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瑋爽



摘要 闡述了將自然游戲恰當地引入初中生物學教學,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策略,對于重要概念的建構和理解具有非常有效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自然游戲 初中生物學教學 概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自然游戲是自然教育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由當今著名的自然教育專家約瑟夫·克奈爾率先實踐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約瑟夫就倡導用游戲的方式把孩子們帶進神奇的大自然,他將自己對自然敏銳的感悟和由衷的熱愛傾注在戶外教育活動中,引領孩子們體驗自然的純美,感悟自然的哲理,共享自然的樂趣?,F在,自然游戲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然教育活動中越來越盛行。教師將自然游戲恰當地引入初中生物學教學,對于重要概念的建構和理解具有非常有效的促進作用。
1自然游戲的定義
自然游戲就是帶領孩子們重新回到大自然中,親近并感受自然萬物的存在狀態,從而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來應有的和諧與平衡。
自然教育專家約瑟夫·克奈爾認為: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我們可以與自然直接交流。不同的自然游戲能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和感悟:有的能營造安靜的氛圍,使我們的身心完全放松,與大自然保持和諧的狀態;有的能夠喚起我們細膩的情感,與自然的神奇、美麗、平靜、壯觀、力量等特性相呼應;還有的能引領我們洞察自然規律,如解釋生態系統平衡的原理等。因此,教師將自然游戲引入生物學教學,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更直觀地認識自然規律,從而更透徹地理解生物學的重要概念。
2自然游戲的教學舉例
2.1編織生命之網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一節涉及了生態系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平衡等諸多重要概念。學生在短時間內建構并理解這些重要概念的是有難度的。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盡管教師通過播放視頻、觀察與思考、討論交流、講解示范等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啟發學生自主建構和深入理解,但教學效果始終不夠理想。筆者引入了“編織生命之網”的游戲活動(表1)后,學生通過創設情境、角色扮演、親身體驗等環節,能夠具體而深切地感受到自然界中各成員之間的依存關系。游戲結束后,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加深對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生態平衡被一旦被打破,就很難恢復”。
教師還可以將這個游戲關聯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的教學中,在學生通過參與編織生命之網以及體驗網破的過程,理解了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后,教師繼續追問,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怎樣才能使“生命之網”更加穩定和牢固?教師引導學生意識到:“生命之網”的每一個結點上如果有多種生物,當某一種生物被殺死時,“生命之網”才不至于迅速破壞。這個游戲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生物種類多樣性的重要意義,也有助于學生解釋為什么要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2.2鳥類棲息地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一章中共有3節內容。這三節內容通過“資料分析”“模擬探究”“擬定計劃”等活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由“知”過渡到“行”。然而,學生如果沒有親身體驗,無法從前兩節的“知”順利過渡到第三節的“行”,總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引發深層的思考和討論。
因此,在學習完前兩節的知識后,進行第三節教學之前,筆者結合了本地的課程資源特色,引入了“鳥類棲息地”的自然游戲(表2)。筆者所任教的學校緊鄰北大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學生對鳥類及其生活環境比較熟悉。該濕地被大港油田、大港電廠以及大港石化等大型企業包圍,曾經經受過嚴重的污染。近年,濕地得到了有力的治理,呈現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每到遷徙的季節,就呈現出一片人與鳥類和諧共存的景象。
游戲結束后,學生分享感受,認識到:報紙就相當于鳥類的生存環境,如果生存環境被侵占或者破壞,部分鳥類就會因爭奪生存空間而死亡,有些珍稀的物種甚至會滅絕。最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人類的哪些行為就是在減少鳥類的棲息地?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告訴學生這個道理對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都是適用的。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親身體驗野生鳥類生存的艱辛,既深化理解了前兩節的概念,又引發了深入思考和討論。
2.3偽裝步道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一節、八年級下冊“生物進化的原因”一節均涉及了動物保護色的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保護色”和“適應環境”對動物生存的重要性,教師可將“偽裝步道”的自然游戲(表3)引入到教學中。學生通過認真觀察、仔細搜尋,不僅了解了“偽裝者”的外部形態特點,還深刻地體會到動物的保護色是對環境的適應,對生物的生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自然游戲在教學中的作用
自然游戲作為一種參與體驗式的教學策略,能夠使學生在充滿興趣時最大程度地喚醒學習熱情,同時在體驗過程中建構重要概念,在共同分享中深化感悟。
3.1在興趣中喚醒熱情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智力活動的巨大動力。愛動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自然游戲這種教學形式能夠深度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可以更有效地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于教學主題的聯結與互動。
3.2在體驗中建構概念
自然游戲是一種重參與、重體驗、重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參與游戲,充滿熱情地去表演,全身心地直接感受大自然的規律、生態循環的過程,而不單純是課本上枯燥的說教、假想的探究。學生通過這種深度地體驗式學習,對生物學的一些重要概念有了不斷建構和深入理解的過程,從而達到更加深刻的記憶。這種記憶是通過親身感受獲得的,并非死記硬背。
3.3在分享中深化感悟
每一次的自然游戲都是以分享環節結束的,目的是讓學生反思過程并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悟。通過實踐表明,體驗只是自然游戲的第一步,反思過程和分享感受則顯得更加重要。這個過程不僅能給學生帶來深刻的游戲體驗和內省式的理解,還能通過與他人的分享得到延展,使學生的感受進一步深化為感悟,從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更加有效培養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約瑟夫·克奈爾.與孩子共享自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4]約瑟夫·克奈爾.深度自然游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