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曉藝 胡婷艷 李偉 韓惠
“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
2020 年12 月22 日,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七建公司承建的中化泉州100萬噸/年乙烯及煉油擴改項目——260 萬噸/年連續重整裝置生產出合格產品,一次投產成功。
泉州乙烯項目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其建成投產關系到國家總體石化產業戰略布局與國家能源安全供應。260 萬噸/年連續重整裝置是泉州乙烯項目核心裝置之一,于2019 年3 月8 日開工。2020 年7 月30 日中交;12 月25 日,再生系統成功建立催化劑循環,苯、甲苯、C8+產品質量合格外送。該裝置是國內最大規模采用國產工藝包的連續重整裝置,技術國產化率100%,設備材料國產化率超過95%,目前已申報國家優質工程金獎。
260 萬噸/年連續重整裝置工程是七建公司首次進入泉州石化市場施工。施工伊始,業主對七建公司的組織施工能力持懷疑態度。
“業主起初對我們的擔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畢竟是第一次合作。”七建福建項目部經理潘尊貴說,“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勤溝通,讓業主一點點地了解我們。”
打鐵還要自身硬,與別人溝通前必須先把自己的工作做扎實。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項目部一邊重新編制受疫情影響的施工計劃,以2020 年7月30日中交為目標,精打細算進行調整,取得了總包、監理的信任,并與他們一起積極與業主溝通,取得共識。
春節期間,項目部留守管理、作業人員388 人,邊施工邊隔離,無一人感染,在施工現場形成“春節施工熱”的大干高潮。通過“精細化”的組織管理,高峰期僅用120 名工藝電焊,便按時、按量、高質完成了施工目標,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增加了利潤空間,一舉扭轉了業主對七建初來乍到的“偏見”。
2020 年2 月15 日疫情后復工,項目部一個月內組織作業人員達1400 人。從春節留守、疫情防控到復工復產,項目部事無巨細,共完成鋼結構制安487 噸、靜設備安裝67 臺、工藝管線制安1.3 萬吋、電氣盤柜安裝39 面;7 臺塔器預制、安裝完成,平均單臺塔器預制時間7 天,實現塔起燈亮,盡展“七建人”的鐵軍風范。七建成為泉州石化57 家承建單位中復工人數最多、速度最快、成果最高的一家,得到了業主的充分肯定。
反再框架是重整裝置中重要的框架鋼結構,長75 米、寬9 米、最高73 米、重2400 余噸。受疫情影響,框架設計到圖較晚,現場各裝置已展開施工,交叉作業多、空間場地狹小,不能在現場完成所有框架鋼結構安裝。
為追趕施工進度,項目部多次研討評估后決定采用“模塊化”施工,化整為零。他們將框架分為6 個模塊,30 米以下框架采用單根構件方式安裝,高空部分在地面預制成整體模塊,上下兩段同時施工。預制完成后,以“純端板性連接”方法在地面進行拼接,質量檢驗合格后進行吊裝。僅20 余天,1~5號模塊框架依次完成安裝。
6 號框架吊裝高度達73 米,整體吊裝精度要求高,難度最大。為保證模塊順利吊裝就位,項目部提前組織各關鍵崗位進行聯合檢查。然天公不作美,原本平靜的天氣驟起狂風,為保障吊裝安全,項目部緊急叫停施工。
“保節點更要保安全、保質量,風這么大絕對不能有僥幸心理。”為追趕原計劃節點,生產經理高永照一邊多方查詢天氣情況,一邊安排技術員攜帶測風儀測量風力。最終,綜合多方數據,抓住次日清晨5 ~6 時現場無風的間隙,安全、圓滿地完成了吊裝。
“‘模塊化’施工大大減少了現場超高空作業次數和腳手架搭建數量,降低了作業風險和質量驗收難度。同時,多模塊同時施工,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減少了吊車使用頻率,總體施工成本更節約了百萬余元。”重整裝置分項目經理張益權自豪地說。
受疫情影響,在重整再生氣循環壓縮機K-251A/B 施工中,往復機主電機及雙聯進氣緩沖罐延期到貨近40 天,無法按原施工計劃進行安裝。
鉗工班長孫玉偉根據實際到貨情況及施工進度及時修訂施工計劃,一方面,重新對土建基礎放線進行精度放線定位,校準誤差,確保后期往復機主電機到貨后的安裝軸系精度,在往復機主電機到貨前完成曲軸箱灌漿作業;另一方面,調整施工次序,利用機組氣缸和緩沖罐圖紙數據定位,結合“立體放線”技術,與工藝技術人員相互配合,提前進行工藝預制及安裝施工。
通過對細節的精準把握和施工工序的科學調整,項目部不僅按業主要求的施工節點高質、高效完成了施工任務,更為后續按期完成機組空負荷試車創造了條件。
重整壓縮機K-201 的出入口管道試壓吹掃完畢后,現場巡檢人員發現當壓縮機出入口進行法蘭合口時,管徑56 吋的法蘭水平偏移約30mm,上下兩片法蘭面的不平度差達10mm,強力組對會嚴重影響壓縮機正常工作甚至重整裝置烘爐的投產運行。業主、總包、監理及壓縮機廠家一致認為,需要重新對法蘭進行割口調整和組焊處理。但是,返工不僅會增加施工成本,還會延誤兩周的時間,打亂整體施工計劃。
“難道只有這一個方法了嗎?!”鉚工班長周崗先默默地在心中琢磨。他重新進入現場仔細觀察法蘭,并在腦海中模擬還原施工過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發現了真正的問題所在:壓縮機入口管段支架存在設計缺陷,拆下閥門造成重心失衡,破壞了整體穩定性,從而造成管口位移。他第一時間把分析結果匯報給項目部。通過多方研究,中化泉州專家組采納了周崗先的建議。項目部立刻組織技術人員調正管道及彈簧支座,重裝大閥門,修正偏移法蘭,讓螺栓能夠自由穿入,達到無應力合口條件。

●中化泉州260萬噸/年連續重整裝置——國內最大規模采用國產工藝包的連續重整裝置。 供圖/中油七建
這一“琢磨”,讓項目部僅用3 天便完成法蘭的修正對接,為重整裝置烘爐投產搶回10 天的寶貴時間,更節約了大量的資源成本。
七建人就是憑著這樣堅韌果敢、不畏艱難的精神,秉承“筑造精品項目”的信念,以高質、高效的精品工程書寫著自己的名帖,在依山傍海的閩南之境開拓了屬于自己的市場,為祖國的石油化工建設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