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鵬 李麗 吳優
摘要:“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要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包括調控機制、法律法規等內外貿易一體化的諸多方面。要真正實現內外貿易一體化,關鍵在于處理好標準問題。我國要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支撐,進一步強化出口的競爭新優勢;以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為根本,進一步擴大進口,促進進口結構優化;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重點,為貿易提質增效創造新的空間,進一步加快貿易強國建設步伐。我國服務業擴大開放進程中各地方的自貿區建設各具特色,從宏觀層面來看,自貿區建設的地區定位各不相同;從中觀層面來看,目前的重點主要是推動自貿區成為高端產業和新業態的聚集地,同時對區域整體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完善以及產業結構升級形成重要支撐;從微觀層面來看,自貿區建設形成了多樣化的創新舉措,已出現260多個創新案例,且得到很好的推廣和復制,北京也正在高水平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自貿試驗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的城鎮化、老齡化、信息化、服務化、國際化成為消費增長的新動力,第一動力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促進居民消費。
關鍵詞:“雙循環”;服務貿易;擴大開放;自貿區建設;貿易強國
中圖分類號:F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66(2021)02-0120-09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決策咨詢重點項目“新冠肺炎疫情對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的影響及對策研究”(20JCB003);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項目(JD-YB-2021-005)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核心,首先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利用龐大的內需市場,以內需推動經濟發展;其次是要繼續擴大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提高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是商品進出口貿易順差國,卻是服務貿易逆差國。與此同時,我國的商品貿易開放度較高,但在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度較低。因此,發展服務貿易可進一步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我國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對外經貿形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已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然而,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貿易發展形勢變得錯綜復雜,世界經濟和政策不確定性增多,風險挑戰加劇。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探討“雙循環”、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服務業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數字零售等問題,對探索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以服務貿易新探索助力中國暢通“雙循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20年12月26日,北京工商大學舉辦第六屆貿易強國高峰論壇,政產學研各界共同研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服務貿易擴大開放”問題。以下是本次會議專家的主要觀點。
一、自貿區建設成效顯著,服務業擴大開放進程加快
趙忠秀:我國自貿區建設中的地方特色
1.當前自貿區建設的發展格局
從2013年第一個自貿區落地上海到最近的這一批,共有21個省級行政區經過6個批次建設了自貿區。目前,中東部區域只有吉林、山西、江西和貴州沒有建自貿區,其他中東部地區可以說幾乎連成了一大片,對中國主要經濟區域基本實現全覆蓋。其中上海和浙江又對此進行升級,增加新的片區,也由此肩負更大更新的責任。
從這21個省級行政區的自貿區建設來看,其發展格局的特征可從三個方面來描述:
(1)區位特征。21個省級行政區的區位特征整體呈現出一個梯度,第一二批都是從沿海開始的,第三批則在內陸得到比較大的發展,第四批是以海南作為自貿港建設,接著第五批則是內陸和沿海并重,最新的一批則是北京、安徽和湖南再加上浙江的新片區,這就形成一個梯度開放的格局。從區位來講,它主要是對接“一帶一路”、京津冀、長三角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并且要構建起東中西協調聯動、陸海統籌發展、沿邊區域內外對接的全方位、新水平的開放格局。
(2)方案特征。從目前公布的方案來看,可以發現它形成了“5+X”的創新體系。“5”相當于規定動作,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商事制度改革,從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第二是促進投資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內外投資、市場準入的便利化;第三是貿易的便利化發展,包括貿易的新形態,比如北京自貿區重點強調貿易新形態尤其是服務貿易的發展;第四是推動金融創新,比如上海自貿區作為第一個自貿區,其著重點仍然是金融開放;第五是創新驅動發展,這種發展模式是把自貿區和其他的功能區結合起來,以及和產業、區域等結合,這就是五個標配動作。X基本上是兩項,即結合這一區域的特征、結合它所擔負的特殊使命。目前主要還是要以制度創新來破解發展的難題,所以“5+X”成為標配。
(3)落地方式。落地就是要深化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然后及時向域外進行推廣。上海自貿區初始只有28.78平方公里,后來發展到120多平方公里。區域不夠的話就使用新片區,因此很多省份把自貿區先行先試的優勢拓展到其他區域,進而形成一個協同區域,如四川、江蘇、山東等都在進行這種嘗試。截至2020年7月,全國自貿區已經累計形成260余項制度創新成果,涵蓋建設發展的各個方面。有些創新甚至在全球范圍內屬于首創,例如四川自貿區所發展的“鐵路+”多式聯運。
2.自貿區建設的差異化比較
黑龍江屬于沿邊,是東北振興發展以及對東北亞的重點開放投資高地;遼寧與東北亞區域開放合作,已展現出良好的前景;天津順應京津冀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河北主要是雄安新區建設;北京的方案是“數字經濟+服務業”擴大開放,并將兩個飛機場的協同發展作為一項重點;山東是促進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打造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以及海洋經濟強省;江蘇是“一帶一路”交匯點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突破地域限制達成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安徽對應的是服務“一帶一路”;河南是服務“一帶一路”和中原地區的樞紐;湖北是光伏產業和芯片產業的高地;浙江形成了全產業鏈;廣東主要是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以及對內陸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海南是全區域開放連同推進自貿島建設,2025年將形成最大規模的自貿港;四川順應內陸與沿海區域西向開放的趨勢,不僅成為中國西部開放的一個亮點,同時也具有世界意義,即物流便捷化以后的內陸城市發展開放。
從宏觀層面來看,自貿區建設的地區定位各不相同。總的來說,內陸自貿區建設強調的是對國內各區域戰略地帶的聯通作用,承擔著中國經濟內循環的重要節點并帶動中西部沿邊地區發展尤其是與“一帶一路”對接的重任。沿海的自貿區則是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其建設重點是承接對外開放與“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無論是通過陸上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是作為“一帶一路”的排頭兵。例如沿邊自貿區建設,北至黑龍江,南到廣西、云南,通過與周邊國家合作協調,并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探索延邊經濟發展新模式。在新的世界經濟、地理演變中,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對于穩定世界經濟極其重要,如今東北亞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過去的七年間,中國自貿區建設處于不斷升級的過程,現在來看上海第一批的方案已呈現出質的飛躍,這也驗證了過去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強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所取得的成果。
從中觀層面來看,目前重點推進的主要是自貿區成為高端產業和新業態的聚集地,同時對于區域整體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完善以及產業結構升級形成重要的支撐。在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八大重點任務,其中第二項就是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要建立一種安全體系。我們可以看到,自貿區建設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上海自貿區是以金融創新為重點;北京自貿區是以數字經濟建設為重點;浙江自貿區是以石化全產業鏈建設為核心;山東自貿區以海洋經濟為特色;陜西自貿區是具有農業特色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自貿區是一個高新區,主要發展光電子技術;天津自貿區則發展融資租賃、進口業務。
從微觀層面來講,自貿區建設形成了多樣化的創新舉措,目前已出現260多個具體創新案例,且得到很好的推廣和復制。例如鄭州、上海、天津等地就是自由化的物流樞紐;成都、重慶則形成了陸上鐵路運輸樞紐,包括與航空運輸以及水運相結合的模式都是很大的創新,突破了多少年來一直存在的物流障礙。另外就是推動各類平臺和模式的創新,尤其在跨境電商和數字經濟方面,例如北京具有得天獨厚的技術優勢,因此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潛力更大。同時,自貿區建設還推動不同高端要素跨境流動,包括人才、知識產權、技術、資本等,尤其是在推動金融業開放方面,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北京、上海和深圳都已具備這種能力和條件。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人民生活水平質量提升,用消費來引領供給,以供給促進消費。可以說自貿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因此要抓緊落實、敢闖敢試,形成有價值的經驗,這將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自貿區建設差異化背后的共性特征
首先,自貿區建設形成一個制度創新系統的共性。這個制度創新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導向的普惠型制度創新,這種普惠型是單邊的,是我們主動、持續打造的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是持續性的改善。這種普惠型往往需要政府“放管服”不斷落地。其次,它還是助推以培育新興產業為導向的特惠型制度創新,這種特惠型實際上就是聚焦于區域,而這個區域往往又和其他區域相疊加,最終形成政策的疊加,從而顯示出更大的改革效能和開放效能。雖然這種特惠型通常是在區域內形成這樣的特征,不易復制,但某些思想精神還是可以借鑒的。再次,就是以深化區域合作為導向的互惠型制度創新。
此外,自貿區建設的意圖指向更近。自貿區建設實際上是從2013年上海自貿區開始的,其背景是中美投資協定談判,需要在國內做壓力測試,觀察政策調整尤其是開放帶來的沖擊中國經濟體制能否承受。當時對貿易、投資、金融開放等方面都是非常大的挑戰,通過在自貿區內試驗得到的壓力測試效果可以檢驗開放是否能夠持續下去。隨后,我國從過去對于投資準入的正面清單轉向負面清單,即“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模式,且負面清單越來越短。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壓力測試,而且六批自貿區的方案水平一批比一批高,開放維度一批比一批大。
當然,這六批自貿區也面臨著共同的問題:一是從21個自貿區來看,仍然存在碎片化、同質化現象。二是空間規模、承載力以及影響力存在局限性。這就需要強化自貿區對二線地區的滲透功能以及作為國內循環的載體功能。三是壓力測試功能發揮得還不夠,對標國際高標準的規則還有待提高。要繼續解放思想、敢闖敢試、進一步發揮自貿區的試驗田功能。
*趙忠秀系山東財經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蔡小軍:高水平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北京自貿試驗區
2020年9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的致辭中指出:“為更好發揮北京在中國服務業開放中的引領作用,我們將支持北京打造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加大先行先試力度,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設立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開放,帶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這段致辭最終體現為《深化北京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工作方案》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2020年10月9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北京市的動員部署會上把這兩個方案簡稱為“兩區”,即“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
1.綜合示范區與自貿試驗區概況
2009年,美國政府主導推行《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對我國對外開放產生了一系列深遠影響。直接催生的第一個成果是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二個成果是2015年北京開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試點。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歷經業態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創新和創新升級四個階段的迭代升級,形成自主的產業開放模式。與以上海自貿區為代表的自由貿易試驗園區的自主園區開放模式,一同為我國開辟了一條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道路。在過去的五年多時間里,北京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試點向全國各地推廣了120多項首創或具有重大意義的案例和實踐方案。
北京自貿試驗區是在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試點取得優異成績之后的進一步舉措,是疫情防控新形勢下中國對外宣示更大力度開放決心和信心的最重要舉措。北京的自貿試驗區地理位置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主體區域位于北京五環外,為北京核心功能區疏解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發揮作用。二是劃分為科技創新片區、國際商務服務片區和高端產業片區。科技創新片區是創新發源地,高端產業片區是承載地,兩者之間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國際商務片區進行連接,形成產業鏈的協同作用。三是從雙樞紐角度考慮,涵蓋首都機場和大興機場。四是符合“一核兩翼”經濟協同發展戰略。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將中央商務區(CBD)劃入北京自貿試驗區主要因為它是北京乃至中國外向型經濟的一面旗幟,可以更好地推動北京外向型經濟發展。
自貿試驗區在對外開放中具有顯著的優勢。首先,自貿試驗區是自主開放模式,是中央政府自主決定開放的領域、開放的時序和開放的方向,不受外國政府干涉。與之對應的就是協議開放,即通過減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達成的投資和貿易協定來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其次,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在一個主權國家范圍內開放,在既有的物理空間承擔壓力測試的職責和使命,不同于自貿區是兩個獨立主權國家之間經過協議的開放。最后,自由貿易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優化了非自貿試驗區的制度環境,使整體得到優化。北京的自貿試驗區雖然具備上述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一是自貿試驗區區域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會扭曲產業要素的配置;二是制度創新的邊際效益遞減。
2.綜合示范區與自貿試驗區取得的成果
(1)外資準入更加開放。支持外資投資機構參與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資試點;支持外商獨資企業申請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開展股權投資和資產管理業務;符合條件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可申請轉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除金融準入進一步放寬外,信息服務、商務服務、教育、文化等重點產業領域也設計了一系列開放政策。例如在文化領域,通州文化旅游區允許外商投資的文藝表演團體進入。
(2)資金進出更加便利。包括資本項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試點、跨國公司本外幣合一資金池試點、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試點、設立境內境外平行基金、率先在全國對外債實施宏觀審慎管理模式,逐步實現特定區域非金融企業外債項下完全可兌換。其中跨國公司本外幣合一資金池試點將有利于市場主體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本集團的資源調配和資金調度。這也是構建雙循環格局一個重要的支撐性政策。
(3)人才支持力度加大。執業資格方面,在金融、建筑設計、規劃等領域,對具有境外執業資格、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進一步放寬準入限制,同時在金融等服務領域實行國際執業資格認可;創新創業方面,支持外籍科學家領銜承擔政府支持的科技項目,允許外籍人員使用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開辦和參股內資公司;生活保障方面,對境外高端人才給予出入境便利,并為贍家款、子女學費等有關生活方面的購匯匯出提供更多便利。
(4)營商環境更加優化。證照辦理方面,探索推行政務服務事項告知承諾制,縮短審批流程,以及創新實施產業鏈供地和綜合用地模式;在監管和服務方面,在特定區域內試行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探索對新經濟模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對新技術、新產品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5)稅收優惠力度更大。支持創業投資,開展公司型創投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重點領域生產研發類規模以上企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時,符合條件的實行“報備即批準”制度,可按規定享受所得稅優惠;聚焦特定區域,開展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適當放寬享受稅收優惠的技術轉讓范圍和條件,研究實施境外人才所得稅優惠政策;積極研究調整現行進口稅收政策,鼓勵海外文物回流;航材維修方面,符合規則的航空專業零部件研究單獨設立本國子目錄,推動兩個機場周邊的航材維修產業發展。
北京“兩區”政策的優惠逐步落實,“兩區”的開放政策將助力北京實現由追趕型向引領型轉變。同時,北京個別的產業政策和財稅政策優于全國其他省市。
3.綜合示范區與自貿試驗區未來的發展方向
首先,北京“兩區”未來發展的重點要牢牢抓住四大特色開展,即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和區域協同發展,聚焦資金、人才、土地等要素的流動和進出安全。目前北京自貿試驗區占地119.68平方公里,更新和新增用地面積約45%。
其次,保障數據安全有序流動。數據是數字經濟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因此,既要保障數據安全,也要保障數據的交易、定價和流通。北京“兩區”未來還將建立大數據交易所,將數據經濟化,同時進一步促進數據安全有效地跨境流動和數字貿易發展。
最后,強化“三單”管理。“三單”即政策清單、資源清單和產業目標清單。通過政策的突破帶動重大項目的落地,從而形成一批符合首都經濟發展的高質量稅源,進而推動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
4.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理論問題
一是聯動機制問題。包括“兩區”和“三平臺”(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和高水平金融街論壇)、京津冀協同發展等。二是對標不同協議問題。已經簽署的協議如何爭取在北京率先落實,未簽署的協議還可深入挖掘。三是開放模式問題。除現有的開放模式外,是否還有更好的開放模式,例如浙江走出了一條全產業鏈的開放模式,這種開放模式與“兩區”的關系等。通過理論研究來指導實踐發展,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動北京開放政策優化升級,從而更好地推動貿易強國建設,為貿易強國做出北京貢獻。
*蔡小軍系北京市商務局服務擴大開放辦公室規劃政策處處長。
二、“后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構及內外貿易一體化發展
張家敏:疫情后的全球供應鏈及內外貿易一體化
1.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供應鏈所受的沖擊
(1)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沖擊。首先,必須要明確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能否被有效控制,若這一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那么全球供應鏈就無從談起。疫情初期,中國深受影響,與此同時,亞洲地區甚至全球供應鏈都受到嚴重影響,這說明中國對全球影響深遠,而全球生產也不再局限于一國內部。當然,疫情帶來的教訓還包括部分產業不能依賴于外部,例如國防工業、關鍵部件生產、生物醫療等。
(2)地緣政治帶來的沖擊。中美貿易摩擦是一場地緣政治的競爭,將來的關鍵是生產來源地的問題。過去世界貿易組織(WTO)把最后一個生產環節作為這個地區的出口,中國也是用這個辦法把最后一個階段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搬到越南、泰國、印度等地區。深入來看,我國將會經歷一個“騰龍換鳥”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而言,一方面,中國內地將變成整條供應鏈的管理者,跟美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香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完全一致。中國將來的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一定會大量提升。另一方面,中國內地的很多企業會將生產遷移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這個過程中,第一階段是打造很多條路,第二階段則是幫助更多的國家實現工業化、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3)國際自由貿易帶來的沖擊。全球經濟中心更快速地從歐美轉移至東方,以中國為首的“一帶一路”國家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區別就在于,它既有生產也有消費,不僅中國融入其中,全球甚至整個市場都在其中。而WTO則是一個比較開放的貿易協定,其門檻相對較低,同時它希望將來可以跟更多的國家或地區合作,以便成為更加開放的貿易協定,助推新的全球貿易自由化達成。
(4)采購成本帶來的沖擊。全球大多數采購公司非常重視成本管控,這個因素也會影響到全球供應鏈的發展和變遷。
面對全球化,企業需要做好四個方面的準備:第一,理解全球狀況以及自身的市場情況。第二,重視高增值。高增值不僅要重視科技含量,還要重視業務,要懂得如何使用供應鏈管理的手段來創建新業務模式。第三,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第四,與行業、政府等合作,得到有力的外部支持。
2.內外貿易一體化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其中第十七條強調要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實際上就是要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內外貿易一體化的諸多方面,包括調控機制、法律法規等。要真正打通內外貿易一體化,最關鍵的是標準問題。國內外有各自的標準,短期內不可能有統一的整套標準。疫情過后,繼續深入發展內外貿易一體化,就應該朝著一個方向努力,那就是中國內地和其他國家互相承認對方標準,從而解決標準不一的問題。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過后還會出現一種情況:中國工廠接收國外訂單,而國外以標準不符拒收中國產品,這實際上是他們的需求出了問題,其中的關鍵是貿易融資。這一點可以游說政府通過出口保險公司給企業提供保險,從而促使整條供應鏈成功運轉起來。總的來說,企業面對未來,需要了解國際情況,繼續采用高增值、高科技業務模式,降低成本,跟政府合作等。短期內的關鍵則是打開市場,確定固定標準,實現內外貿易一體化,深化國內國外企業合作以及解決好出口信用保險等問題。
*張家敏系第九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馮氏集團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利豐研究中心高級顧問。
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高質量推進中國邁向貿易強國
易昌良:高質量推進中國邁向貿易強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國內市場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推進,國際科技競爭和供應鏈競爭日益激烈,圍繞國際經濟貿易規定主導權的競爭日益激烈。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度萎縮,我國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存在短板。雖然世界處于動蕩的變革期,但從長遠來看,經濟全球化、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仍是歷史趨勢,我國正處于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1.我國外貿發展情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貿總額從1950年的11.3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4.6萬億美元。2019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1.5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達到17.2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5%),進口14.31萬億元人民幣,進口、出口均創歷史新高。從出口節點來看,實現了從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為主到高新技術產品比重不斷提升的重要轉變。新時代我國正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并展現出越來越多的大國擔當。“十三五”以來,中國外貿規模不斷擴大,貿易大國地位更加鞏固,外貿結構也在優化,國際市場結構更加多元。2020年,我國采取有效措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在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也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前景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和優秀企業向我國聚集,迎來了利用國際要素促進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機遇窗口期。
2.服務貿易加速我國“雙循環”發展格局形成
近十年來,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外包化、數字化、高端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服務業在全球GDP的比重達到65%,服務貿易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重點,中國的自由貿易更是飛速發展。2010—2019年間,全球服務貿易平均增速5.36%,而中國的服務貿易規模增速則達到11.89%,在世界服務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例由2009年的3.74%上升到2019年的6.55%。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服務貿易進口市場,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服務貿易出口機會。2019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總額達到6.8億美元,占世界貿易進口總額的8.59%,在國際上占據明顯優勢。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中國克服中轉困難,主辦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多個部委出臺相關政策。特別是北京市發布了三項優惠政策,釋放兩大重要信號:一是中國的服務貿易市場準入門檻將越來越低,服務貿易將成為建設貿易強國、擴大對外開放、實現貿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二是我國將努力發展數字經濟,助推服務貿易數字化。這兩點將共同成為我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推動力。
3.進一步加快貿易強國建設步伐
貿易強國是經濟強國在貿易上的集中體現,黨中央、國務院在2019年12月發布的《關于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強調,中國必須繼續發揮對外貿易的傳統優勢,加快培育貿易新優勢,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這需要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和同等水平經濟體相比,我國服務業對GDP的貢獻度仍然較低;二是我國的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三是我國服務貿易的總體結構不夠合理。在正視我國外貿發展可能面臨的困難的同時,更要深刻把握貿易強國建設的堅實基礎和長期向好的大趨勢。
(1)貿易強國建設需具備雄厚的產業基礎。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之所以成為貿易強國,是因為它們擁有強大的產業創新能力,占據先進制造業的價值鏈高端,居于全球產業布局的第一梯隊。而隨著創新發展戰略的推進,我國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到2025年有望邁入全球產業的第二梯隊,躋身世界貿易強國之列,為建設貿易強國提供強大支撐。
(2)中國貿易強國建設具備堅實的市場基礎。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綜合增長的調整期,市場需求是最稀缺的資源。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我國的市場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3)中國貿易強國建設具有穩步發展的貨幣基礎。本幣成為對外貿易主要的結算貨幣,將十分有利于企業進行長遠謀劃,十分有利于增強貿易融資能力和國際市場盤活能力,也十分有利于提升貿易規則制定的話語權。2020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在跨境貿易投資中發揮著越來越巨大的作用,而且人民幣已被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這對我國外貿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4)中國貿易強國建設具備日益增長的規則基礎。規則是貿易的支柱,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我國對內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制,對外加入WTO,成為國際經貿規則的重要參與者與貢獻者。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自貿試驗區為主要平臺,探索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幅降低關稅壁壘,大力消減貿易的制度型交易成本,基本形成了符合WTO規則、切合我國國情的服務體系和政策體系。“一帶一路”建設還探索了經貿合作新模式、新機制,提出了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綜合方案。未來,隨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領跑地位更加穩固,這將為貿易強國建設創造更加有利的規則環境。
我國貿易強國建設的基礎是堅實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需要我們付出艱辛的努力。最根本的是依靠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更好地鞏固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為貿易強國建設鞏固新優勢、釋放新潛能、創造新空間。要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支撐,進一步強化出口的競爭新優勢;要以促進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為根本,進一步擴大進口,促進進口的結構優化;同時,要以“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重點,為貿易提質增效創造新的空間。
*易昌良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管理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現代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四、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培育消費增長新動力
(一)趙萍:新格局下消費增長環境變化和消費增長新動力
1.新格局下消費增長環境的變化
(1)國內外兩個大局。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增長動力由原來的以發達國家為主轉向以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為主。從增長的動力來說,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由從屬地位轉向主要拉動力地位;從全球治理的格局來說,由歐美等發達國家制定全球治理規則轉向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格局。對于國內,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并且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環節的改革任務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從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到擴大內需戰略,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注重需求側改革,新格局是對以往戰略的整合提升。
(2)消費地位。“十四五”規劃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全面促進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必須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制度安排。
(3)消費增速。2010—2019年,我國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代表的商品消費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2010年的18.4%降至2019年的8.0%,下降了10.4個百分點。2020年以來我國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商品消費快速回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四個月增速為正,進入到正增長的軌道,2021年消費市場將逐步進入到常態化發展階段。
(4)消費水平。我國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但與美國消費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以2010年美元價格計算,中國2018年的人均消費支出為3 148美元,而美國為37 921美元,是我國的12倍。因此,雖然我國消費總量很大,但人均消費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5)消費貢獻。我國消費貢獻率一直保持高位,過去的五年中,消費貢獻率均超過60%,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然而,2019年我國消費率(消費/GDP)只有55.4%,歐美發達國家的消費率為80%左右,最高的達到90%。因此,未來消費必須位于第一拉動力地位,且該地位至少要保持很多年才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2.新格局下消費增長的新動力
(1)收入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收入增長速度基本與GDP同步,但收入多用于儲蓄,消費增長有很大潛力。2013年我國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41.92%,2019年上升至43.35%,國家財富分配向個人傾斜,但傾斜力度相較于發達國家如美國的65%以上還遠遠不夠。因此,對我國而言,未來消費增長的第一動力就是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促進居民消費。
(2)城鎮化。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為60.6%,將近40%的人生活在農村,但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僅為14.4%,消費水平較低,而城鎮消費水平是農村的兩倍左右。按照2018年城鎮消費支出水平測算,城鎮化每年將帶動我國消費增長1 958.32億元人民幣,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5%。因此,應進一步提高城鎮化發展,通過擴大就業、投資等方式增加收入,促進消費水平提升。
(3)老齡化。近年來,我國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老齡化發展雖然不可避免,但老齡人口有三大剛需,一是為保障有質量的老年生活,老年人醫療保健等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二是為跟上時代變化,老年人對智能化通信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三是與豐富精神生活相關的教育、文化、娛樂等服務需求增加。因此,提高服務供給質量,老齡化并非低消費率的代名詞,將會創造出新的消費亮點。
(4)信息化。我國信息化已取得一定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消費增長。美國每個月線上消費占比基本處于10%左右,最高僅達16.1%;而中國每月的線上消費占比達25%,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突破了預期上限。在“新基建”即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均會進一步提升信息化對消費的帶動作用。
(5)服務化。對比實物消費,只要有足夠的收入支撐,服務消費是沒有限制的。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服務消費占比正在擠壓商品消費的占比。盡管商品消費還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但其占比不斷下降,這是因為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越高,恩格爾系數越低,即食物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例越低。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占比為45.9%,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雙輪驅動的格局已經形成。因此,未來我國服務消費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6)國際化。國際化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對世界各國特色優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從商品角度來說,我國進口總額中消費品進口額占比很低,2019年1—9月占比僅為9.7%,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應進一步擴大進口,彌補我國供給短板,從而激發國際消費商品和消費服務的發展潛力。此外,在擴大進口的同時,我國通過提供配套服務及商品會進一步擴大就業,提高企業收入,增加居民財富。因此,國際化也是促進消費增長的一大動力。
*趙萍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五、結語
總體來說,我國服務業對外開放面臨著諸多機遇和挑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著服務業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雙循環”發展階段的本質是以國內循環為主體,高質量對外開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兩個輪子”一起轉,相互協調、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展望未來,盡管仍然面臨內外挑戰,但基于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政策面和創新面,相信我國服務業將不斷培育新優勢,繼續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阻隔了空間的距離,但阻擋不了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步伐,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合作共贏的行動。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師曹剛對本文亦有貢獻,在此表示感謝。
責任編輯:林英澤
Service Sector and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er in Trade
——A Summary of Expert Viewpoints of the Sixth Summit Forum on Expanding and Opening up
LIANG Peng,LI Li and WU You
(School of Economy,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The 14th five-year plan puts forward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featuring dual circulation,in which domestic and overseas markets reinforce each other,with the domestic market as the mainstay.It is to make use of bo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and resources,perfect many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des,including regulation mechanism,laws and regulations.And the most critical thing is the standard problem to really ge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des.China should tak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s the suppor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new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xports.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domestic market as the fundamental,China should further expand imports,and promote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imports.At the same time,China also should focu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create new spa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rade,and further accelerate efforts to build China into a strong trading country.At presen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ee trade zones in each plac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anding and opening up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From the macro viewpoint,the regional positioning of the free trade zones is typically different.;from the medium viewpoint,the current focus is mainly to promote the free trade zones to become a gathering place for high-end industries and new forms of business,and further to form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tability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industrial chain and supply chain in the region as well as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from the micro viewpoin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ee trade zones has formed a variety of innovative measures,so far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260 specific innovation cases,which have been well promoted and copied,and Beijing is building a high-level of both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zone for expanding and opening-up of the national service industry and Beijing pilot free trade zone.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Chinas urbanization,aging,informatization,servit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have become the new driving forces for consumption growth,and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for that is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income distribution,increase residents income,and promote residents consumption.
Key words:dual circulation;service industry;expanding and opening-up;the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zone;strong trade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