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 妮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廣東 東莞 523960)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之一,高職院校是大學生學習技術技能的重要場所之一,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艱巨任務。高職院校的學生,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的入學分數(高考分數)相對較低,起點較差,畢業時多以就業為導向,在學習上他們很不愿意學習單純的理論性知識,更愿意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所以,提升實踐教學的質與量一直都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想要提升實踐教學的質與量,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是關鍵。高職院校每年花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包括設備采購、維護與維修、實訓耗材等)上的費用支出金額龐大,占學校總支出的比例極高。但很多時候,還是難以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尋求合適的企業,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即“校內實踐基地”)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解決策略。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一般的校內實訓基地相比,它不僅是學生校內實踐教學的主要場所,更是校企合作互利共贏的價值體現,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本文結合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校企共建校內實踐基地的不斷實踐與探索,對相關經驗進行總結和歸納。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自2011 年成立以來,根據學校各專業的發展需求和學生實訓教學的需要,結合學校發展規劃及專業建設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以專業群為單位,目前已形成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創意設計、財經商貿(含公共服務)、土木建筑、公共基礎、科創產業園七大類專業群實訓基地,各基地下設多個實訓室,內容涵蓋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專業綜合、創新創業等實踐教學范圍,已形成校內實踐教學體系。為培育與產業緊密結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校與多家企業合作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探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給學生創造盡可能真實的專業從業環境,實現人才培養中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如學校財經商貿公共實訓中心由省財政、企業、學校三方共同投資建成,形成了一個集教學、培訓、孵化創業實體、職業技能鑒定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服務業實訓基地。實訓中心除了面向學校財經商貿類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外,還面向東莞市的企業和社會開展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競賽。學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與華為公司深度合作,組建了“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校企協同打造信息產業急需的ICT 人才。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與東莞市鴻博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同建設“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基地”、“現代學徒制實習基地”,學生參與企業智能自動化產品設計、開發與裝配。烹調工藝與營養專業與廣東創新鴻駿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智能餐飲實訓基地”,改革傳統餐飲業人才培養模式,將整個教學過程融入智能化餐飲生產管理運營中,探索跨專業綜合人才的培養。
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總結相關建設經驗,學校校企合作共建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并逐步形成其基本模式(如圖1)。由學校教學管理者和企業經營管理者牽頭,帶領學校教師和企業員工/工程師共同參與,組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實驗室建設團隊。共同探討基地內實訓室的數量及使用功能、實訓項目,各實訓室的配套設施設備種類、型號、數量及工位數,既要滿足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實習實訓的需求(實習實訓項目開出率達到100%),也要滿足企業科學研究(經營生產)的需求,確保基地實訓室的使用頻率,同時也可考慮對外開放使用(考證、培訓等)。不要把企業作為一個單純地項目投資者或者捐贈者來對待,而不考慮他們的實際需求和長遠目標,這將不利于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可持續發展。

圖1 校企共建校內實踐基地基本模式
校內生產性實訓是指由學校提供場地和主要管理職責,企業提供設施設備、科研技術、師資等支持,學校和企業通過聯合設計(將企業真實案例融入實際教學內容中)和系統組織,完成學生實訓教學任務的實踐教學模式。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一開始是由學校負責的,它可以很好地落實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的實訓教學任務,達到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教學意圖,但存在著實訓任務比較單調,與真實生產環節脫節,實訓耗材消耗比較大,實訓成果價值不高等不足。如果學校完全放手不管,由企業全權負責,雖然可以使學生體驗到真實的生產過程,有些實訓成果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商品、產品,但學校的教學屬性將被弱化,可能沒辦法很好地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的實訓教學任務,也沒辦法很好地完成省教育廳等相關職能部門的跟蹤檢查,基地不但脫離學校掌控,也在無形中加大了企業的運營成本。經過不斷嘗試,以學校為主,通過校企共管模式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但前提是要處理好校企合作雙方的關系,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有效溝通、有章可循、協調有力。如解決好學校教學計劃與企業生產計劃之間的矛盾,協調好實訓學生人數與崗位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

圖2 校內實踐基地校企共管模式
如果說,基地的建設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得以完成,基地的共管可以在配套管理制度的規范下得以實施,那么教學團隊的建設就必須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師資團隊,尤其是核心成員(包括學校的專業帶頭人/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企業的核心工程師/核心員工)。校企共建教學團隊,學校可以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福利津貼待遇,吸引企業優秀員工來學校做兼職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加強自身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理論知識較強的專任教師可以通過與企業的不斷合作,熟悉企業工作崗位和生產流程,提升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使自己迅速成長為雙師素質教師;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通力合作,共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盡可能獲取技術專利等科研成果;學校和企業聯合為企業培訓員工,為社會提供服務。
校企合作共建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給我最大的感悟是:最好的合作應該是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就開始。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修訂)階段,就應該加大企業的參與力度,尤其是校企合作共建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那些企業專家,聘請他們為該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同時深入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多途徑廣泛聽取企業員工(尤其是企業兼職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對照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在總體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框架下,制定本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并從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提出具體培養規格要求,制定符合當地產業需求的專業教學標準。
校企共建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基礎,學校更希望通過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給企業留下良好的溝通形象,從而建立與企業長期的合作關系,實現校企深度合作,協同育人共贏發展。如課程標準、實訓指導書、教學方案設計、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教學資源的建設,如果有企業的大力支持和企業員工的積極配合,成果將會更多更好,更能體現專業特色,最終受益的就是我們的學生。同時,通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合作,實現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合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的認識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提供機會和便利。也可以在學生的課程評價中,融入企業評價考核內容,將學生的課程成果展示給企業看,由企業組織專家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在經過反復溝通、磨合、改進和完善后,無論在人才培養方面,還是在建設、管理、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很好的成效。下一步,學校將在現有經驗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協調學校教學與企業運營之間的矛盾,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增強學校服務企業的意識和能力,深化產教融合;探索校企協同發展的新路徑,實現基地功能的充分發揮。同時,借鑒湖南職業軟件學院“六化一體”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企共建模式,在建設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
校企共建高職校內實踐基地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和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校企合作雙方可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對校內實踐基地在建設與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定要加強互動與交流,及時溝通,合理調整。校企雙方一定要深化合作、產教融合、共建共享、互利共贏,形成命運共同體,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運營機制,搭建校企協作的實踐教學體系,探索校企協同發展的新路徑,最終實現開放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