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娜
(澄邁縣人民醫院手術室,海南 澄邁 571900)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是臨床上治療髖部疾病(如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髖臼骨折、成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的常用術式之一,是指利用人工假體取代患者發生病變的髖臼和股骨頭,以改善其髖關節功能的一種手術方式。術前皮膚準備是指在手術前對患者手術部位的皮膚進行清潔消毒,其目的是減少患者手術部位皮膚上的菌落數量,以防其術后發生切口感染[1]。本文主要是研究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改良的術前皮膚準備對其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的影響。
選擇2017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期間在我院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8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具有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指征;年齡≥50 歲;病歷資料完整;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合并有糖尿病且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存在腎功能衰竭;合并有傳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接受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溝通障礙;合并有嚴重的皮膚病。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改良組(n=40)與常規組(n=40)。在40 例改良組患者中,有女性21 例(占52.5%),男性19 例(占47.5%);其年齡為52 ~82 歲,平均年齡為(66.17±7.34)歲;其中,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髖臼骨折、成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其他髖部疾病患者分別有4 例(占10%)、17 例(占42.5%)、7 例(占17.5%)、5 例(占12.5%)、3 例(占7.5%)和4 例(占10%)。在40 例常規組患者中,有女性20 例(占50%),男性20 例(占50%);其年齡為54 ~81 歲,平均年齡為(66.51±7.19)歲;其中,股骨頭骨折、股骨頸骨折、髖臼骨折、成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其他髖部疾病患者分別有2 例(占5%)、18 例(占45%)、8 例(占20%)、5 例(占12.5%)、2 例(占5%)和5 例(占12.5%)。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 >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術前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的皮膚準備,方法是:在手術前1 d,剔除患者手術區域的毛發(包括汗毛和陰毛),用溫水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清洗,用碘伏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2 次消毒,然后用無菌巾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包裹。在手術當天的清晨,用75% 的酒精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消毒。在手術前,對改良組患者進行改良的皮膚準備,方法是:在手術前1 d,采用剪推的方式(不采用剔除的方式)去除患者手術區域的汗毛和陰毛[2]。用肥皂水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清潔,然后用洗必泰溶液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2次消毒,用無菌巾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包裹。手術當天的清晨,用75%的酒精對患者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消毒。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術后切口感染包括淺表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表淺切口感染是指在手術后的30 d 內患者切口處的皮膚或皮下組織發生的感染。深部切口感染是指在手術后的1 年內患者出現植入物周圍組織感染或涉及切口深部肌肉與筋膜的感染。
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改良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過去,臨床上在對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前主要是對其實施常規的皮膚準備,包括在手術前1 d 剔除其手術區域的毛發、用溫水和碘伏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清洗消毒等。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改良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患者,P <0.05。這說明,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改良的術前皮膚準備能顯著降低其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究其原因主要是:1)術前采用剔除法去除患者手術區域的毛發可能破壞其皮膚的完整性,會導致其皮膚出現細小損傷,形成小的感染灶。而采用剪推法去除其手術區域的毛發則不會對其手術區域的皮膚造成損傷,能保持其皮膚的完整性。2)術前用肥皂水代替溫水清潔患者手術區域的皮膚能提高其皮膚的清潔度[3]。3)術前用洗必泰溶液代替碘伏對患者手術區域的皮膚進行消毒的效果更為徹底,能更有效地減少其手術部位菌落的數量。洗必泰溶液的主要成分是雙氯苯雙胍己烷,雙氯苯雙胍己烷具有很強的抑菌、殺菌作用,其對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均有顯著的抗菌活性。
綜上所述,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改良的術前皮膚準備能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