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潤 王一如


摘要:作為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地名不僅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稱號,也是一個地方文化的集中反映。本文從語言學角度出發,對從《慈溪縣地名志》、《周巷鎮志》中收集到的403個周巷鎮地名進行分類和分析,試圖探究周巷鎮地名在語音、詞匯方面的特點,以及地名所體現的文化內涵,為周巷鎮地名文化的研究和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周巷;地名;語言學;文化
慈溪市隸屬浙江省寧波市,因治南有溪,東漢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地處東海之濱,杭州灣南岸,是中國國務院批準的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南翼滬、杭、甬三大都市經濟金三角的中心。慈溪市轄5個街道、14個鎮,其中周巷鎮在其地名文化上較有典型性。地處浙江省慈溪市境西部,周巷鎮歷史悠久,且人口流動性不大,古建筑及古地名保存較為完好。據《周巷鎮志》記載,唐開成年間(836~840)周巷已有墓葬,至今仍有地方能看到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筑痕跡,為古地名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周巷鎮聯動推進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文化建設欣欣向榮,目前新的地名志、鎮志正在編寫中。
本文研究的地名主要為《慈溪縣地名志》以及《周巷鎮志》中所統計的自然村名和街道名。其中《周巷鎮志》是由周巷鎮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并于2013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慈溪市地方志叢書,主要記述了周巷鎮的起源與各方面發展歷史。目前學術界尚未有對周巷鎮地名的研究成果,本文從語言學角度對所收集的周巷鎮地名進行語音、詞匯及其背后的文化進行分析,試圖彌補這方面的空缺,為周巷鎮地名文化的保護和新地名志、鎮志的編纂提供幫助。
一、周巷鎮地名的語音特點
地名是人們賦予的用來指稱地理實體的語言符號,具有社會性、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約定俗成性等特點。地名作為漢語詞匯中的專有名詞,為了表達的準確和記憶的便利,對語音有較高的要求。通過對從《慈溪縣地名志》、《周巷鎮志》中收集到的403個地名從音節數量、聲調平仄分布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和分類,歸納出語音的以下特點。
(一)音節數量
周巷鎮地名中三音節地名的數量居多,且地名音節數量經歷由少到多的變化。已收集到的地名可以分為雙音節、三音節、四音節和五音節地名,其中雙音節地名有150個,占37.2%;三音節地名有201個,占49.9%;四音節地名47個,占11.7%;占五音節地名5個,占1.2%??梢?,慈溪地名中沒有單音節,且以雙音節、三音節為主,有少量四音節和五音節。
在周巷鎮地名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早期出現的地名多以雙音節為主。到了現代社會,三音節地名占據主導,新生地名則以四音節為主,而大部分歷史久遠的村落地名仍以雙音節為主,其中一部分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由此可見,周巷鎮地名在音節數量的變化上存在著由少及多發展的特點。隨著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進步,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逐漸深入和細化,因此需要更加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地名。此外,單音節或雙音節地名會導致地名的重復率變高[2],如有三個不同的自然村都被命名為“田屋”,有兩個不同的自然村都被命名為“廟后。高重復率不利于地名的區分,也與現代地名使用規范相違背。
(二)聲調平仄分布
周巷鎮地名中平仄搭配的地名數量占多數,且地名聲調以平聲調為主。通過對地名聲調平仄的分析發現,在雙音節地名中,雙平聲相連的地名數量最多,而雙仄聲相連的地名數量最少;同樣,在三音節地名中,三平聲相連的地名的數量最多,三仄聲相連的地名最少,平仄相間時,含平聲調多的地名多于含仄聲調多的地名;在四音節地名中,平平仄平搭配的地名數量最多,四平聲相連的地名數量僅次于平平仄平搭配的地名數量,但沒有四仄聲搭配的地名,平仄相間時,平聲調多的地名數量同樣多于仄聲調多的地名數量;五音節地名均為平仄相間的地名,且含平聲調多的地名多于含仄聲調多的地名。
周巷鎮地名中聲調平仄的使用以平聲調為主,首先,周巷鎮地名詞匯中常用通名的聲調也以平聲調為主,如“丘”、“塘”、“沿”、“庵”等;其次,這和周巷地名中對方言的保留及周巷方言多陰平有也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二、周巷鎮地名的詞匯特點
(一)詞匯成分
地名同現代漢語的詞一樣由語素構成,但與詞不同的是,地名通常是由通名和專名兩個部分組成,通名定類,專名定位。本文對周巷鎮地名詞匯構成成分的考察包括對其通名和專名的考察。
1.周巷鎮通名
通名是指某些專有名詞中反映類別屬性的部分,可以分為描述自然地理環境的通名和反映人文地理環境的通名。以下表格是對周巷鎮地名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自然地理通名以及人文地理通名的統計。
2.周巷鎮專名
專名指某些專有名詞中反映個別屬性的部分,“每個地名都有自己的專名,沒有地理的專名便沒有地名可言?!保ü\桴,2004:11) 與通名相比,專名更加能夠體現當地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習俗。經統計,周巷鎮地名中數量最多的專名前三名分別為姓氏類專名(如勞、嚴、陳、顧、丁等)、方位類專名(如東、西、南、后、下等)和數量類專名(如二、三、八、十三等)。
由上述可知,周巷鎮地名的詞匯成分存在以下三個特點:
(1)周巷鎮自然地理通名深刻反映了周巷鎮的地形、氣候特點。周巷鎮地屬沖積平原,境內河流較多,有長泠江、周家路江和勞家埭江等,屬亞熱帶季風區,降水豐富。周巷鎮的自然地理環境通名以“塘、潭、海、灣、丘”等為主,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其地勢低平和氣候濕潤的特點。
(2)與自然地理通名相比,周巷鎮的人文地理通名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要豐富得多。表示“聚落”的有“家、宅、屋、房、舍”等,表示“道路”的有“巷、路、街、弄”等,表示“建筑”的有“庵、堰、亭、場、殿、市”等,此外,還有反映當地鹽文化的通名如“甲”、“埭”、“灶”等,深刻體現了周巷鎮深厚的人文底蘊。
(3)周巷鎮專名大部分為姓氏類專名,因而姓氏類詞匯在周巷鎮地名詞匯中占絕對優勢,這也是全國多地地名詞匯的特點,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重視血緣和宗族的傳統。
(二)詞匯結構
經調查,周巷鎮地名的結構可以分為“專名”形式、“通名”形式和“專名+通名”形式。其中“專名”形式和“通名”形式較少,分別占所有地名的3.6%和1%。專名如:協同心、義四、鑫益、黃相盛、楊葉、符張、沙黃等。通名如:橋房、塘灣、海塘等?!皩C?“通名”形式的地名在周巷鎮地名中最為常見,占比約為95.4%,其組成主要具有以下幾種形式:
1.姓氏+通名
這種形式的地名在周巷鎮的地名中非常普遍,所占比例約為25.6%。例如:王家、陸家、倪家、符家、璩家、葉家、周塘、沙家、傅家、金家、成家、樓家、姚家、沈家、丁家、馬家等。
2.姓氏+家+通名
這類地名在周巷鎮地名中所占比例約為9.4%。例如:符家塘頭、蔡家塘頭、徐家河頭、陸家橋、黃;家弄、嚴家路、褚家埭、景家灣、馬家橋頭、戚家丘、吳家路等。
3.方位+通名
這類地名在周巷鎮地名中所占比例約為7.7%。例如:東河沿、南灣、東溜場、南橫、后新屋、朝東屋、朝北庵、后塹、南塹、中街、東街、西街、東河沿、西河沿、西塘下等。
4.數詞+通名
這類地名在周巷鎮地名中所占比例約為6.6%。例如:二房、十三丁、六塘、三江口、四江口、十三房、八房、廿四房、三進、六甲、頭甲、八甲、九甲、十甲、二灶等。
5.方位+專名
這類地名在周巷鎮地名中所占比例約為4.4% 。例如:外許、里許、南蔡、后蔡、南孫、西黃、東沙、南沙、后沙黃、西潘、東潘、東典、南盛、下楊葉等。
這五種形式約占周巷鎮全部地名的53.7%。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形式,包括較為普遍的形式如“名詞+通名”、“形容詞+通名”和所占比例相對較小的“方位+姓氏+通名”、“通名+方位詞”、“專名+數詞+通名”等形式。
由以上可知,周巷鎮地名的組成具有以下特點:
(1)姓氏類專名在與不同類型詞匯搭配時組成順序有所不同,與通名搭配時通常被放在通名的前面,組成某家、某房、某路的形式,這與全國各地地名的組合順序相同。但周巷鎮姓氏類專名在與同為專名的方位詞組合時則通常被放在方位詞的后面,且這種組合形式通常存在于有相對方位的兩個地名之中,如“里許”、“外許”、“西潘”、“東潘”等。
(2)方位詞和數詞的組合運用是周巷鎮地名的一大特點。經統計,周巷鎮帶方位詞和數詞的地名分別占所有地名的26.2%和8%,許多地名都是在專名或通名的基礎上根據數量遞增或加上方位詞命名,如三江口、四江口、八甲、九甲、十甲、南橫、東湖塘等,充分體現了周巷鎮地名追求通俗、便于理解的特點。
(3)周巷鎮地名存在“通名+專名”的組成情況。周巷鎮乃至全國地名絕大多數都是由“專名+通名”的形式組成,但也存在一些地名是 “通名+專名”的組合情況。如“通名+姓氏”的大路陳、上山陳,“通名+方位”的廟后、塘南、灣下、江后以及較特殊的塹黎等。這些地名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漢語的異序造詞法應用于地名的命名,能產性很高的同時避免了重復性,在產生新地名的基礎上又不會增加新的語素,造成記憶和理解的負擔,十分靈活與簡便。劉叔新就曾指出:“倒序型的改造法,遠比換素型的應用得廣泛、頻常,而且有久遠得多的歷史。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倒序’只須要將一個復合詞的詞素先后順序顛倒過來,非常簡單,不受語義相反或類比的限制?!盵4]另一個方面則很可能與周巷鎮的方言有關。用“通名+方位詞”的形式來表示該地位于通名所代表的建筑的某一方位區域是周巷鎮方言的常見表達方式。例如 “廟后”的命名是由于該村處于義下新廟(又名周巷廟)后,而“窯背后”的命名是由于該村前原有一瓦廟。
三、周巷鎮地名的文化內涵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周巷鎮的地名深刻體現了周巷鎮的歷史文化、地理文化、鹽文化和方言文化。
(一)歷史文化
周巷鎮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元至正元年(1341)周姓移民的定居,其地名背后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周巷鎮的地名有些以歷史人物命名。如“勞家”最早的命名來源與17世紀的勞雙龍有關,相傳此人年少云游時曾向日本國籍精于治傷之人學習醫術,返鄉后懸“濟危齋”之牌行醫,眾多鄉親得到勞雙龍救治。為了紀念這位勞氏傷科始祖,即以“勞家”作為村名。此外,“三橫弄”的地名傳說之一也是與這條弄里最早的住戶之一阿鴻相關。
周巷鎮的地名反映了當地的歷史事件。千年以前,周巷境域大部分為淺海和灘涂,后隨杭州灣海圖北漲,周巷先民圍海涂、筑海塘,漸成現境。一些地名深刻體現了周巷鎮變海為陸的歷史,如“沙灘路”的命名即反映在開發為路之前,此地曾經是臨海的沙地。又如,根據《慈溪縣地名志》,“井亭庵”的地名由來據傳為明時在大通橋上筑一亭,亭旁掘一井,稱古井亭,后又在亭旁造了一庵,遂名井亭庵。雖然如今亭、庵尚存,井已廢,但這個地名仍舊被保存下來,記錄著當年筑亭掘井的歷史事件。
周巷鎮的地名還反映了周巷鎮政治經濟機構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后,周巷鎮地名經歷了三次大規模變動。第一次是1961年人民公社建立初期,許多地名都以該地的大隊名稱命名,稱某某大隊,且大隊名稱往往帶有大躍進左傾思想或紅色意味,如棉豐大隊、國益大隊等。 第二次是1983年人民公社結束,公社變鄉,地名由某某大隊變為某某村。第三次是在1992年前后,經過撤區擴鄉建鎮,周巷鎮地名再次發生大規模改變。上述改變真實記錄了周巷鎮社會歷史的發展。
(二)地理文化
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直接以地形命名,這樣既便于理解與記憶,也使得地名中包含了豐富的地理文化信息。周巷鎮的不少地名即采用了這種命名方式。
坐落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周巷鎮地勢低平且地處亞熱帶季風區,降水豐富,境內河流、湖塘較多。周巷鎮的一些地名即體現了其臨海、地勢低平以及河湖眾多的特點。例如“趄塘”的由來和該村有一條湖塘有關;現今叫做“東湖塘”的地方,其地早為海涂,中間先漲成地,兩邊低落成湖,名湖塘頭,隨著人口增長,村莊擴大,形成東、西兩部分,村在東部,故稱東湖塘。此外,周巷鎮的自然地理環境通名以“塘、潭、海、灣、丘”等為主,這些都是周巷鎮地名對地理文化的反映。
(三)方言文化
據教育部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概況》,漢語方言通常分為十大方言,而各大方言區又分為不同的方言片,各大方言片下又分為不同的方言小片和方言點。周巷鎮的方言屬于吳語太湖片的臨紹小片[5],鎮內的一些地名深受方言影響。例如,“賽寶樓”,原名“嬸伯樓”,因“嬸伯”二字隨意性過強,周巷方言的“賽寶“和“嬸伯”讀音相似,后世諧作“賽寶樓”[6]。而“三橫弄”由來的一個說法是這條弄里最早的住戶之一為一戶人家的三房“阿鴻”,由于阿鴻是這條弄里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住戶,這條弄即取名為“三房弄”,但因為周巷方言里的“三房”與“三橫”發音相似,后世就訛傳為“三橫弄”了。
此外,部分周巷鎮地名中包含保留了方言語音的后綴,如“跟”“圩”“斢”等。
跟,方言中為“旁”之意,作在某物或某地近旁之解。今有指揮庵跟、火車跟等地名。
圩(wěi),指海涂鹽墾時所筑土堤[6]。今有老圩,昔為海涂,早年灶戶在此筑堤圩涂煎鹽,后漸成村落,故作此名。
斢(tǒu),在慈溪方言中作房屋一所之解[6]。今有二斢屋,因初只有塘北二斢屋,余為草舍,故名。
這些都是地名對當地方言文化的體現。
(四)鹽文化
江浙一帶自古就是我國重要的制鹽基地。據《慈溪鹽政志》記載, 慈溪市的產鹽歷史唐代始有文字記載,宋代已具一定規模,民國初年最盛時原鹽產量在10萬噸以上,占全省總產量的40%左右,為全浙第一大廠。鹽、棉、糧曾是周巷鎮農業的主業,鎮境曾為余姚石堰鹽場的主產區,因此,周巷的不少地名都與曾經的產鹽歷史有關。如“埭”是人們早期海涂鹽墾時所筑的土堤,周巷鎮與之相關的地名有褚家埭、橫埭、南陳家埭等。又如,宋神宗時創結甲之法,規定“自三灶至十灶為一甲, 而鬻鹽地什伍其民, 以相譏察”, 兩浙鹽場實行“結甲法”, 把灶戶三灶至十灶 (每灶約20戶) 編為一甲,許多產鹽之地都以“甲”、“灶”命名。周巷鎮一些村民至今仍保留著以“甲”、“灶”命名的形式,如前頭甲、十甲、第四甲、八甲、九甲、二灶、江灶弄等。
四、結語
地名反映了一個地區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對地名的深入研究,歷來都具有較高的價值和意義。周巷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其地名背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其地名的研究就是在研究其濃縮的歷史以及文化。然而,筆者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發現當地居民對周巷鎮地名的源流及其背后的文化不甚了解,這種情況在年輕一代里尤為明顯。在民眾普遍地名文化意識淡薄的今天,從語言學角度對地名的語音、詞匯特點以及地名背后文化的分析,是對公眾文化歸屬感的喚醒,也是對古鎮珍貴地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周巷鎮志》編纂委員會.周巷鎮志[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張璐璐.海城村落地名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7:12.
[3]崔山佳.浙江地名中的鹽文化[J].漢字文化,2017(24):71-80.
[4]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5]曹志耘.論浙江方言文化的保護傳承[J].浙江社會科學,2021(02):118-124+159.
[6]浙江省慈溪縣地名委員會.慈溪縣地名志[G].1986.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傳承’與‘創新’視角下的慈溪地名研究”(20211427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