結果第二天還是會去賭。一個人管不住自己,總是缺乏自律性,投資人非常害怕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