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琳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文化全球化是大勢所趨,而文化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必然會對各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建設,關乎著社會主義其他各項事業的興衰,現在文化已然成為了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股重要推動力量,唯有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打造文化強國,才能讓全體國民樹立文化自信,也才能讓中華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本文將立足于實際角度,對基于文化全球化視域下文化強國戰略的具體執行策略予以詳細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文化全球化;文化強國;戰略;策略;分析;研究
現如今,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較量以及國家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黨十七屆六中全會立足于時代要求和國際形勢,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這便充分體現出了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我們要認識到文化全球化視域下落實文化強國戰略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要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更要始終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互結合起來,如此才能更好更優的踐行文化強國策略,為民族振興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一、文化全球化視域下落實文化強國戰略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文化強國戰略的落實是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
縱觀世界,全球各國均在緊抓機遇大力發展。托夫勒曾經說過:“我們正進入一個文化比任何時候更重要的時期。”上世紀90年代中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發展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將文化放在發展的中心位置。在此之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斯德哥爾摩開展了“文化政策促進發展”的相關政府會議,會議中所頒布的《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一文中提出了“發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去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所以說,現代化并不僅僅是由GDP增長和物質財富增加所決定的,經濟水平提升不是社會發展的唯一目標,往深了說,文化才是人類社會最高境界的一種追求。換言之,唯有文化進步才意味著人類真正的進步。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政治和文化以及經濟等多方面要素交互的歷史過程。文化在為政治和經濟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的基礎上,同時也會體出現政治和經濟各領域的發展水平,之后在此基礎上由“幕后”走向“臺前”,由之前的隱性生產力轉變為現在的現實生產力,其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數次調查和分析得知,若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一定要實現國內經濟事業和政治事業以及文化事業的協調發展,唯有同時獲取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那么一個國家和民族才能真正進步。唯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可以體現出比物質、資本更為強大的力量時,其文明進步程度才會更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不可一蹴而就,期間務必要做好經濟和政治以及文化領域的各項工作,在此期間,文化不僅僅是國內社會建設的重要方向,同時還會全方位、多角度的滲透在社會各類發展要素之中,深度影響著其他各項事業的建設內涵和發展進程,未來也必然為成為整體布局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更會成為評定國家整體實力的顯著標識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而精神空虛則更不能被稱之為社會主義,若無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高效發展,那么就無法實現社會主義事業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我黨十七屆六中全會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社會主義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細分析和闡述,這體現出了我黨的高度文化自覺性。我們應該從這樣的戰略高度上去剖析文化強國的戰略意義。
(二)文化強國戰略的落實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必然之舉
人類社會在不斷的競爭中去實現優勝劣汰和文明發展。現如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這其中包含了國家資源、國家經濟實力、國家政治能力、國家軍事實力、國家外交實力、國家文化軟實力等。在這其中,文化戰略的地位已經隨著綜合國力競爭重點的變化日益凸顯出來,其儼然成為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建設的關鍵內容。
從歷史層面去分析不難看出,我們通常所說的綜合國力上的較量,本質上其實就是指文化之間的競爭。為什么文化如此之重要,主要是因為現如今經濟和文化的交融日益密切。文化快速發展會有助于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現在很多以創意為源頭的文化產業均成為了一個國家嶄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慢慢成為了各國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是一類典型的極具低碳、環保、綠色特點的朝陽產業,文化產品同時也是最為高度、最具經濟效益的優質產品。當經濟發展中含有更多文化含量時,那么經濟發展才能向更高層次邁進。文化與經濟、科技之間不斷融合發展,會出現強烈的聚變效果,期間所存在的創新創造優勢,必然會彰顯出蓬勃生機和強勁的活力,此時文化便會側面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科技能力。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力量的有力反映,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中國民的價值觀念,既有思想觀念和理想信念,也有價值追求和道德風尚,因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以及向心力。文化的存在,推動著其他領域的發展,唯有加強文化建設才能為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一個國家具備了文化優勢,才能夠對各類資源的應用做到有的放矢,并可有效構建起先進、卓越的生產關系,之后在此基礎上促進制度創新和技術發展,從容應對一系列挑戰,并把握住未來的發展機遇。所以在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中,文化便是最得心應手的“武器”。尤其是現在以價值理念和民族精神以及國家形象作為核心內容的文化軟實力,其便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決定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命運的,自始至終都是其文化底蘊和價值觀。換言之,文化發展的好壞,會決定著一個國家在世界競爭中的表現。正是基于綜合國力的競爭局面,很多國家千方百計的發展文化,將文化建設提升至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上來,譬如日本和韓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相繼擬定“文化立國”的基本戰略,并且英國和法國以及印度等國家,也均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早早提上議程。
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史,充分印證了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一定要有文化做支撐。文化繁榮發展是一個國家進步的標志,也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認可,也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獨占鰲頭。若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那么首當其沖就是要占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我黨十七屆六中全會中明確提出: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創造精神的充分發揮,民族和國家就不能長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現如今,我們若想實現民族振興的目標,不應該只是側重于國家經濟水平、科技水平、軍事能力的提升,還要對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建設重視起來,唯有實現文化繁榮發展,才能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強國。文化強國戰略的步步推進,有利于彰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必然會憑借本國文化的優勢,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權。
(三)文化強國戰略的落實可為國家安全做保障
國家安全自然是一個國家長期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國家安全不僅僅包括經濟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科技安全,更包括文化安全。處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程度日漸加深,文化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就變得更為明顯。國家文化安全,指的就是主權國家的主流文化體系不被外界文化所侵蝕、所同化、所取代,可以始終保持其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和完整性,使之順利的得以傳播和發揚。國家文化安全囊括了價值觀念安全和語言文字安全以及文化資源安全等多項內容。
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同時也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棲息地,其影響著每一個國民的精神世界,并且文化會根植于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是維護國家統一、促進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所以它便成為了最深層次的國家安全。文化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推動力,只要文化不朽,那么民族復興就指日可待,但若是遺失了文化傳統,缺少了文化認同,那么民族和國家便不能長久發展下去。所以,若是說經濟水平低、科技軍事能力差,就難以達到強國目標,然而更為嚴重的是,若缺少了文化之源,那么就會面臨著亡國滅種的風險。總的來說,一個國家和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之巔,那么就要堅定不移的發展本國文化、本民族文化,文化的穩定發展,必然會促進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因此落實文化強國戰略便是保衛國家安全的必然之舉[1]。
二、基于文化全球化視域下文化強國戰略的具體執行策略
(一)加強文化融合
第一,協調主導文化和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新時期背景下,主導文化提倡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切有利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形成的思想與精神。在認可主導文化的地位及作用的基礎上,務必要注重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如此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通過主導文化去引領多元文化的有效融合,如此才能更好的提升全民素養。在推進主導文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不動搖,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需要注意的是,若想有效創建新型文化,一定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前進的方向,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夢作為指導,用主導文化去對多元文化加以整合,抵制不良的封建思想和資產階級腐朽文化,并且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主旋律,秉承去糟取精的原則去對待外來文化。未來一定要創建一個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籌的多元文化發展體系,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2]。
第二,協調好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之間的關系。當務之急就是要做好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工作。在構建新型文化體系的整個過程中,要使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利于社會經濟建設的價值觀去規范民眾言行,譬如儒釋道中的先進思想,由此去遏制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滋生、蔓延。還有就是要創建出一個社會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雙贏的全新道德價值觀,在此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出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優勢,讓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深扎根于現代城市經濟建設過程中來,將其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精神。
第三,發揮市場經濟實踐作用,加強對現代文化的建設。首先,我們要積極的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現代主體在社會活動、社會運行中,需要始終保持理性化的思維模式,要通過合理計算和提供準確信息去為最終決策的制定做支撐,如此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其次,市場經濟和傳統自然經濟相比,其主體性的作用得到了有效體現,所以作為市場經濟主體,一定要不斷發揮本體創造性,對傳統觀念和思想加以轉變;最后,現代市場經濟實際上就是一種法治經濟,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所生活的主體,務必要有理性的精神和態度,社會上的所有活動和主體間的交流,均要依法行事,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以法律為基礎的,集平等性、民主性于一體的主體交往模式[3]。
(二)在弘揚民族文化中探索開放化的人類性價值
第一,從文化生產角度去分析,人類文化有著一樣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文化是人類突破了自然生命的局限,超越物的自然狀態的產物。人將生命的適應性活動轉變為了創造性活動,不再依賴于天賜,而是自己去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材料。由上可知,人通過改造自然實現對世界的再造,進而便構成了人類的文化世界。文化是人生命特殊存在的印證,與此同時也是人不斷完善自身生存條件的一個過程。人以人性為處事原則,對自然所處環境的改造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追求。
第二,文化全球化發展進程不斷加深,其中所帶來的現實問題要求對人類的普世價值予以重建。人口問題和能源問題以及資源問題等日益突出,以致于人和環境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這就會導致普世價值被削弱。全球性問題凸顯,是人類共同利益和狹義地區民族利益之間的主要矛盾。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重要的理論資源,為世人闡釋了全人類解放的真諦,所以它便是創建普世價值觀的關鍵點所在。
基于上述所言,民族文化不僅僅只有傳統文化一種,當然也涵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后的相關成果,努力推進本民族文化發展,自然會成為創建人類性價值的關鍵點所在。要將以人為本和現代精神理念中的人本主義觀念相互融合起來,全面協調發展的目標就是在保證人們各項權益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一同發展。可持續發展主要是針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人與人會之間的矛盾所提出的一項重要理念,其核心思想即為“和諧共生”。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關于對人類解放闡述的重要內容,所以我們一定要立足于全球發展形勢,不斷加強民族文化建設,這樣才能探索出符合全球人類根本利益的人類性價值觀[4]。
(三)加強文化自主性建設
我國的本土文化有其固有優勢,這是由當代文化形態組成要素具有的先進性特點所決定的。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存在著兼容并包的特性,歷史上中華文化曾對阿拉伯文明和印度佛教中的文化進行接納,這足以證明中華文化的這一特點。
第二,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西方文化傳統,這是對西方文化的一種超越。馬克思主義思想強調文化的開發性,主張要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去進行文化的多元化建設,其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和個人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對文化的批判有其科學的認知觀點,同時馬克思主義思想也是當代人類文明史中最為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形態。
第三,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完全符合文化的客觀發展規律。唯有民族的、多樣的文化才能長期保持生機與活力,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盡管說和諧世界的文化觀念有利于我國文化流向海外,復雜的文化紛爭有著一定的調和作用,但現代中華文化的安全問題依舊不容輕視。對此,我們首先是要處理好本土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問題,也就是說要保持傳統文化之精髓,而后對落后的文化思想加以改造,并提倡科學的生活發展模式,由此去更好的協調主導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相互關系。再就是處在全球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我們要堅持“和而不同”的發展理念,剔除二元對立觀,期間要廣開渠道,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使用多種渠道和媒介去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并要將文化資源順勢轉化為文化產品,力求在世界文化市場中推陳出新。還有就是要對與國家文化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建立健全,適時利用技術手段去促進網絡媒體的規范化運行,如此方可深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5]。
三、結束語
文化全球化,展現出了國際化交融和多元化理念以及開放性的文化市場等諸多特點。文化全球化,其實是遵循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發展邏輯而形成的,經濟落后的國家,其文化必然會嚴重遭受到發達國家文化的沖擊。在本民族文化生活方式遭受外界影響時,經濟落后的國家一般情況下均會注重本土文化發展。面對著文化全球化不斷變化的趨勢,作為發展中的我國,一定要穩抓機遇,從容面對各項挑戰,并做好多重文化的融合、在弘揚民族文化中探索開放化的人類性價值、加強文化自主性建設等各項工作,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范玉剛.在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健全中回歸“文化”本位[J].理論視野,2020(08):06-06.
[2]魏鵬舉.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使命與產業內涵[J].新華文摘,2021(01):03-03.
[3]張娜,丁雪,劉媛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0(05):02-02.
[4]朱霽,彭軍林.文化他者視角下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策略[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82-84.
[5]孔偉艷.未來30年我國文化繁榮發展的思路研究[J].全球化,2019(0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