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棟
前幾天,曾紅極一時的“廣西金嗓子”公司忽然宣布啟動私有化,將從香港聯交所退市。而市值據其高峰時計,已然蒸發九成。
其實,在“爆炸新聞”屢屢刷屏的今天,這根本算不上什么事,但筆者發現它仍在企業圈子里引發了頗多感慨。
人們討論的是,這家公司當年究竟是怎么爆紅,又如何走向衰退?它到底做對了什么,又錯過了什么?
細看這家公司亦或說公司老板的奮斗史,確是典型的中國式勵志樣本。如今已75歲高齡的老太太江佩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憑借聰明的頭腦和持續的韌勁兒,硬是靠一款產品把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帶出泥濘小道,直奔資本鋪就的高速公路。這家公司簡單的廣告詞一度家喻戶曉,產品代言人雖然滿滿違和感,但真的是如假包換的“國際巨星”,依靠簡單粗暴的廣告營銷轟炸,市場銷售迅速做大直至港股IPO。
然而出道即巔峰。過去的成功經驗卻變成未來發展的枷鎖,天價簽巨星、一味砸廣告的舊模式在傳播技術飛速迭代、受眾習慣發生巨大變化的條件下很快就收益遞減乃至失靈。同時,由于沒有對傳統產品的持續優化,缺乏對新產品的研發投入,一度想多元化卻淺嘗輒止不肯也不敢做下去等等,都使得如今的財務窘境成為必然。
在我看來,“多元化失利”以及“產品過于單一”都是金嗓子陷入今日窘境的表面原因。真正的根子恐怕還是在其他地方:實際上,無論是當年羅納爾多代言的爭議,還是后來多宗因廣告費拖欠而走上法庭的紛紛擾擾,總讓人感覺到企業的這些操作止于“聰明”而缺乏智慧。企業確實很努力,但主要精力和關注點似乎并不在產品本身或者消費者那里。我們看到的是,或精于資本運作,或醉心于廣告營銷,總之企業少有顧及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因此,沒有順勢搭上健康需求升級的新時代快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許多歌手一輩子只唱一首歌,或許他們也能活得不錯,而企業這么做的話,結果就很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