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新時代,我國對于高校財務工作提出了眾多改革與指導意見,也對高校財務人員提出新的要求與挑戰,目前高校財務系統的發展主要聚焦于信息化建設與財務工作管理化轉型兩個方面,高校財務人員的培養方向與專業技能累計也應重點關注這兩個方面。本文分析了新時代現代高校治理中體制、技術、政策方面的變化,并指出現有財務人員培養和專業能力提升的人員結構、知識儲備、信息化應用、管理制度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以個性化、人性化、高效化、自主化為導向高校財務人員培育模式,希望取得有關方面的參考與重視。
關鍵詞:高校治理;財務管理;培養模式;信息化;人性化
一、新時代現代高校治理中財務人員工作的變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也不斷上升,“雙一流”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等項目使得我國各級政府對于高等院校的財政撥款額度也越來越大,高校的盈利渠道不斷擴展,“產學研”結合的政策導向使得高校與企業的經濟活動越來越頻繁與廣泛,使得高校財務人員的工作業務與工作強度呈倍翻增,財務風險也隨之增加。此外,高校擴建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校址分散建設,有些高校甚至跨省跨市設立不同的分校區,校區間隸屬情況不同、開設學科不同、科研經費不同,給跨校區的財務業務帶來了巨大挑戰。
同時現代企業財務制度的改革與政府會計制度的改革在高校中也有體現,高校最初實行的是高校財務制度,以現收現付制作為主要的會計制度與結算標準,業務內容大多為傳統的借款、保障、核算,不適用于現在資金數量大、流動渠道多、業務周期多樣的特點,而現代企業管理與會計制度改革以權責發生制作為主要會計制度,更為準確且科學的計算歸期內的收支費用,業務范圍也擴展為現代企業管理中常見的預算編制、稅務管理、過程監督、風險防范等;根據財務部引發的財務[2018]19號文件指出高校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執行政府會計制度,并在高校會計制度改革的細則,如科目設置、報表繪制等一系列問題給出了指導意見,高校財務工作應實行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的雙軌制,提高預算會計在高校財務系統中的地位與作用,實現財務系統的管理型轉變。
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興起與結合不斷輻射向各個行業,高校也正處于信息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高校正逐步構建健全財務信息管理平臺,并逐漸與原有教務系統融合,將財務工作信息化、虛擬化、系統化,高校財務人員在信息化的改革中需要進行大量軟件技能與業務技能的培訓與實踐,從而掌握信息化財務管理模式,并利用信息化的財務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實現財務與管理的雙重目標。
國家對于社會發展與民生需求的探究體現在眾多財稅政策上,以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的財稅改革對于高校財務系統也做出了一定的指示,“營改增”的制度變化涉及了隸屬于現代服務業的高校研發活動與技術服務,高校在賦稅稅率、發票使用、稅務申報、會計核算等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這也對高校財務人員提出了財務工作上的新要求。
二、現代高校治理中財務人員的現存問題
(一)人員隊伍結構不合理
由于高校人員結構相對穩定,對于部分崗位采用終身聘請制,因此部分高校的財務人員存在年齡結構偏大的問題,此外由于這一部分年齡偏大的財務人員的學歷基本聚集在本科及以下,從而造成了高校財務系統改革進程慢,改革落實困難的部分問題。同時,由于高校體制改革與高等院校擴招的客觀因素,社會培養的財務人員數量大于高校需求的人才數量,這樣供大于求的供需關系導致了現代高校招募財務人員的競爭激烈,高校擇優錄取的錄取機制使得新晉財務人員普遍呈現高學歷的特點,這與原來財務人員的較低學歷產生了激烈的沖突,而高校普遍未設置嚴格的人才迭代機制,導致財務系統只為設置可能會出現冗余現象,此外還導致財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差距較大,部分高校存在資歷老的財務人員處于上層管理地位,而新進高學歷財務人員處于基層地位的問題,同時高校普遍存在缺乏總會計師及管理制度的問題。總的來說,目前高校財務人員存在人員素質水平差距較大、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缺乏人才迭代機制的問題,關鍵崗位的人員配置不足,低端服務性崗位設置冗余。
(二)知識儲備與實際工作存在脫節現象
雖然現代高校招募的財務人員學歷水平較高,人才隊伍年齡結構適中且適應能力與學習能力強,部分人才甚至有海外頂尖高校的教育背景,但從實際情況來講,財務工作的實踐性非常強,工作細則與工作能力的培養需要長期在工作崗位上得以磨練,這與上述人員的高校教育與科研工作環境與工作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此外海外教育背景的財務人員對于國內情況與體制可能存在脫節現象,需要更長時間的熟悉與實踐。高學歷財務人員的普遍特點是擁有很高的理論儲備、較強的學習能力以及較好的學術資源,海外教育背景的財務人員還擁有更高的國際視野以及政治、文化層面的見解,但上述人群普遍缺乏實踐的財務管理經驗以及風險預防與處理意識,同時所學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落地能力是當前高校教育體制普遍欠缺的部分,客觀造成財務人員的知識儲備與實際需求相對脫節。
(三)信息化意識與信息化處理能力不足
信息化是目前高校財務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解決高校體量大、資金量大且流動復雜、高校財務涉及范圍廣且分散的唯一辦法,同時信息化對于高校財務體系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整體高校財務人員的提高其信息化能力。目前高校財務系統與信息管理系統普遍由國內網絡公司開發,功能上普遍只能滿足信息的錄入、儲存以及簡單的財務信息結算,而對于信息處理與風險管理等方面部份依賴國外高級軟件,部分功能缺失需要高級財務人才通過其他方式進行人工處理,而這樣高昂的使用成本與培養成本是目前我國高校財務系統升級與財務人員培養面臨的重要問題,即目前高校的財務人員信息化與財務系統信息化同時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財務信息需要滿足時效性、有效性、共享性原則,而如果財務人員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化手段處理財務信息,將無法保證財務信息的上述三點原則,更無法實現國家對于高校財務系統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的指示與高校財務管理的控制、預測、決策等實際需求。
(四)財務人員的管理意識與管理制度缺乏
當前高校財務系統改革的重點為“兩個方向、一個目標”,兩個方向即信息化改革方向與權責發生制改革方向,一個目標即“管理型”財務工作目標。與缺乏信息化能力導致的管理能力缺乏不同,財務人員還面臨著管理意識的缺乏與管理制度的缺乏,傳統財務人員的工作范圍與專業知識的儲備限制了其對財務工作的理解,傳統的收付實現制也在制度上無法滿足財務管理與風險預測的實現,同時不同于企業的管理制度,高校的管理層人員兼顧行政屬性,同時編制獲取難,編制獲取以科研和教育成果為主要參考指標,財務人員作為高校中的非科教屬性人員,在傳統高校治理體系中屬于輔助人員而非管理人員,客觀限制了財務人員的權責范圍,對于專項資金對應使用情況的不了解也限制了財務人員對于高校資產、負債與收入情況的深入理解。總的來說,高校財務人員的在定位、編制與專業性均存在劣勢,導致了高校財務人員管理意識與管理能力的不到位,需要系統性的改革與針對性的培養。
(五)財務人員的工作負擔過重
高校財務信息的待處理數量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呈倍上漲,但高校財務人員占高校編制人員比例較低,即高校人員的數量配置不合理。根據統計,國外高校如劍橋大學、伯明翰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國際頂尖名校的財務人員配置占在編人數的3.3%~5.1%,這與我國高校財務人員占在編人數的0.4%~1.5%的現狀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即時我國對于高校財務人員編制在1979年《部署高等學校實施細則》中明確規定了1%的下限比例,但隨著高校擴招擴建與人員的整體增加,對于財務人員的不重視造成了高校財務人員的缺乏。因此,財務人員的工作壓力與工作強度巨大,據統計財務人員人均年度核算金額達到千萬元等級,高強度的工作與社會地位的錯位導致財務人員很難在工作中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財務事故的后果也非個人所能承擔,財務會計存在心理與生理的雙重壓力。
三、現代高校治理中財務人員培養與專業技能提升的具體措施
(一)提升崗位輪換制度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現代高校財務管理的過程中,崗位輪換作為最基礎的一環,不僅能讓從業人員對單位整體的財務體系有最基本的了解,更是讓從業人員熟悉整個學校的治理體系,在財務人員適應高校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從業者本人個性發展的需求,在人才培養與人力資源配置中,一定要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能低估個人對于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崗位輪換還有利于環節財務人員在某一固定崗位長期工作的單調性與麻木性,同時崗位輪換還有利于責任制度的轉換與員工學習能力的加強。以往的崗位輪換大多以部門領導為核心,直接安排部門人員進行輪換,現在可以引入個人選擇的機制,財務人員在崗位輪換中會自然比較各崗位的優缺點以及自身的適應程度,在以定崗定責的條件下,讓從業者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偏重方向,選擇適應自己發展的崗位,不僅實現了積極性的最大化,更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治理原則,同時不同崗位的工作經歷還有利于財務人員對于整個財務系統的整體視角培養,更有利于發現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更科學的解決方式。
(二)拓寬高校財務人員的學習渠道
我國不斷重視對于教育系統財務人員隊伍的建設與培育,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教育系統財務管理干部培訓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指出,教育系統財務管理干部培訓實現全員覆蓋,并采用線上線下教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內容跟職稱與編制相關。《方案》還強調了對于高校財務人員持證上崗的硬性規定,探索財務管理類、會計類相關資格證書(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資產評估師)在專業素質提升中的作用,鼓勵財務人員以參加國家考試的方式提升專業知識,在考取證書之后可以在相應崗位或所在單位相應的建設和項目中發揮專業作用,同時提升相應的個人待遇,激發高校會計人員通過主動學習的學習熱情,通過良性競爭快速提高行業人員的整體綜合素質。
(三)提高高校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儲備與實際工作結合
提升繼續教育的專業性和實效性,引入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知名企業、上市公司等社會經濟活動中實際發生的案例,通過財政部門或者稅務部門的專題培訓,學習最新的財經政策,讓專業知識得到最新的更新,不僅僅是理論更新,更是對實際應用更新,通過實際案例的講解,可以提升高校的現代治理能力,同時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
(四)加強高校財務人員的創新能力
在全社會鼓勵創新的大背景下,各行業各領域各級人才都應該擁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目前高校財務人員的培養與專業技能提升方面的問題主要聚焦于信息化方式的掌握與運用、會計職能管理化轉型兩個方面,從業人員以自身工作內容與實際需求出發,積極探索信息化技能應用、數據分析與高校財務運營決策的結合,以實際問題與需求為導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保證創新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學習方式、問題解決方式、科學創新方式,以提高個人素質。此外,對于財務工作中的協作方式、管理機制、考核機制等方面也有著很高的研究與創新價值,高校財會人員在上述問題的分析與創新中將逐步掌握決策、控制等方面的可行性經驗,在實現自我價值、完善財務工作、推動體制改革與行業發展的多方面取得建樹。
參考文獻:
[1]趙麗敏.新形勢下高校財務人員培養問題探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1.
[2]陸美娟,周伶俐,雒敏.信息化條件下高校財務人員培養探討[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3]高琰.高校財務人員素質的培養與提升[J].經濟師,2021.
[4]田永光.高校財務會計人員的培養體系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