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潘文 封少博 王雅楠 李軒宇
摘要:“教育是有意識地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大學課程是教育教學的核心要素,承載著實現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職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課程體系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基于此,對大學課程體系融入思政元素教育模式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課程體系;思政元素;教育模式
引言
在“互聯網+"的大時代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優質的英語學習資源,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英語老師的教學責任也從知識講解轉變成引導教學。而思政教育是深化教育深度的重要方法,具有多項功能,通過開展隱形思政教育,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一、“身正為范”,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所以,教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深度決定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效性。培養教師高尚的道德品質、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尤為關鍵。其一,學校可以為教師提供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常態化培訓,通過講座、會議等方式對教師進行教育,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水平和能力。其二,可以設立思政元素進課堂的教學改革項目,讓教師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立項。一方面,教師在團隊中可以相互交流學習,在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逐步提高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適時評選優秀改革團隊并展示其教學成果,將改革經驗進行推廣,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改革積極性。
二、課內和課外多方協同的課程思政體制機制建設路徑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合資源、多方參與,構建多方聯動、課內和課外多方協同的長效機制。在課程類型上要做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協同,在空間分布上要做好線下活動和線上活動的協同,在校園環境上要做好“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協同。首先,相對于理論課學習,高職院校學生大多偏好動手能力強的實訓類課程,喜歡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因此,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做好課程思政課堂教學的同時,加強第二課堂的課程思政融入,在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職業素養,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效協同。其次,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日益多元,高職院校應緊跟時代發展,大力創新教育教學手段,在做好線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同時,通過網絡、微信、微博、微視頻等積極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觀教育。再次,除了校園宣傳欄、校園特色景觀、辦公場所、教學設施以及周邊環境等“硬環境”外,學校文化、校風班風、教師的道德文化修養以及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等無形的“軟環境”也對學生的成長產生著重要影響。高職院校必須將“硬環境”和“軟環境”相結合,使其充分發揮相互協同的育人作用。
三、基于人格取向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基于人格取向的教學設計理念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從人的發展的全局來看待教育,看待人性,關心人的潛力和價值。這類教學主要依據個別化教學理論與人本主義的教學思想,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獨立思維能力。這類教學方法往往是啟發式、頭腦風暴式,從類型看是一種個體模式。當今科技發展迅速,科學主義居于統治地位,各國都在以發展科學技術贏得發展的主動權,不可避免地對學校教育的應然邏輯產生擠壓。基于人格取向的教學設計是一種“弱指導性的教學”,強調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和反省活動認識自我、表達自我,最終達到改變自我、實現自我的目標。人格取向的教學設計理念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是學校的教學設計主題從“教師、教材、教室”轉向“學生、學習、學習效果、學生成長”的思想動力。從未來的發展看,人格本位的教育思想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與研究價值,它啟示我們人類不僅要發展與創造,同時不要忘記人本身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為達到這個目標,應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實與提升,課程思政可以成為學生人格成長與完善的重要一環。課程思政要求把和諧、自由、平等、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融入課程之中,這些理念與思想應成為構建大學生健康精神世界的基本元素。
四、拓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域,構建課程協同育人新模式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可以構建多維、具象、動態的協同互動。”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住師生思想脈搏、突出價值引領,不能總是囿于傳統教育觀念和僵化的教育模式。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必須在嚴格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基礎上,順應新的形勢變化,立足實際、貼近生活,用好用活各類課程資源,從范圍、內容和形式等多方面多領域拓展資源使用空間。新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一是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把高校思政建設的范圍從單一的“思政課程”擴展到多樣化的“課程思政”,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占有兩個陣地,擁有兩個戰場;二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供給了巨大能量。“課程思政”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貫徹落實,是依托和借助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等非思政課程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直接體現。通過發揮“思政課程”在鑄魂育人實踐中的核心性和關鍵性作用,引領“課程思政”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式,從而為“思政課程”提供了政策、方法、模式和途徑等全方位多元化的資源供給;三是充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結束語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與核心要素,是一系列經過檢驗的有效的知識和經驗的集合,這種有效性體現在通過課程教育達成教育目標的學習成果上。課程目標是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在課程領域的具體化,一個鮮活長青的價值特征有助于讓課程的深度和廣度更有意義。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是內涵式發展和提高質量,這需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注入新的理念因素。
參考文獻:
[1]呂嵐.高職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探索[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06):64-66.
[2]鄧加強.課程思政教學中思政元素的分類和篩選探討[J].才智,2020(34):37-38.
[3]劉偉杰,師海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路徑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11):33-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