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云
【摘要】提問是每一堂化學課都必不可少的內容,教師利用提問也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們在課堂上的思考狀態,使得學生們有效遠離被動學習的狀態,從而更充分地促進了學生們學習效果的增強。對此,本文從“趣味性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針對性提問,促進學生突破重點”“啟發性提問,培養學生化學思維”三個方面出發,合理地分析了提問教學法應如何更合理地應用在高中化學課堂上,旨在有效提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高中化學;提問教學法;趣味性;針對性;啟發性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落實,高中化學教師們也更加重視對學生化學思維的培養,而這也就離不開提問教學法的合理應用,從而能夠促使學生們的大腦始終處于思考的狀態,這樣一來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也就有所展示的時間和機會。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能夠培養學生們會分析和提問的能力,讓學生們不僅能夠完美地回答問題,更是能夠對問題加以進一步的深思,從而逐漸總結出適合學生自身的學習策略,最終有效發展學生們的綜合學習素養。
一、趣味性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很多高中化學教師都曾抱怨過學生們在聽課的過程中始終“無動于衷”,師生之間很難形成有效的互動,而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教師沒能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就要學會趣味性提問,去利用較為輕松、活潑地形式進行提問,而不是給予學生們一板一眼式的教學效果,而此時學生們在相對輕松的環境氛圍下也更樂于積極回答問題,從而學生們通過對知識的合理思考,其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自然更深。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這一單元時,首先其可以通過PPT向學生展示出一些有關有機物質的圖片和其他的物質圖片,然后詢問學生:“你能區分這些圖片中的物質哪些是有機物質嗎?”進而引導學生之間的對此進行搶答,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我國“西氣東輸”的線路圖動畫,并且繼續向學生進行提問:“為什么要西氣東輸?這里的西氣東輸的“氣”指的是什么呢?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中,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針對性提問,促進學生突破重點
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學習基礎也更是不一致的,這也就注定了教師如果采取“一刀切”式的教學模式將會大大降低教學效果,也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就要掌握針對性提問的意識和能力,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們快速突破知識重難點。除此之外,教師也要能夠針對學生們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提問,要合理把握問題的難度、數量以及提問時機等因素,從而確保學生們可以及時回答上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們將更加樂于回答問題,最終學生們對化學學科的學習熱情也就更甚。
例如,學生在記憶“元素周期表”時,任課教師就可以首先去全面的了解班級學生對元素周期表的實際掌握情況,然后對學生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提問。如對于對元素周期表掌握較牢固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寫出K、Na與水反應的方程式,然后向學生提問:“這兩者性質有什么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是哪一個比較活潑?”進而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對于對元素周期表掌握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為哪些族?”從而引導學生積極鞏固本節課的基礎知識,促進學生不斷突破重難點。
三、啟發性提問,培養學生化學思維
高中化學教師要善于展開啟發性提問,進而合理培養學生們的化學思維。課堂上的提問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教師對學生的單方面提問,高效的提問教學應該是師生之間良性的互問互答,彼此之間互相學習,而這樣一來對學生探究學習思維和能力的鍛煉也就更加充分。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培養學生們愛問的習慣,讓他們注重觀察一些感興趣的化學現象和知識,并從中不斷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營養,長年累月學生們的化學素養自然會顯著提升。
例如,任課教師在教學“氧化還原反應”這一單元時,就可以首先詢問學生:“我們初中學過哪些基本反應類型?”從而引導學生回顧化學知識點;然后教師可以給出學生一些化學方程式,并詢問學生:“這些反應屬于哪種基本反應類型?是否屬于氧化還原反應?”進而不斷引導學生總結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當學生在學習氧化劑和還原劑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氧化劑和還原劑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分別表現什么性質?起何作用?”從而通過各種啟發性的問題由淺到深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
總而言之,高中化學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提問,更要善于進行藝術性、科學性提問,使得學生們更加有興趣參與到課堂互動的過程中,這樣一來學生們的學習印象也就會更加深刻,而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更加充分。除此之外,教師也要主動帶領學生們去總結規范提問和回答的方式,去不斷整理一些有深度、有價值的化學問題,進而促使學生們有效掌握化學學科的基本學習規律,最終有效實現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邵久貴. 問題引導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新智慧, 2020(1):1.
[2]王銳勇. 淺析問題教學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 試題與研究:高考版, 202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