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聰

漢建興元年(223年),稱帝僅三年的劉備病死,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在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后,使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后,于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諸葛亮上書后主,留下了這篇震古爍今的《出師表》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對出師表無不推崇備至。愛國詩人陸游在《書憤》中贊道:“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即使放到千百年后的今天,這篇千古名篇所蘊含的戰略思維,其精煉的用詞,清晰的思維邏輯依然令人拍案叫絕。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沒有一絲拖泥帶水,諸葛亮僅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1個字就把蜀漢集團的發展沿革交代清楚,并體現出當前所處的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扣人心弦。
“今天下分,益州疲弊”8個字充分分析了蜀漢集團所處的市場競爭格局以及自身的競爭地位,而“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則是對集團內外部環境的高度總結。
《出師表》僅用29個字就完成了一篇戰略規劃中的企業發展沿革、競爭環境分析、自身競爭地位的分析與總結,其用詞之精簡堪稱戰略報告的范本。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可以看作是對蜀漢集團內部資源能力的盤點。但需注意的是,這里看似寫的是內部資源的優勢,但更多體現出的是內部的隱憂。
文中所提到的是“侍衛之臣”和“忠志之士”之所以還保持高度的工作責任心,都是因為蜀漢集團上一屆領導班子在激勵機制上做得比較到位。
于是,諸葛亮在這里馬上筆鋒一轉,寫道:“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意思是,提醒新一輪的集團領導人需要繼續加強內部溝通反饋機制以及人才激勵保障措施。
從整個第一段看來,諸葛亮僅用百余字就將外部戰略環境、內部資源梳理得十分清晰,且形成了嚴密的邏輯體系。
從集團發展歷程來看,集團創立時間短,且處于重大的人事變更期,發展基礎尚不穩定;從市場環境看,魏蜀吳三方集團市場占有率相對均衡,而蜀漢集團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下風;從集團內部看,雖然目前集團內部凝聚力以及員工積極性較強,但較多是依賴于上一任領導班子所建立起的管理基礎。
于是,結合內外部環境分析,第一段末尾所提出的“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的發展舉措就顯得有理有據,不容辯駁。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敝T葛亮用這段話闡述了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實際上,諸葛亮臨行前已經將蜀漢集團的內部治理提升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各類崗位職責也劃分得比較明確。但他深知,集團內部的風險主要來自于機制管理,需要建立不偏不向,公正無私的制度體系,明確法制理念,確保他北伐以后集團內部不會出現較大的管理風險。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边@兩段話說的是人才保障措施。
諸葛亮結合自己以及上一任領導對人才的意見,交代了“宮中”和“府中”之事可以由以上兩位把關。這兩段既是對上一段制度建設的有利補充,同時也為人才保障措施提供了切實的解決方案。
“親賢臣,遠小人……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這一段是諸葛亮以前漢集團為標桿,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同時也分析了后漢集團失敗的原因,并再次向集團領導推薦了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諸葛亮向新一任領導人推薦人才的時候都特別強調:這些人都是上一任集團領導簡拔或眾人推舉的,并不是我個人的主觀判斷。從此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謹慎和客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边@一段是諸葛亮回顧自身的職業生涯,也是文中少有的抒情部分,看似與主論點無關,其實還是在申明主論點,告訴現任領導人要向前一代領導人學習禮賢下士,蓋以呼應首段“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諸葛亮以自己為例,說明對人才重視以及建立溝通機制的重要性,并且再一次提醒當前局勢的嚴峻性。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边@一段是本文的核心,通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以及“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說明當前開拓北方市場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明確了“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戰略目標,劃分了各自的權責,即自己負責外部市場開拓,攸之、祎、允負責內部管理??芍^條理清晰,邏輯分明。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边@是本文的最終目的,即向上級爭取開拓北方市場的授權。
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結果導向思維?!霸副菹峦谐加戀\興復之效”,講的是“效”而不是“責”“權”,意思既是向上爭取授權,更是給自己定下KPI指標,即要真正達到興復漢室的“成效”,只有“效”才是開拓北方市場的真正目的。所謂“效”,就是要實際發生,沒有任何解釋余地可言,不要講理由,只看“效果”。
最后諸葛亮把自己、攸之、祎、允以及本任領導人的責任以及追責方式都一一明晰:如果北方市場開拓不成功,屬于自己的責任;如果內部管理出現問題,就是攸之、祎、允的責任;當然集團領導也要加強機制建設,為人才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到這里,一篇北方市場開拓申請書暨蜀漢集團中長期戰略規劃就寫完了。諸葛亮用764個字講了“內”“外”“文”“武”4個方面的11件事,對蜀漢集團的發展環境、當前的主要目標以及各自的責任分配、制度建設、人才保障等提供了全面分析,既有全局的戰略思考,又提供了具體的落地措施,實在不失為一部戰略規劃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