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太和醫院,湖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湖北十堰 442000)
膝骨性關節炎(KOA)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外周關節慢性骨關節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影像學表現為膝關節軟骨退行性改變、骨贅形成,臨床以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為主要癥狀,若不能及時得到規范治療,可發展為關節畸形及致殘[1-2]。臨床上常采取物理療法、運動治療和藥物療法(非甾體抗炎藥、緩解癥狀的慢作用藥)等治療KOA,這類保守治療安全無創,但治療周期長,療效不佳[3]。研究表明,內熱式芒針具有松解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及滅活炎性因子的作用[4]。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內熱式芒針治療KOA患者46例,并與單純常規治療的對照組進行療效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5 月十堰市太和醫院收治的92 例單側KOA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46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十堰市太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科研快審(2020 KS034)]。
1.2 診斷標準 參照《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5]中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1)近1個月內反復膝關節疼痛;(2)X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3)關節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白細胞(WBC)<2 000個/mL;(4)中老年患者(≥40歲);(5)晨僵≤3 min;(6)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線檢查,符合(1)+(2)條或(1)+(3)+(5)+(6)條或(1)+(4)+(5)+(6)條,可診斷為膝骨性關節炎。膝關節X線Kellgren-Lawrence分級[6]標準:0為正常;I為可疑關節間隙狹窄,骨刺唇樣改變可能;Ⅱ為明顯骨刺,關節間隙狹窄可能;Ⅲ為中度多發骨刺,確定關節間隙狹窄,有一定的關節僵硬,關節畸形改變可能;Ⅳ為嚴重骨刺,明顯的關節間隙狹窄,關節僵硬,關節畸形改變。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1.3 納入標準 符合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單側膝關節患病;膝關節X線Kellgren-Lawrence分級為Ⅱ級或Ⅲ級;愿意接受本研究的治療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既往有藥物過敏史(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或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有嚴重的糖尿病史、高血壓或傳染性疾病;同時期正接受自身其他疾病的有關治療,可影響本研究指標;既往有關節創傷史者;膝關節局部有破損、感染或化膿癥狀;依從性較差的患者或既往伴有感覺、認知、運動等方面的功能障礙者。
2.1 對照組 2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西醫治療。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09,規格:0.1 g/片),0.1 g/次,1次/d,持續服用2周;口服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北京康必得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73,規格:240 mg/粒),480 mg/次,3次/d,持續服用2周。如在研究過程中出現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予以口服替普瑞酮膠囊[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30052,規格:50 mg/粒],50 mg/次,3次/d,癥狀緩解后停藥。
2.2 治療組 于入組2~4 d內加用內熱式芒針治療1次。根據膝痛發生的部位,可選擇髕骨下緣周圍、膝關節內側面、腘窩周圍3個部位中的1個作為治療部位。髕骨下緣周圍具體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膝下墊軟枕,緊貼髕骨下緣周圍呈“弧線形”均勻布4~5個點,每點相距1~2 cm,用記號筆標記;在“弧線”下方相距2 cm處,作平行的第2條“弧線”,在第2條“弧線”上均勻布4~5個點,每點相距1~2 cm,記號筆標記施術部位;常規碘伏消毒3次,鋪洞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將直徑0.7 mm的3號內熱針(濟寧市佳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從上述標記點垂直進針,經皮膚與皮下、髕韌帶、內外側支持帶、髕下脂肪墊直達膝關節骨面;針柄連接K型內熱式針灸治療儀(濟寧市佳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42 ℃恒溫加熱20 min,治療后將所有內熱針拔出,按壓止血3 min,活力碘消毒1次。膝關節內側面具體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下肢稍外旋,選擇膝關節內側肌肉韌帶附著點及局部痛點為施術部位,記號筆標記進針點12~16個點,每點相距1~2 cm;消毒、鋪巾、麻醉方法、針具選擇同上;在上述標記點進針,針尖斜向前下方股骨內側髁、脛骨內側髁方向進針,經皮膚、皮下組織直達骨面;加熱方法及術后護理同上。腘窩周圍具體操作方法:患者俯臥位,膝關節后側,在股骨髁上方,腓腸肌內外側頭起點處共8個點為布針點,每點相距1~2 cm;消毒、鋪巾、麻醉方法、針具選擇同上;在上述布針點垂直進針,經皮膚、皮下組織直達股骨內外側髁骨面,注意避開腘動脈,針柄連接內熱式針灸治療儀;加熱方法及術后護理同上。
3.1 觀察指標
3.1.1 膝關節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 采用疼痛VAS評分評價2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疼痛程度[7]。無疼痛記為0分;輕微疼痛在承受范圍內記為1~3分;疼痛加重且影響到睡眠記4~6分;疼痛劇烈且超過承受范圍記7~10分。
3.1.2 膝關節Lysholm功能評分 采用Lysholm功能評分評價2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8]。總分為100分,其中疼痛0~25分,不穩定0~25分,交鎖或卡感0~15分,上下樓梯0~10分,關節腫脹0~10分,下蹲0~5分,支撐0~5分及跛行0~5分,評分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情況越好。
3.1.3 骨關節炎指數(WOMAC)評分 采用WOMAC評分評價2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9]。共24項,其中疼痛5項,關節僵硬2項,活動能力17項,各項分值為0~10分,總分越高說明關節功能越差。
3.1.4 關節活動度 采用關節活動度評價2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10]。測量患側膝關節主動屈曲與伸直角度的差值來評價膝關節活動度,差值越大提示關節活動度越好。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實用骨科學》[11]擬定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膝關節病癥消失,活動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膝關節疼痛及屈伸不便較治療前有緩解,且活動能力有改善;無效:癥狀和膝關節功能均無改善,甚至加重。
3.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記錄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包含出血、感染、惡心嘔吐、皮疹、頭暈及食欲減退等。
3.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描述,采用獨立樣本 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和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5 治療結果
3.5.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疼痛VAS評分、Lysholm功能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膝關節疼痛VAS評分、Lysholm功能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膝關節疼痛VAS評分、Lysholm功能評分比較() 單位: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3.5.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WOMAC評分、關節活動度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關節活動度比較()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關節活動度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3.5.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3.6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出現惡心嘔吐1例、皮疹及食欲減退各2例;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頭暈及食欲減退各1例。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膝骨性關節炎屬于一種退行性骨關節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側副韌帶、交叉韌帶、內外側半月板損傷及游離體等病變[12]。臨床上多以非甾體抗炎藥及緩解OA癥狀的慢作用藥物來治療膝骨性關節炎。雙氯芬酸鈉屬于非選擇性非甾體抗炎藥,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環氧化酶的活性,進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炎癥因子的分泌,并抑制脂氧酶而減少白三烯、緩激肽等產物的生成,從而達到抗炎、緩解癥狀的目的,而氨基葡萄糖為一種軟骨保護藥物,屬于蛋白質基化反應中的重要前體,可增加蛋白合成并促進軟骨組織修復[13]。
中醫學將膝骨性關節炎歸屬為“痹癥”“骨痹”等范疇,以血瘀痰凝、痹阻經絡為標,肝腎虧虛為本,外傷勞損及風、寒、濕侵襲為外因,肝、脾、腎臟功能的虛損為內因。內熱針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九針”中的提針及長針,臨床最早是上海陸氏祖傳的艾柱溫熱銀質針,由軟組織外科學創始人宣蟄人教授發掘和推廣。內熱針主要在膝周股四頭肌及髕腱、內外側副韌帶和鵝足滑囊、髕下脂肪墊等位置選擇軟組織疼痛點(阿是穴)作為施術部位,阿是穴大多是損傷組織的炎癥、痙攣、粘連、變性發生的部位[14],針刺相關部位可以起到舒筋、柔筋的作用,同時給予針體的加熱,促使熱力均勻傳導至病變部位,給予溫熱性刺激,提高局部循環。研究表明,內熱式芒針療法可松解并修復痙攣變形肌肉組織、改善血液循環、清除無菌性炎癥、促使肌細胞再生、修復膝周軟組織損傷并調整膝關節的生物學平衡,提高其關節活動度,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膝關節Lysholm功能評分、疼痛VA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較治療前均有改善,治療組上述指標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且治療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與常規療法比較,加用內熱式芒針療法更能緩解患者膝關節疼痛,提高膝關節活動功能、活動度,治療方法較為安全。下一步擬開展動物實驗,從組織病理、細胞及分子水平探討內熱式芒針治療骨關節病可能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