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鳳
摘要 以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向,通過體驗式教學法,即情境體驗、案例體驗、實踐體驗、拓展體驗和評價體驗,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各項活動,了解醫療救護員的職業要求、工作范疇和職業意義,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 體驗式教學 醫療救護員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教材分析與設計思路
“與生物有關的職業——醫療救護員”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二章“用藥和急救”的課外閱讀欄目,旨在幫助學生了解醫療救護員這個職業的主要工作、就職場所等,反映了生物學與職業的聯系,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職業選擇提供參考。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對急救有了一些基礎知識儲備,具有了通過自主學習、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等方式達成目標的能力,但知識應用、實踐操作能力還較為欠缺。所以,本節課采用了“體驗式”教學方法,即情景體驗、案例體驗、實踐體驗、拓展活動體驗和評價體驗,使學生在現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上,置身于與醫療救護員相關的具體場景,提高職業體驗感和與生活相結合的操作能力,感受生物與生活的深度交互,進而提升生命、科學、社會等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
2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醫療救護員主要的工作范疇,認同醫療救護員對保障群眾安全的重要性,樹立遠離危險、珍愛生命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2通過自主學習急救案例,增強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建立應對不同情況的科學思維。
3通過體驗不同類型急救方法,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4通過拓展部分急性病癥的判定和處理方法,增強生物學與生活的關聯性體驗,提升運用知識解決常見問題的能力。
5通過合理的表現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個人價值認同感。
3教學設計
3.1情境體驗——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教師播放地震搜救、溺水急救的視頻,引導學生認識到:有這樣一群人當國家發生突發地震、爆炸等公共事件時,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參與傷員救護,并指導群眾進行自救、互救;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無法解決的急性病癥、意外事故時,也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給予專業指導,救人們于危難之中。你知道這群人嗎?學生會想到醫生、護士、武警、消防員等。然后,教師引出主題:這個群體在參與救護時有個共同的職業名稱——醫療救護員。
設計意圖:教師創設學生熟知的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這個職業群體的存在及對個人和國家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入主題。
3.2案例體驗——自主學習,掌握理論
師生共同討論確定醫療救護員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急救”,學生圍繞此主題進行相關資料搜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二次討論,將急救的主要范疇進一步縮小到“判斷出血與正確止血”“骨折處理”“心肺復蘇”等方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自主學習搜集到的相關處理案例,展開交流、討論。如果學生在案例搜集時有困難,教師需為學生搭建主動學習的支架,提供“心肺復蘇”“出血與止血”“不同骨折的包扎方法”的急救處理案例。自主學習結束后,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順利進行下一環節的實踐體驗,教師通過問卷星設計“理論檢測”,對反饋出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案例,體驗醫療救護員日常工作的技術流程,培養學生科學操作的思維意識,并使學生認識到醫療救護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在資料搜集過程中,學生鍛煉了利用工具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教師要及時給予支架式幫助和督促,為實驗體驗活動做好準備。
3.3實踐體驗——情景操作,感受職責
實踐體驗環節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師提前為4個小組準備必需的紗布、剪刀、止血帶、固定板、心肺復蘇假人等材料。
3.3.1認識出血與止血
教師設定2種出血情景:小臂位置的靜脈出血、小臂位置的動脈出血。4個小組的組長抽簽選擇其中一項為小組任務,且同一種情景的兩組包扎方案不同。各組領取任務后,組間和組內成員迅速商討,決定各自的包扎方案。然后,由每個小組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演示止血包扎過程,說明自己組的包扎方案。教師根據小組操作及時給予表現評價。
第一組:任務——小臂動脈出血;采用方法——屈肢加壓止血法:注意止血帶的松緊度要適中,以壓迫住出血的動脈為標準。止血帶固定的位置為上臂1/3處。
第二組:任務——小臂靜脈出血;方法——靜脈止血法:適合于小的靜脈出血或大面積毛細血管出血,在包扎之前要將傷口沖洗干凈。
第三組:任務——小臂動脈出血;方法——絞緊止血法:注意筆或木棒在放入活結后一定要固定好,1h后放松2~3min,同時用指壓法代替。
第四組:任務——小臂靜脈出血;方法——加壓包扎止血法:相對適合于較大的靜脈出血。
教師對每個小組情況判斷、方案制定及具體實施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并提醒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醫療救護員們抵達現場后,也需要迅速判定傷情及出血類型,并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某一種止血方法,或將幾種止血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以達到最快、最有效、最安全的止血目的。
設計意圖:教師用隨機領取任務的方式,檢驗學生對較為常見的動、靜脈出血包扎方法的掌握。學生通過止血包扎的操作和教師點撥,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并將其內化到實際應用中。
3.3.2學習骨折包扎
該環節以“情景劇”的形式進行。課前,一組學生精心編排情景劇“骨折急救”,并在這段情景劇中設計了3處處理不當的地方,要求其他三組學生在觀看情景劇后找出,教師最后給予點撥評價。
情景劇文稿:
(某個周六的上午,同學甲和乙約好一起出游,他們邊走邊談)
甲:你的作文寫完了嗎?
乙:還沒呢,一點思路都沒有,出去看看也許會有幫助。
甲:我也怵頭寫作文......
(突然,拐彎處有輛汽車不小心撞到了甲同學,甲同學痛苦倒地,乙和司機丙上前查看)
乙和丙:你沒事吧,快起來(乙和丙一起去拉甲)
甲(:痛苦狀)別拉我....我...我的胳膊...
乙:啊?你胳膊怎么了?
丙:估計是骨折了,我們給他簡單包扎一下。
乙:怎么包扎?
丙:我車里有布條,應該直接綁住胳膊就行。(乙和丙開始操作)
甲(:痛苦狀)......
小組應找出的三處不當處理:
1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交通事故,最好撥打110或122報警電話,遇到較為嚴重的事故,最好交給專業的人員處理。
2未確認傷勢時,不能拉拽傷者,應該先詢問傷者傷勢,然后再進行簡單處理。
3骨折后的包扎最好進行固定處理。可以用隨手可得的書、雜志、木板等,將骨折處進行固定,避免骨折處對肌肉或血管造成二次傷害。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情景劇表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演繹、糾錯中規范對常規骨折包扎的一般流程。
3.3.3練習心肺復蘇
本環節利用生物實驗室的假人教具來進行演示。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回顧心肺復蘇的關鍵時間點和一般步驟。課前,教師提前指導兩位學生熟練心肺復蘇的流程;課上利用假人進行演示。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心肺復蘇的位置、擠壓手法和頻率。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課后利用假人繼續練習。
設計意圖:利用教具開展的逼真演示可以讓學生直觀認知科學方法,同時樹立建模意識;在關鍵時間節點,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再次感受到生命的珍貴和醫療救護員搶救生命的偉大。
3.4拓展體驗——職責延伸,完善形象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醫療救護員除了止血、包扎、心肺復蘇等急救工作外,還需要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如觸電、食物中毒、燒燙傷、溺水、寵物抓(咬)傷等各種意外事件。教師提前在信封中準備某1或2項意外事件處理的資料。4個小組長抽取信封,確定之后拓展性學習的內容。然后,各小組匯報學到的意外事件處理方式,其他小組認真學習,從而加深對醫療救護員的職責和形象的了解。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學以及匯報交流,學生了解了部分意外事件科學處理方式,理解醫療救護員的職責,同時鍛煉學生自主學習、提取信息、組織語言、合理表達的思維方式。
3.5評價體驗——合理評價,價值認同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和小組的表現進行自評。
學生客觀分析,認同自己和小組的優秀表現和收獲,同時反思不足或總結仍可以提升、向其他小組借鑒的方面,形成辯證看待問題的價值觀。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在肯定學生合理評價、辯證認知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意識到:醫療救護員這個職業從2005年確立以來,他們頻繁出現在120急救、119火警、122交通三大報警中心,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旅游景點、游泳場等與安全密切相關的單位。正是他們的專業指導、辛苦付出才保障了無數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希望每一位同學也可以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幫助自己、幫助他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學生想更深入了解醫療救護員這個職業,課后可以登錄“中國急救網”。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合理評價,辯證認知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提升判斷和反思能力。教師總結提升學生的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
4教學反思
體驗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具有獨立、自主和創新精神,以學生的自我體驗為主,力求在師生互動和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達到認知與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本節以醫療救護員的主要職能為主線,通過情境創設、案例學習、主題設定、情景劇找錯、職責延伸、合理評價等多種活動,培養學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安全責任意識以及科學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本節學習后,學生能了解到醫療救護員所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處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大公無私的精神,感受這份職業的重要和偉大,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