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鑫,黃曉宜,楊詩敏,李開卓
(廣東海洋大學(湖光校區),廣東 湛江 524088)
我國是海洋大國,也是海洋災害造成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各類海洋自然災害給沿海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2019 年海洋災害情況調查、統計和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海浪和赤潮等災害為主,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7.03 億元,死亡(含失蹤)22 人。因此海洋減災工作變得尤為重要。惠州市大亞灣區地理環境優越,海陸交通便利,重點產業集中,是國家第二大以石化產業為龍頭,多種產業并進的重點產業園區。大亞灣示范區建設重點針對大亞灣石化工業園區構建海洋減災業務體系,全面提升了地方海洋防災減災業務能力和水平。
研究和分析大亞灣全國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的行政部門結構、工作運行機制以及應急管理系統等建設。通過對大亞灣全國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建設工作的實地考察研究學習,了解大亞灣減災綜合示范區近幾年從成為我國首批減災示范區到建設工作完成的建設歷程、建設措施,以及了解大亞灣減災綜合示范區建成以后,在海洋災害防御層面的績效考核成果及所取得的成就。結合大亞灣全國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建設經驗和我國沿海地區海洋災害減災防災的實際情況,判斷并提煉減災建設工作中績效最突出、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減災防災工作建設經驗。
梳理減災示范區建設全過程。系統調查了解大亞灣綜合減災示范區的構建歷程,從不同角度出發研究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綜合示范區管理發展模式、系統內部的制度建設、發展政策的制定以及示范區的基層建設情況。根據示范區運作模式、人員構成以及與各部門的聯系情況,將示范區分作不同子模塊進行分析,分析每一子模塊的可行性、工作效率以及各子模塊之間的磨合度與工作上的協調性。
在聯合國開展的“國際十年減災計劃”中,最重要的策略便是提出進行“以社區為基礎的防災減災工作”建設,即通過提升災害管理工作中社區組織地位及居民參與度,對災害進行有效預防,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給出的定義,防災型社區是指長期以社區為主體進行減災工作,促使社區在災害來臨前,做好預防災害的措施,以減低社區的易致災性,避免讓災害變成災難事件。除了硬件設施建設的措施外,還必須從居民、社區組織與實施方案等方面著手,通過制度的擬定及居民減災意識的形成,使讓區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1975 年,瑞典的Falk ping 社區開始實施傷害預防計劃,取得了顯著成效。1982年,瑞典的Lidk ping社區開始推行安全社區計劃,拉開了世界各國創建“國際安全社區”的序幕。“自助、共助”社區防災體系最早是由日本根據多年的防災經驗建立的。日本在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后,認識到在一場大規模、大范圍災難中行政活動的局限性與“自助、互助”的重要性。
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50 條健全公共安全體系中再次提出了“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
解曉茹認為智能手機和網絡的普及讓中國的社交媒體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借鑒國外社交媒體在防災減災方面的經驗,其認為中國的社交媒體在海洋防災減災中同樣擁有巨大潛力。
翟璐、倪國江認為我國海洋觀測系統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與國外沿海發達國家相比具有較大差距,應該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技術裝備、人才隊伍、資料共享和海洋預報方面的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
程嘯從明確城市社區居委會在防災減災中的法律地位、提高城市社區應急預案制定率與有效性、建立城市社區防災減災規劃制度、多渠道保障城市社區自然災害風險調查評估制度實施、建立城市社區災害應急處置與救援制度和災后恢復重建制度、提高城市社區防災減災公眾參與度以及完善城市社區防災減災管理與考核制度等七個方面提出完善我國城市社區防災減災法律制度的建議。
理論分析:在進行其他研究之前,對已有資料文獻進行研究分析,對大亞灣區基本情況和海洋減災建設過程及成果有初步了解,選擇合理性高、可行性強的分析方案。從減災示范區的時間維度出發,分析從示范區開始建設到示范區通過審核的全過程,以及不同時間段的政策支持、示范區工作重難點、示范區工作人員的調動機制與培訓方案;從減災示范區的建設階段出發,了解各建設階段相對應的政策方案,各階段的建設重難點、人員配置及各部門的運行協調。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洋災害的強度趨于上升狀態,惠州大亞灣區域的大型企業多、人口密度高,惠州海洋自然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大,防災減災工作任務艱巨。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強化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確保有效降低海洋災害損失,是大亞灣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建設的目標。根據調查資料所得,大亞灣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建設的情況大致為以下四部分內容:一是加強海洋災害技術監控,推進海洋觀測預報基礎建設工作。要針對海洋災害事先做好預防、準備工作就需要盡可能全面、及時并有效地收集海洋災害的相關信息。因此該示范區新建以3 套水文氣象綜合觀測浮標、8 個在線潮位站為一體的惠州海域水文氣象在線觀測系統,為海洋預警預報等業務提供硬件基礎設施支撐,并已于2018 年6 月初上線運行,二十四小時精準實時接收觀測數據并傳送至惠州智慧海洋系統,使得對災情變化情況有了更精細、針對性更強的預測(如圖1)。二是合作共建惠州海洋預警報平臺,打通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廣東省惠州市與國家海洋局南海預報中心合作,共享海洋觀測數據,開展了惠州附近海域海洋預報、海洋災害警報工作。同時,建立了縱橫交叉的區域海洋災害災情報送網絡和災情信息管理機制,利用多媒體向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及時提供預警預報信息服務,推廣應用海洋預警預報服務,確保災情信息能夠及時上傳下達。

圖1 整體預報
大亞灣全國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作為全國縣級示范區,其建設的成功經驗主要有如下四點:

圖2 潮汐預報
一是技術經驗。完善并加強海洋災害實時技術監控,全面快速收集海洋災害信息。在基礎設施技術上,大亞灣示范區設立了高頻地波雷達、小型波浪浮標和水質監測浮標、驗潮井等,對海洋災害進行精準信息接收。在互聯網技術上,大亞灣全國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網站—臺風路徑觀測系統也相繼建立,加強災害信息24 小時觀測、收集。在高技術的支持下,才能更快更準確地獲得災害信息,為后續工作開展提供支持。二是信息傳達經驗。在得到海洋災害信息后,就要及時將信息傳遞給大眾。在傳達信息上,大亞灣示范區主要做了下列措施。首先是大亞灣海洋預報APP,在APP 里可以實時查看潮汐、海浪、海面風等海洋信息(如圖2)。三是大亞灣示范區通過設置大型LED 戶外顯示屏、海洋預報手機APP,海洋災情信息員管理系統以及人員短信信息通知,打通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最后大亞灣區因地制宜組建了覆蓋全區的海洋災情信息員隊伍和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區域海洋災害災情報送網絡和災情信息管理機制。從線上到線下,大亞灣示范區有著全面且完善的信息傳達機制,確保海洋災害信息的及時傳達。四是預防經驗。大亞灣示范區非常重視平時演練和防災意識宣傳,并合理地設置了緊急避災點。大亞灣區針對不同的海洋災害先后編制了多部應急預案,并及時進行應急演練讓大家警鐘長鳴。同時在轄區內不定期舉行海洋防災減災知識課堂,發放宣傳資料,對大亞灣區開發的APP 進行大規模推廣。在區域內數百平方公里內,設置了8 個互相通聯,位置醒目的避災點,并且及時向公眾公布了避災路線。做好前期的災害預防措施和準備,當真正災害到來的時候才能應對自如。
通過對惠州大亞灣海洋減災綜合示范區的研究,提升區域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有以下多種措施。首先,加強海洋觀測能力是關鍵。可設立新型雷達、浮標、驗潮站等觀測設備,以便全面、及時地收集可能造成影響的海洋災害信息。其次,提升海洋預報服務能力是建立防災減災的重要基礎;其次是建立海洋災害災情報送網絡和災情信息管理機制,利用多媒體向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及時提供預警預報信息服務;再者,要建立應急聯動機制,部門間緊密合作,形成防災合力。最后,加強海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建立健全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宣教機制,推進海洋減災宣教基地建設,組織形式多樣的海洋減災專題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公眾的海洋防災避險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