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偉杰
(蒼梧縣人民醫院骨科,廣西梧州 543199)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疾病,臨床患病率較高,由于股骨粗隆部位血運豐富,早期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有利于促進骨折愈合[1]。人工髖關節置換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PFNA)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常用方式,但不同術式所取得療效存在臨床差異[2-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60例展開回顧性分析,深入比較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和PFNA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及對炎性因子指標水平的影響,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蒼梧縣人民醫院股骨粗隆間骨折60例患者展開回顧性分析,病例篩選時間為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以治療方案不同展開分組,將30例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治療的病患納入研究組,將30例接受PFNA內固定治療的病患納入對照組。研究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50~81歲,平均年齡(69.25±10.73)歲;骨折部位:左側16例,右側14例;骨折分型(按Evans劃分):Ⅰ型15例,Ⅱ型8例,Ⅲ型4例,Ⅳ型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53~82歲,平均年齡(44.39±14.96)歲;骨折部位:左側18例,右側12例;骨折分型(按Evans劃分):Ⅰ型14例,Ⅱ型10例,Ⅲ型4例,Ⅳ型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蒼梧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經CT、X線相關影像學證實為股骨粗隆骨折,且為單側髖部骨折;②新鮮骨折;③傷前無偏癱,可獨立行走;④可耐受手術。排除標準:①病理性或開放性骨折者;②既往患有股骨粗隆骨折者;③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或凝血系統疾病者;④合并惡性腫瘤疾病;⑤合并精神意識障礙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行PFNA內固定術治療方案。選取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方式,患者取臥位,使其健側下肢屈曲,將臀部處適當墊高,常規消毒鋪巾,使患者患肢與軀干內收角度呈10° ~ 15°,于C型臂X線輔助下實施閉合復位;作4 cm縱行切口于粗隆上方,并對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層施行逐層切開處理,鈍性分析臀中肌,徹底暴露大粗隆頂點部位,在三棱錐開口器幫助下,對大粗隆頂點前1/3處開骨髓擴髓處理,將導針插入;以C型臂X線完成貫穿操作,確保插入15 cm以上,對骨折部位進行穩定維持,并沿導針執行股骨近端擴髓,選擇于主釘近端位置旋入;于螺旋刀片導向器進行定位后,導針途徑套筒順利插入,其與股骨頭軟骨下間距0.5~1.0 cm,于C型臂X線透視下對骨折對位情況進行密切監測,并對導針位置進行矯正處理;沿導針利用空心鉆執行擴孔操作,取恰當螺旋刀片打入并鎖定;為防止手術期間出現骨折移位情況,將遠端鎖定螺釘打入,將瞄準架及時移除,旋緊近端尾帽,透視下效果滿意后,清點器械,予以留置引流管,進行縫合。
研究組患者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麻醉方式同對照組,取側臥位,行后外側弧形切口,并依次將皮膚、皮下組織等切開,患髖內旋,翻開大粗隆,在止點處切斷外旋肌,沿縱斜方向將關節囊后部切開,以螺旋取頭器取出股骨;以開口處輕度外展,在大粗隆梨狀窩上行股骨開口,同時實施擴髓處理,取恰當的髓腔銼順利插入,于其支撐下解剖大小粗隆并進行復位,基于患者骨折粉碎程度,選擇鋼絲張力帶、可吸收線加以固定處理;術中在骨折附近集中,可最大化減少應力,采用遠端固定型假體柄對患者髖關節進行復位,確保于C型臂X線透視下復位效果理想后,多次沖洗并及時止血,對器械進行清點,同時于關節腔外置入負壓引流管,及時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②髖關節功能評價。采用 Harris髓關節評分量表[4]對患者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優:對應分值90~100分;良:對應分值80~89分;可:對應分值70~79分;差:對應分值0~69分。優良 率=優所占比率+良所占比率。③炎癥因子水平。術前1 d及術后14 d取兩組患者空腹狀態靜脈血3 mL作為樣本,以4 000 r/min轉速離心5 min取血清,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將所涉數據于SPSS 22.0中精準錄入,計量數據在表述時應用(±s)進行描述,匹配t檢驗對結果進行驗證;計數數據在表述時應用[ 例(%)]描述,匹配χ2值檢驗對結果進行驗證。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 骨折愈合時間(月)研究組 30 38.12±6.14 167.38±18.42 10.48±3.36 3.28±0.81對照組 30 52.58±8.29 210.53±19.68 13.49±3.75 4.15±1.14 t值 -7.677 -8.767 -3.274 -3.407 P值 0.000 0.000 0.002 0.001
2.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情況比較 術后,研究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情況比較[ 例(%)]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IL-6、IL-10及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兩組患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IL-10水平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p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IL-6:白細胞介素6;IL-10:白細胞介素10;腫瘤壞死因子:TNF-α。
組別 例數 IL-6 IL-10 TNF-α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研究組 30 63.45±6.36 40.05±6.38* 66.86±4.38 45.28±3.14* 62.24±10.79 40.02±7.28*對照組 30 63.81±6.64 48.25±5.04* 65.79±6.52 37.26±2.84* 62.32±10.81 48.16±6.15*t值 -0.214 -5.524 0.746 10.375 -0.028 -4.678 P值 0.830 0.000 0.458 0.000 0.977 0.000
針對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有手術和非手術2種方式。后者以骨牽引治療為主,由于股骨粗隆部位血運豐富,非手術治療后不易出現骨折不愈合,但患者需長期臥床,極易并發泌尿系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嚴重不良反應[5]。手術治療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并減少并發癥發生的風險。股骨粗隆間骨折以外固定支架系統、髓內、外固定系統及人工髖關節置換等治療方式較常見[6]。PFNA是新型髓內固定系統,與生物負重力線符合度較高,股骨距區壓力降至范圍與0接近,應力遮擋較少,小轉移位可避免另外進行復位內固定。且PFNA設計是以主釘內翻,有利于股骨髓腔插入,安裝便捷,打入時可壓縮骨質,以防旋轉,可增強生物學穩定性。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有利于減少假體承載負荷的面積,為重建股骨距提供便利。假體可對粗隆間骨折塊進行快速穩定,有利于恢復股骨近端骨質完整性,提升近端支撐效果[7]。
骨折后,骨代謝及其血清炎性因子變化較大。TNF-α經輔助性T細胞Th1分泌,作為啟動炎性應激反應的起始炎癥因子之一,炎癥應激反應一旦被啟動,會使患者機體內炎性因子大量釋放[8]。IL-6、IL-10由Th2細胞分泌,IL-6對骨重建具有抑制作用,IL-10對破骨細胞產生具有抑制作用,可發揮抗骨質疏松作用。可見TNF-α、IL-6對骨重建可進行有效抑制,而IL-10呈促進作用[9]。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情況及髖關節功能情況較之對照組均更具優勢,充分證明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提升手術治療效果,改善其髖關節功能,縮短其住院時間。此外,術后研究組的IL-6、TNF-α各項指標水平較之對照組顯然更低,IL-10水平較之對照組顯然更高,提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對患者臨床癥狀具有緩解作用,促使骨折早日愈合,對炎癥因子的表達產生一定的干擾,預防疾病復發,促使其盡快康復,預后理想。
綜上所述,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顯著改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臨床療效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