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艷艷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目前正瞄準2030年前碳達峰的戰略導向,啟動區域碳達峰的靶向研究。根據2016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分析,全國許多地方能源活動領域碳排放占全社會排放在80%左右,能源保障、能源消費水平亟需向高端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基礎能力不強,“降碳”形勢較為嚴峻。為此,筆者認為,各地應跑出“十四五”開局碳達峰工作“加速度”,實現由碳達峰倒逼發展向倒逼發展與激勵發展并重轉變,由“碳達峰”的攻堅戰向攻堅戰與治本戰并重轉變,促進區域“十四五”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既要有導向,又要有靶向。簡單而言,“碳達峰”指的是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途徑,抵消自身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十四五”既是實現我國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期,又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各地必須將碳達峰作為導向和約束性目標納入“十四五”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把碳達峰理念貫穿到能源、產業、城鎮化、生態環保、社會建設等各方面和全過程,切實增強高碳行業改造提升傳統舊動能的使命感。要匯聚“降碳”磅礴力量。降碳工作綜合性強、涉及面廣,要在全社會開展能源結構調整行動、節能環保產業壯大行動、低碳建筑推廣行動、低碳交通創建行動、 全民低碳行動計劃 ,努力增加區域碳匯量,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大格局。要創新工作載體,以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為契機,結合實際,統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等調整,促進低碳生產、低碳建筑、低碳生活,開展碳達峰和空氣質量達標協同管理,謀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確保落實到基層和企業,真正取得實效,以低碳環保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
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廣度。推進結構降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能源結構變革,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大幅增加非化石能源供給,持續減少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消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制訂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強化高耗能企業的單位產品碳排放管理。要實行能耗限額,通過清潔生產等措施降低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要深入推進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耗,積極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推動行業能效水平持續提升。推進區域降碳,存量降碳和增量添綠并舉。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和符合實際的低碳發展模式。要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推廣使用清潔運能,限期淘汰老舊燃氣車輛,依法打擊取締黑加油站點、流動加油車。要推進智慧降碳,增加區域碳匯。加快建立“政產學研用”有效結合機制,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術創新聯盟。 要因地制宜開展林業生態保護工程、森林質量提升工程、生態濕地修復恢復工程。
既要有決心,又要有創新。各地要自加壓力,精準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確定碳達峰的時間節點,出臺相關激勵政策,落實專項督查問責辦法,常態化開展碳達峰目標責任考核評估和碳達峰工作失職責任追究,確保以時間倒逼進度,以目標倒逼過程,以責任倒逼落實。要聚焦重點,加強源頭治理、系統治理、整體治理,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企業管理者等培訓,增強各級領導和企業家的低碳戰略決策能力。要創新思維,探索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完善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