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摘要】近年來,我校把勞動教育與校本課程開發相結合,打造出屬于本校特色的校本勞動實踐課程。以學生勞動實踐為主題的校本課程,擴展了在校學生學習勞動技能的空間,提高中學生的勞動意識。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我校的勞動素質教育取得顯著的成效。
【關鍵詞】校本勞動課程;勞動教育;成效;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是現代教育必然的趨勢。我國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事實證明,勞動素質教育對中學生的成長的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響應國家教育的號召,尋找更好的勞動素質教育之路,我校跟上時代的步伐,參與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去。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我校把勞動教育融合到新的課程開發中,讓學生在校除了學會課本的必備知識,還可以學到更多的課外勞動實踐技能課程知識,將“勞動光榮”的觀念融入教育教學各方面,教育引導廣大中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樹立“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的思想,立志成為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
一、校本勞動實踐課程開發的意義
現在的中學生大多生活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環境里。我校雖然是一所農村學校,但是大多學生都是來自各處鄉鎮。這些學生在長期的寄宿學校學習、生活過程中,表現出種種的壞習慣和存在不良的道德素養。如,學校大掃除時,許多學生表現出挑輕怕重、喊臟怕累現象;有的不按時在班上搞衛生、鄙視勞動;不會主動去干活,教師分配勞動任務時嫌三嫌四,又說多、又說不做。學習上非常懶惰,怕學習、怕思考、怕背書、怕作業、怕回答問題,學習態度差,導致成績不理想。這些現象歸根到底就是學生有惰性,不愛勞動造成的。未來社會競爭激烈,培養中學生的生存能力和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是我校實踐勞動課程教育的主題方向。
學生住校離開父母是鍛煉勞動意識的好時機。我校是一所農村全封閉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教學實際,著力把勞動教育實踐貫穿于整個校園生活。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開發、利用,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開發目的主要是通過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把成長的舞臺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增長知識、增加才干,同時,陶冶他們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熱情,以及熱愛勞動、樂于奉獻的良好品質,達到懂得珍惜和分享勞動成果的教育目的。
二、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開發,提高我校勞動素質教育的成效
在當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網絡信息傳播超速的背景下,現代教育對學校教育愈發重視。如何將學生從傳統的書本課堂延伸到一個較為開放的生活實踐場中;從比較封閉的、過分偏重教材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學生能夠出現在有意義的、真正得到磨練的勞動實踐課程中,從而實現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我們的勞動素質教育是否有實效,重點是本校的特色勞動教育能否入人心、有針對性以及可操作性。因此,有針對性地把勞動教育納入到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讓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把書本知識和勞動實際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同時,促進中學生的腦力和體力相互結合,使得學生的情操在勞動中得到陶冶,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有效的勞動素質教育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開發,培養中學生的勞動意識
1.因地制宜開展校本勞動實踐課程
如今,中學生普遍缺失勞動意識。我們作為教育者,怎么辦?我校根據本校的校情實際,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個集科普教育、體驗動手實踐和農耕文化傳承等多功能的風采農場實踐基地,為我校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開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學校利用現有的條件和能力,為每班提供一塊責任田作為班級實踐基地,進行校本勞動實踐課程。課程時間為一個學期。
各班級利用班會課宣傳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意義所在,并制定計劃,成立勞動監督小組。教師要積極在班級開展耕種知識主題班會和講座;組織勞動小組全面負責責任田的日常維護,學生分工明確,開展除草、澆水、施肥、捉蟲等實踐活動課程,確保本學期有果實可以摘收。每天的第八節是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實踐時間。教師根據班級實際的情況,自由安排學生進行勞動安排。班主任全程跟蹤并指導學生,積極開展指導教育工作;推進校本勞動實踐課程扎實開展、有效育人,教育學生懂得勞動最光榮,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2.全校動員,開展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競賽
各班扎實開展校本勞動實踐課程后,立刻對全校進行勞動動員。學校制定競賽方案,按三個年級組分別評出團體一、二、三等獎。短時間內,學生都躍躍欲試,勞動熱情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班級內組織開展勞動實踐課程知識競賽,如,你知道的蔬菜種類有多少?你知道蔬菜是怎樣栽培出來的?你知道怎樣創造財富嗎?那你一定知道勞動也是在創造財富……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給學生宣傳勞動的意義,讓學生知道勞動對每個人的成長有著重大的意義。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參與勞動實踐課程,并在勞動教育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組織學生開墾耕地。學生中有的來自農村有過耕作的經歷,而更多的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樣的勞動實踐。不過有部分學生盡管沒有耕作的經歷,全體學生都對校本勞動實踐課程充滿熱情,并積極響應學校開展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達到100%。耕地整理好后,學生查閱資料,詢問家長,互相交流。班級在作物選擇、田地管理等方面集思廣益,根據季節、氣候等制定耕種。有的班級種植番薯、大白菜、西紅柿、花生、南瓜、玉米等。通過校本勞動實踐課程中的真實體驗,學生看到自己親自創造出來的財富,個個都非常興奮,懂得了只有付出,才能有收獲,從而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
(二)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開發,提高中學生的學習能力
1.課程開展的實踐基地是科普基地
我校打造了一個集科普教育、體驗動手實踐和農耕文化傳承等多功能的風采農場實踐基地。我們要達到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科普。通過課程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科學普及教育,讓學生經歷從學習到參與實踐的過程,如,翻地、播種、發芽、澆水、生長及施肥、管理等的過程。從而對植物的生長有深刻的認識,進一步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學校在實踐基地的周邊樹立了各種蔬菜種植的科普宣傳牌,讓人印象深刻,上面有各種蔬菜的種植技術,還包括它們的學名、生長所需要的溫度、生長的周期,管理注意事項等。
各班還設立特有的觀察植物記錄以及勞作的情況,對植物生長的全過程進行詳細的觀察登記,安排專門負責的學生寫觀察日記。學生觀察植物種子的發芽、長葉、開枝、開花、結果等,并記錄植物生長的速度,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哪個時間段出現什么問題如何解決等。然后,將這些情況及時向學生公布和分享。每一次勞動實踐課程的開展都有明確的任務和分工,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并通過勞動實踐課程,使學生開闊了視野,增添了閱歷,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
2.課程開展,讓學生更加渴望知識
勞動實踐使學生渴望知識。通過勞動實踐課程的開展,學生除了學習到課本知識,還可以認識到理論知識要到實踐中檢驗,理論可以指導實踐的意義。同時,學生懂得了可以利用自己的雙手去改造和創造世界。
勞動實踐,我們收獲的不單單是物質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能上得到鍛煉,閱歷更加豐富,懂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同時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知識的貧乏,產生對知識的渴望,從而更加努力去學習,更加認真地讀書,掌握更多的本領。
(三)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開發,提高中學生自身能力以及全面素質
1.學會感恩父母。我校的校本勞動實踐課程教育從一開始就與學校開展的感恩教育緊密結合。通過勞動實踐課程,讓學生明白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包括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糧食都是努力勞動出來的成果,沒有勞動就沒有一切。自己現在所得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懂得父母生活的不容易,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懂得感恩父母。
2.學會分享。學校在開家長會的同時推出收獲義賣節活動,每班均有一個攤位擺賣收成。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分享勞動的快樂,體驗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班級組織學生開展收獲節分享會,讓學生分享收獲的快樂。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無比光榮的事情。
3.學會回饋社會。我們的勞動素質教育目的非常明確,學生收獲勞動成果后,班級每個學生都可以分到一部分的勞動成果,并由學生本人周末放學后拿回家送給自己認為有需要的孤寡老人或殘疾人等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校本勞動實踐課程,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了勞動的種子,同時深深體會到,我們的課程、我們的實踐基地,不僅僅能夠收獲到物質成果,還讓學生得到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培養,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
三、校本勞動實踐課程開發,提高我校勞動素質教育的啟示
(一)教育學生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者。讓學生在校本勞動實踐課程中,真正體會勞動的意義。懂得各行各業勞動的社會價值,從而立志做一名光榮的勞動者,為祖國的未來,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做出奉獻。
(二)教育學生愛惜勞動成果。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現在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努力勞動帶來的成果。它們是勞動者經過艱苦的勞動創造出來的果實,我們應該珍惜,杜絕浪費和隨意破壞。
(三)及時對學生付出的勞動給予肯定。在校本勞動實踐課程中,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及時發現每一位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點點進步,并及時進行鼓勵學生。尤其是對那些比較平凡,平時沒有什么特長,很少受到表揚的學生,對他們的能力進行肯定;而對于那些沒有認真參與實踐課程的學生,要及時點出問題進行批評和糾正。這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的好處。
(四)放手讓學生參與實踐勞動體驗。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及時提出存在的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尋找解決的辦法。學生不參加勞動,很多時候并非他們不愿意,而是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如,有的教師怕學生不會拔草,就自己承包一塊菜地。久而久之,學生的依賴性就越強,甚至覺得自己做不好,索性不參與了。課程的開展,主體是學生,學生才是真正的課堂主人,教師要把主導權交回給學生。強化學生的使命感,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職責,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務,體驗到勞動的樂趣,從而認真參與到勞動實踐課程中去,擔當責任,履行義務,讓學生在勞動中越來越成熟。
(五)家校緊密合作,搭建雙向勞動教育橋梁。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向學校、家長反饋學生的勞動表現,并借助家長會舉行班級勞動實踐成果義賣活動,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分享勞動的快樂。鼓勵學生做好周末在家勞動實踐安排,家長督促上報。把學生的勞動教育由學校延伸到家庭。向家長發起倡議,建議家長周末或假期給學生更多的勞動鍛煉機會,培養學生自覺勞動習慣。
(六)教師身教重于言教。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到勞動實踐過程中去,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和學生都是班級實踐課程中的一員,當學生與教師共同參加一些勞動之后,師生間的感情默默升溫,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更有利于勞動素質教育的開展。教師從以往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增強勞動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展。
我校的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開發,雖然在開展的過程中遇到種種的問題,但是都能一一解決。事實證明,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勞動實踐課程的開展,不但鍛煉了我校學生的體質,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科普教育。而經常性地參與勞動實踐,又改變了學生對勞動的看法和參加勞動的態度。為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為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合格人才,我校不斷地探究實踐,走出一條適合我校學生發展的道路,使我校的勞動素質教育得到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李介.國外校本課程開發模式帶給我們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研究,2010(9):8-20.
[2]張水宜.校本課程開發的困惑與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0(6).
[3]張金杰.淺談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途徑[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0.
[4]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和個性全面發展[J].杜殿坤,譯.全球教育展望,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