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燕
【摘要】? ? 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逐漸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互聯網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不斷威脅著人們的信息安全,很多個人信息都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集與利用。而我國在互聯網個人信息保護上,存在著管理混亂、界定標準不統一、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問題,都導致互聯網對個人信息的侵害行為愈發嚴重。在世界范圍內,也只有美國、日本以及一部分歐洲國家制定了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對此,我國也應當及時的針對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來規范互聯網中的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為我國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提供保護。
【關鍵詞】? ? 互聯網時代? ? 個人信息? ? 保護機制
引言:
如今,互聯網技術已經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在網絡中可以獲得大量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為生活與工作提供了顯著的幫助。但也正式因為人們對網絡的大量應用,也導致人們在訪問網絡的過程中,個人信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收集與利用。根據相關統計,我國有50%以上的互聯網用戶都遭受過個人信息安全的問題,更是有將近30%的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已經被泄露。這些數據都體現出了我國互聯網信息安全問題的嚴重性,用戶隨時都面臨著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同時,這也催生了大量的非法產業鏈,通過對個人信息的販賣與利用獲利,導致互聯網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越發嚴峻。因此,我國也需要積極的進行互聯網個人信息保護工作,通過立法等方式,全面的為我國互聯網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提供保護。
一、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現狀
1.1刑法的保護
在《刑法》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條目中,已經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有了相信的闡述,并且根據侵犯標準的不同也有著對應的量刑標準與處罰標準,是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最為直接的打擊。除此之外,我國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購買、盜用行為也有著《刑法》的保護,對個人信息違法產業鏈進行著全面的打擊。除去《刑法》外,我國還在2017年頒布了《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使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刑法》中量刑標準存在爭議,或罪名難以確定的個人信息侵犯問題給出了針對性的解釋,是對《刑法》在個人信息侵犯問題上的一種補充,完善了我國對于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相關法律。[1]
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中,互聯網用戶一直都是處于一個弱勢的狀態,很多用戶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網站使用大數據等技術進行個人信息的收集。但這種利用大數據進行信息收集的行為與傳統的個人信息犯罪之間卻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顯然不能使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來進行審判。并且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每個人都會在互聯網中留存有一定的個人信息,如何將個人信息的權利與對個人信息的合理使用進行一定的平衡,合理使用與犯罪之間如何界定,是如今法律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刑法》中,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是依據其他法律進行更改而來的,在網絡高度發展的今天,必然會有不全面的情況,對于一些行為的界定模糊也是目前個人信息犯罪難以界定的根本原因所在,很多行為在不滿足刑法量刑標準的同時,也會對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造成嚴重的損害,如果將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進一步的使用或泄露還會對用戶的個人生活造成影響。[2]而《解釋》正是對這些問題一種具體化的表現,將刑法中缺失的部分進行了補足。
1.2民法的保護
在《民法典》中,也有著對我國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條例,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收集與買賣等行為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將公民信息的使用進行了較為嚴格的規范,也是我國對公民信息保護工作的一種具體展現。而具體到公民信息的泄露問題中,根據情況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法律進行保護。首先是公民之間的信息安全問題,這一安全問題一般出現在公民之間簽訂合同中,在合同中會出現雙方公民的詳細個人信息,如果有公民將這一信息泄露,會對另一方公民的個人信息造成侵害。為此,我國在《民法典》中規定,公民在合同中的個人信息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如果有公民將合同中的信息泄露,另一方將有權進行訴訟等手段尋求賠償,如果被泄露的信息被用于不法途徑,影響到公民的生活,也可以進行刑事責任的追究。[3]其次,在商家與消費者中,消費者在消費的過程中,會因為支付、辦理會員卡、優惠等原因,填寫一部分個人信息。對于這部分個人信息,商家只能夠按照自己提前告知消費者的范圍內,進行存儲,不能進行二次的使用或出售。對于這一問題,我國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也有著詳細的規定,如果商家在未告知且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或出售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消費者可以采取法律的強制手段進行追責。這些法律都對不同情況下的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問題給出了應對的方法,是我國目前主要的個人信息侵權問題的處理方案。
同時,《民法典》中還對個人隱私與個人信息進行了界定,將個人信息這一定義的范圍進行了擴展,并將個人隱私這一定義進行了相依的描述。將一些泄露后危害較小的信息都在個人信息這一定義中展現,擴大了法律的保護范圍,讓一些利用法律模糊條款規避懲罰的違法人員能夠受到應有的懲罰。
1.3行政法的保護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行政機關都著這公民的詳細個人信息,并且對于公民的個人情況等也有著一定的記錄。這也就讓行政機關的信息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較高,因為一旦有行政機關將這些個人信息泄露或更改,所造成的危害將會遠超過現在常見的個人信息犯罪。對此,我國也出臺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條例中,嚴格限制了行政機關對公民信息的適用范圍與使用權利,并約束了行政機關對公民信息更改的權利,確保公民的個人信息不會被隨意篡改、不會被惡意使用,保障了我國公民的信息安全。并且,對于我國公民的護照、身份證、駕駛證等各類證件的派發部門都有著強制的證件保護法律,確保公民的個人信息不會被違規使用。
如果出現行政機關因為意外或有意泄露與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公民可以通過法院與行政機關進行協商,如果協商失敗,也可以通過訴訟的手段進行追究。一旦事件被調查屬實。政府需要對相關的行政機關,與負責信息工作的工作人員進行批評教育與處分,并根據泄露的情況,對公民進行經濟上的補償與道歉,及時對公民的個人信息泄露情況進行追溯,減少對公民個人的影響,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大。最后,因為這一訴訟并不被我國的公益訴訟所接納,所以相關的行政機關需要積極地承擔公益訴訟的責任,降低對公民個人生活的影響。
1.4個人信息保護法的保護
經過三次審議,8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將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作為最新的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主要就是針對個人信息保護而實施的法律,在相關法律的基礎上,改法對個人信息保護應遵循的原則及處理規則、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權利義務邊界、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機制的構建方法等內容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對于解決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確立了個人信息保護原則。結合國外經驗,立足我國國情,在處理個人信息時,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的基本原則,同時還應具備明確、合理的目的,采取對個人利益影響最小的方式,實現對個人信息的高質量處理,從而落實個人信息保護宗旨。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賦予個人充分的權利,同時也強化了個人信息處理者的義務。一方面,個人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享有知情權和決定權,與此同時,該法也對個人信息可攜帶權進行了明確要求,即個人信息處理者在處理個人信息過程中,應當為個人提供轉移其個人信息的方法。另一方面,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履行合規管理和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等義務,同時還需要對信息公開的風險進行準確評估,進一步履行補救義務等。最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健全了個人信息保護工作機制。該法不僅對工作部門及工作要求進行了明確規定,而且還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具體方法及監管職責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具體包括個人信息保護的宣傳工作、指導監督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實施、接受處理相關投訴等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監管執法部門的有效配合,從而強化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
二、構建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機制
2.1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的建設
我國目前的互聯網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存在著法律較為分散,違法標準難以界定的問題。如今,對于公民信息的保護法律雖然已經涵蓋了大多數的信息泄露情況與個人信息相關的違法犯罪情況,但相關的條款都被分散在了不同的法律中,在適用性上較為受限。國家需要將這些法律進行一定的整合與管理,讓個人信息保護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來進行輔助的管理工作。此外,國家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也需要針對互聯網、大數據這些新技術進行針對性的立法,因為在這些環境下,經常會出現服務提供方利用法律漏洞來獲取與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情況,例如公民的網絡虛擬賬號等,都應當納入公民的個人信息保護范圍。[4]
同時,在網絡環境中,還有很多的未成年人群體,這部分群體已經占據了我國互聯網用戶的20%以上,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網絡用戶群體。但這部分未成年人年齡較小,知識水平也會比較低,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并不會向成年人一樣,擁有對自己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很多未成年人在網絡的使用過程中都會將個人姓名、年齡、照片等信息上傳到網絡中,這就會導致未成年人的網絡個人信息安全情況更加嚴峻。并且就算發生了泄露的情況,未成年人也常常因為不了解泄露后的危害,而忽視這一情況,并不去與父母、教師溝通,長期這樣的情況也就導致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安全情況不容樂觀。對此,就需要父母與教師針對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讓未成年人意識到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避免信息泄露影響到未成年人的生活與學習。
2.2提高國家政府的監管力度
立法在個人信息保護工作中,更多的是一種威懾與定罪的職能。而實際的保護工作依舊需要國家政府進行監管以及嚴格的打擊。首先,國家需要嚴格對一些互聯網企業與其他掌握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的企業進行監管,確保這些企業能夠按照自己的相關條例與國家的法律法規對公民的個人信息進行管理與使用,確保公民信息不會被惡意的泄露與出售。其次,國家也要加大對公民個人信息相關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一旦發現存在犯罪情況,需要第一時間根據犯罪的嚴重程度與法律的規定來進行處理。打擊的過程中,也不能的單純的以罰款這一方式懲罰,應當對這些企業進行持續的監管工作,督促這些企業完善個人信息的保護方案,達成長期的個人信息保護效果,以此來更加徹底的完成對違法行為的打擊。加快了互聯網企業與其他企業對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推進速度,為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提供保障。[5]
對于一些監管難度較大的企業,政府也可以采取第三方委托的形式,讓第三方機構幫助政府完成監管工作。可以由公安部門帶頭,組建一個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監督平臺,在平臺內由各類第三方監管機構加入,由這些機構負責對企業進行監管,而公安部門會直接對這些機構監管,降低政府在個人信息工作上的管理難度。同時,第三方的機構在這樣的契機下,也需要加強對內部的管理工作,通過招收更加專業的人才,規范內部人員構成等方式,完成國家給予的監管任務,并針對可能存在的信息問題進行研究,在監管的同時,幫助企業完善內部的個人信息管理體系,讓國家更加詳細的掌握我國的公民信息安全情況。
2.3加強對信息管理者的監管力度
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今天,很多人都會直接在網絡上使用電子筆記來記錄自己的生活與一些隱私的信息。但這在方便公民記錄的同時,也讓公民的信息直接被他人所掌控。用戶自己可能只是記錄一些日常的瑣碎信息,但這些信息經過大數據的處理,會逐漸形成用戶的專屬畫像,直接展示用戶的個人信息、興趣愛好等,有較大的安全隱患。并且一些此類電子信息的網站或軟件還會在用戶須知上使用文字游戲,導致用戶即使發現信息泄露也會因為這些須知中的內容而導致維權困難的情況發生。利用這些收集到的信息獲利的案件在現實中更是常常發生,導致用戶的信息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部分沒有記錄功能的手機軟件,在使用前也會強制要求用戶提供例如剪貼板、相冊、錄音等權限,這些權限在授予后,就會被這些軟件頻繁的讀取記錄,嚴重的侵犯了用戶的個人信息權。
對于這種情況,我國需要加大對這些軟件與網站的針對性監管工作。
首先,國家需要對軟件與網站的職能進行判斷,根據這些軟件的具體職能,判斷其所需要的權限內容,對于一些使用過程中不需要,但強行要求用戶授權的權限,國家需要嚴格的禁止。在避免用戶個人信息泄露的同時,讓軟件能夠擁有運行所必須的權限內容,讓軟件背后的企業能夠正確、合法的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權限,并在符合規定的情況下,進行使用與管理。
其次,在互聯網行業內,也需要建設一個覆蓋所有企業的互聯網信息監管平臺,制定專屬于互聯網企業的個人信息管理條例,并由平臺進行監管,如果發現有違反條例的企業需要第一時間進行處罰,嚴重的情況下,可以禁止該企業繼續在行業內運營,并切斷行業對該企業的所有支持。這也是在國家監管之外,行業內部的一種自查工作,有更高的可行性與更優秀的執行效率,也是一種良性的行業發展方向。
最后,企業自身也需要對內部的信息管理部門進行監管,一旦發現有信息安全的風險,需要第一時間進行改進與管理,提高企業內部的信息安全性,為用戶個人信息的安全提供保障。
2.4程序法的建立與保護
程序法的保護過程中,最直接的就是建立面向受侵害公民的救濟途徑,讓公民在追責與保護自身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順利。
第一,在行政救濟過程中,政府要重點對公民進行保護,避免部分行政機關給予公民過多壓力,讓公民能夠更加順利的獲得侵害后的賠償與道歉。在執行過程中,一般會根據公民信息泄露的數量與信息泄露后造成的影響范圍來進行賠償,如果公民對賠償的結果不滿意,行政救濟工作也需要幫助公民進行合理的訴訟,由法院裁定賠償的標準。
第二,在民事救濟的過程中,國家會根據法律規定與案件的具體情況,對侵權的責任進行劃分,并給出侵權的處理方案,一般處理方案為公開道歉、消除影響、資金補償等。這一救濟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對責任的具體劃分。在劃分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結合法律與實際情況來進行,確保責任劃分的公平性,不偏袒任何一方,讓事件能夠公平公正的得到解決。如果出現影響較大的時間,相關部門可以直接對責任方提起公訴,讓責任方接受法律的審判。
三、結束語
近些年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人們的生活質量有著明顯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人們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留下的信息卻成了影響到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關鍵,很容易對公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對此,國家需要加大管理力度,通過立法等手段完善個人信息的管理工作,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
參? 考? 文? 獻
[1]張玉潔,李佳文.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研究[J].政法學刊,2020,37(03):59-68.
[2]韓彬.論技術鴻溝與個人信息保護——對互聯網時代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模式的反思[J].中國檢察官,2021,5(01):3-7.
[3]王曉楠.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策略探究[J].計算機與應用,2019,9(14):54-55.
[4]卿瑤.互聯網經濟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思考[J].休閑經濟,2018,7(05):102.
[5]耿佳.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行政法保護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