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 100016)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科研和經濟聯系不緊密問題,是多年來的一大痼疾。這個問題解決不好,科研和經濟始終是‘兩張皮’,科技創新效率就很難有一個大的提高”?!吨腥A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出臺,全力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同時,中國雙創進入世界前列,并帶動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探索新機制、新模式,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演進。未來,更好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雙創聯動發展并建立相應體系,就能夠更好地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為我國發展提供新動能。
科技成果轉化與雙創成為我國經濟重要引擎。2018 年全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和8.4%,分別高出規模以上工業3.1 個百分點和2.7 個百分點。創新創業有效拓寬了就業渠道,為個人在生活、消費等領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平臺和機會,2019 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 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通過創新創業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科技成果轉化與雙創推動中國率先進入新經濟時代。新技術應用全球領先,新一代信息技術、AI、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技術爆發,與各領域深度融合,大量科技成果轉化并衍生出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新物種企業,如2018 年我國獨角獸企業數量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美國,共有獨角獸企業92 家占全球總數量的28%,分布于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和大數據等領域,成為新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企業占據主導地位。2019 年我國技術市場交易額為2.24 萬億元,平均每份技術交易合同成交額由2010 年的170 萬元提高到2019 年的463 萬元。2018 年,高校院所共簽訂技術合同117147 項,成交額為 1282 億元。企業在技術轉移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2018 年,全國企業輸出技術15978 億元,占全國的90%,吸納技術13893 億元,占全國的78.5%。
科技成果轉化與雙創服務加快完善。截至2018 年底全國各類創業孵化機構總數達1.2 萬家,全國創業孵化機構從業人員達到21.8 萬人。創業資本市場逐步完善,國內創業投資機構超過3500 家,資金管理的規模已經接近2 萬億元??苿摪迓涞?注冊制試點啟動,有效打通研發投入大、風險高的高科技創業的融資通道。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取得實效,11 個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與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建立。
一是現有科研體制下結構化矛盾仍然突出。高校院所作為我國科研投入的絕對主體,有商業化潛力的科研成果很少。財政科技投入逐年加大,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實力仍不強,卡脖子技術問題廣泛存在。科技計劃改革創新從未停止,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卻遲遲不能實現。創新體系效能不高的背后是科研體制深層次的問題。二是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依然存在。我國產權制度尚不完善,要素市場化程度較低,如科研成果的資產屬性定位不夠明確,直接影響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和市場價值創造??蒲腥瞬庞捎谥贫日系K、身份限制其無法在高校、院所、企業間自由流動,高校院所和大型企業諸多創新資源無法真正激活。三是成果轉化路徑模式發展滯后。各類各級科技、技術市場運行效率整體偏低,運作方式之后跟不上創新發展整體形勢。而技術轉移機構整體能力參差不齊,現有模式和手段相對傳統僵化,商業模式不夠成熟,專業化市場化的技術轉移機構發育不夠。社會各界對技術轉移的理解認知額比較狹隘。四是創新創業投資功能作用有待優化。大部分投資機構偏好短期投資和財務投資模式,價值投資、長期投資機構占比不足,對硬科技和早期創業項目投資仍有待提升,財政和稅收激勵政策不到位。政府投資引導基金運作困境無法破題,發揮不出增信分險、解決“市場失靈”的功能,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未根本性解決。
一是建設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設兼具基礎研究、應用型研究、共性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功能的新型研發機構,強化新型研發機構在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提升新型研發機構組織能力,進一步匯聚創業型科學家、技術成果轉化型研發人才為核心,推動投資、孵化功能由市場化、專業化機構承擔,提升新型研發機構的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能力和效率。二是建設高水平企業研發機構。推動有實力的大企業成立企業研究院,吸引一流技術研發人才,圍繞行業共性技術開展技術研究、應用研究,推動成為企業研究成果誕生地、核心技術孵化器和企業對外進行研發服務和技術成果擴散的窗口,支持其設立聚焦前沿技術、基礎研究的戰略研究院、未來實驗室等研發機構。三是支持大企業開展平臺化轉型。充分推廣海爾、五星控股、京東等大企業平臺化轉型經驗,鼓勵大企業建立資源開放共享平臺,圍繞大企業打造品牌、技術、資本、產業鏈等多角度賦能的創新生態圈,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融通發展。進一步優化國有企業投資機制,引導國企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天使投資基金,開展與母體業務領域相關創業投資。

圖1 高校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全國分布情況
一是培育高精尖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實施高精尖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培育一批聚焦產業鏈核心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和企業科技人員帶技術成果創辦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并推動與大企業、高校院所的產學研深度合作。二是培育高成長企業群體。鼓勵地方政府在現有上市種子企業基礎上,實施以“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為代表的高成長企業培育計劃,建立高成長企業發現、培育及扶持機制,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市場占有率高、技術控制力強的“行業隱形冠軍”。三是培育高層次創新創業群體。重點支持以科學家、技術研發人員等為代表的技術派創業者,以連續創業者、職業經理人、企業高管等為代表的企業家,以及各類歸國和外籍人才、留學生、大學生等高水平創新創業者,引導和激勵擁有技術、資源、經驗和能力的高能級創業者開展創業。
一是加強技術成果產業化。協調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化的研發資金投入,重點提升應用研發資金投入比例,推動公共研究成果供給與市場需求適配。推動公共資助的科技成果和數據向社會開放,支持初創團隊、中小企業優惠使用公共研發成果。探索建立概念驗證中心等新型組織模式,鼓勵社會資本資助具有市場化潛力的技術成果產業化。二是提升技術轉移服務專業程度。支持高校院所建設技術轉移辦公室,完善高校技術轉移機構運營和人員激勵機制。提升市場技術轉移機構服務能力,推動由供需對接到成果熟化、資源聚合升級,強化技術經紀、技術集成與經驗、技術投融資等服務。鼓勵高校開設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培育壯大技經理人才隊伍。三是推動技術權益資本化探索。鼓勵以技術入股、技術創業、技術并購、產品眾籌等形式的技術價值交易,完善實現科技成果價值發現的機制。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推動研發知識產權轉讓、質押融資、成果轉化保險產品,促進利用知識產權資產實現融資。
一是鼓勵科技金融創新。健全科技保險、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加強政府增信力度。進一步推廣設立科技金融機構,完善對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實施差別化的信貸管理制度和監管、考核,以專利技術前景、研發水平等為關注重點,豐富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的金融產品。推動科技與金融結合,推動區塊鏈、云計算、AI 等技術在科技金融服務中的應用。二是重點支持關注早期和價值投資的創業機構。適度放開銀行、保險、社保基金等參與創業投資,提升長線資金在創業投資中的參與度,探索稅收優惠與投資期限相掛鉤。積極開展股權眾籌融資等多元化融資模式試點。推動政府引導基金向市場化母基金轉化,對子基金由統籌管理轉向服務和激勵,優化容錯機制及績效考評機制。三是暢通資本市場融資渠道。推動科創板不斷完善、迭代,支持更多硬科技企業利用科創板融資。暢通新三板分層和轉板綠色通道,完善合理估值、價值發展功能,助力更多優質企業實現上市融資。做實區域性股權市場,支持重點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加強與科創板等資本市場聯動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