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汪盛

《左傳》有云:“大道行思,取則行遠。”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旗袍作為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美的經典服飾,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中一個璀璨的明珠。在弘揚中國經典旗袍文化的“大道”上,喻雙雙將“行”與“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在行與思之間,喻雙雙讓旗袍文化綻放出耀眼的光彩,也讓旗袍以更豐富的內涵展現在世界的舞臺上。
緣起:初識“盤扣”真面目
“旗袍”二字作為一個具有特定意義詞出現,最早見于1918年沈壽口述、張睿筆錄的《雪宦秀譜》一書中:“繃有三:大繃舊用以繡旗袍之邊,故謂之邊繃。”
翻開旗袍的發展史,“旗袍”與清代的“旗人之袍”和“旗女之袍”是不同的概念。
一般意義下,我們所說的“旗袍”是指100多年前,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下,追求自由、平等、獨立和解放精神的中國女性開始女穿男袍,興起“文明新裝”這一歷史背景下誕生的民國旗袍。
喻雙雙與旗袍的緣分,并不是直接和旗袍的“對話”,而是始于對盤扣的“一見鐘情”。
旗袍的盤扣,也稱為盤花扣,源于中國結。
盤扣的作用是沿著右衽的開襟邊緣密密麻麻地連綴著,將女性的身體隱藏起來,達到包裹的效果,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第一次見到盤扣的喻雙雙,只知道其美,沒有想到盤扣的作用,更沒有想到因為盤扣而為她打開了一座新世界的大門。門后面,則是絢麗而奪目的旗袍文化。
逆著時光的隧道,喻雙雙似乎還能看到2007年的自己,被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所牽引,站在浙江橫店那間小閣樓里,被里面陳列著的如藝術品般精美的盤扣所吸引。
“這是什么?為什么會如此精美雅致?這些藝術品又是用來做什么的呢?”看著墻上密密麻麻、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盤扣,喻雙雙心里面有100個問題想要問。遺憾的是,閣樓里除了她之外再無他人,沒有人能解答她心中的疑惑。
因為有疑惑,才更加令人牽腸掛肚。喻雙雙用隨身攜帶的相機拍攝了很多盤扣的照片,想著回去了好好研究一番。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回到北京之后的喻雙雙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才知道這精美的盤扣是用在旗袍上的。于是,她開始關注盤扣藝術,甚至將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學習與研究盤扣的工藝上。通過查詢與研究,她知道了盤扣有兩大類,一類是用純布手工編結的軟盤花扣,另一類是用整塊硬質材料打洞填充和在袢條內襯金屬絲定型的硬花扣。
硬花扣造型多變主要用來做裝飾花扣,也是因為如此,硬花扣可以進行復雜的圖案創作,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但是旗袍上的盤扣,一般都是純布手工編結的軟花扣。
“盤扣的花式種類豐富,除了最簡單的一字扣,有模仿動植物形狀的金魚扣、蝴蝶扣、菊花扣、梅花扣、花蕾扣等,還有表現藝術形象的飛天扣、開屏扣、蝶戀花扣……”談起盤扣,喻雙雙至今還是如數家珍。
喻雙雙曾經先后請了兩位有經驗的師傅做盤扣,結果都沒達到她心中的標準。她意識到每一個美輪美奐的盤扣作品,都需審美藝術和精湛工藝的完美融合。盤扣有著濃郁的民族特征,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麗符號,是旗袍服飾的點睛之筆,也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與生活積累所形成的傳統民間手工藝,更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人工之巧。當時,市場上的盤扣只是為了滿足市場的批量生產需求,沒有將重點放在藝術和工藝水準的追求上。
只有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完美融合的純真絲軟盤花扣才能帶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才能與旗袍相得益彰,彰顯東方人的審美格調和情懷。為了研發美觀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軟盤扣,喻雙雙開始把對盤扣的熱愛,逐漸延伸到了旗袍上。
就這樣,喻雙雙開始走入旗袍的世界,而旗袍也開始走入了喻雙雙的人生。
返璞:洗盡鉛華歸傳統
郭沫若曾經說過:“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對旗袍,喻雙雙一開始就有著和常人不一樣的感情與追求。
在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后,喻雙雙了解到:民國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獨立的思潮以及女權主義運動的興起,是旗袍產生的文化思想條件。風行于20世紀3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由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
在喻雙雙看來,旗袍之美不僅僅是服飾美,更是藝術美、精神美。旗袍體現的是“藏”與“露”的藝術,“傳統”與“時尚”的統一,“中”與“西”的融合。
“我要自己做旗袍,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旗袍來!”這個念頭在喻雙雙的心里扎下了根。于是,她拜訪了很多做旗袍的老師傅,跟著他們了解旗袍工藝。她告訴那些老師傅要“一片式古法旗袍”,老師傅回答說:“不知道,也做不了。”她說要做右衽大開襟的,師傅說:“都是做拉鏈的。”她說要做軟盤花扣,師傅說:“大家都是硬盤的。”她說要做手工緄邊的,師傅說:“手工太麻煩,現在都是機縫的。”
喻雙雙開始買來各種書籍資料潛心學習,琢磨研究。她一邊探訪技藝精湛的旗袍師傅,一邊培養自己的工藝師。前前后后試做了1000多套旗袍,才接近了她心目中旗袍的模樣——上世紀30年代的經典旗袍。

喻雙雙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讓經典回歸,讓經典永恒。她提出經典旗袍一定堅持6個要素:高立領;右衽開襟;實用性與美觀性于一體的盤扣;后背整片剪裁、衣身連袖;修身;兩側合理的開衩。
這樣的經典旗袍,適合不同年齡、不同體型、不同氣質的東方女性。東方女性臉型圓潤、五官立體感不明顯,通過旗袍領子的立體裁剪與臉形成一個三角畫面,很容易拉長臉型增加美感,東方女性滲透在骨子里的、獨特的、含蓄圓潤的韻味正是經典旗袍想要表達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
回歸傳統的經典旗袍在整體結構上,具備立領、開襟、精致的盤扣、上下連綴一體且合體的衣身、合理的開衩、和諧的色彩搭配、流暢的線條,再加上與旗袍式樣相適宜的妝容和配飾,因此旗袍無論是在造型還是穿著時都顯示出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完美性與和諧性,追求的是一種與天地合的整體性。
返璞歸真,意味著和市場對著干,喻雙雙確實沒少遭到質疑。
“我剛開始研究旗袍的時候,很多人就問我是不是滿族人,為什么要研究旗袍。還有很多人問,我的旗袍屬于南派、北派、蘇派、海派還是京派。”喻雙雙優雅地笑著回憶。

面對問題,喻雙雙從不厭煩,而是耐心地和對方解釋:旗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是中國傳統服裝的典范,是中國女性的形象標識。旗袍指代的是民國時期在上海形成的民國旗袍,并不存在派別概念。
“愛旗袍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我的一種使命。我不怕別人不懂,就怕不懂裝懂,打著改良的旗號亂改一氣。”對旗袍,喻雙雙似乎有著一點“精神潔癖”。她不再滿足于研究旗袍工藝,而是要讓真正的經典旗袍走進大眾的視野,回歸生活。
傳承:守正創新引潮流
喻雙雙說,選擇旗袍,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生活中的喻雙雙,一年四季都穿著自己的經典旗袍。她說:“旗袍和旗袍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僅僅是一種工藝的實踐和理論的表達,更是一種雅致生活方式的延續,如果脫離了生活方式和穿著者本身,它就只不過是一件衣服而已。旗袍只有穿在身上,把東方女性高貴、知性、堅忍、包容的精神氣質融入血脈,滲透道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才能更加形象生動地訴說其內涵。
在旗袍文化的傳承上,喻雙雙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論。
喻雙雙深知,讓經典回歸,就要深研旗袍文化本質,旗袍文化作為一個廣義概念,包括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兩大部分。
就技術體系來說,制作工藝要堅持傳承和發展優秀的非遺手工技藝;旗袍設計在基本構造保持經典旗袍六要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力;旗袍面料要順應科技和社會現狀,選用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環保又有溫度的純天然材料。
就價值體系來說,旗袍不僅是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美的經典服飾,也是中國優秀民族文化中一個璀璨的明珠。

通過一件件“喻雙雙經典旗袍”,喻雙雙完美地回答了自己最初提出的問題——“旗袍到底是什么樣子?”。
隨著近幾年的“旗袍熱”,無論老少,大家的衣柜里或多或少都有旗袍的影子,聊起旗袍來也都“頭頭是道”。旗袍的價位從幾百元到幾萬元的應有盡有,拉鎖的旗袍裙、上袖的旗袍制服、裸露前后背的旗袍禮服以及帶有旗袍元素的各種服裝都美其名曰“改良旗袍”。
“真正的旗袍一定是衣身連袖、右衽開襟、扣子既美觀又實用。可惜的是在工業化的今天大家在追求國際化、經濟效益的浪潮中盲目‘改良’傳統,上袖、假襟、后背拉鏈...不僅沒有實現國際化還丟了中式的魂,搞成了四不像。”喻雙雙坦言自己對當下“改良風”的不滿。
她認為“改良”需要先“守正”再“創新”。所謂“守正”,就是要堅持中國服飾文化里“精華”的部分;在保留其原本優點的情況下,再進行適當的創新。一件代表中國服飾典范的旗袍不僅有它固定的制式標準,還有它的審美標準,包括服飾美、藝術美和精神美。這才是對旗袍文化和旗袍改良的正確解讀。
于是,喻雙雙開始更深入地研究旗袍產生與發展的根源和價值。她認為自己有著傳播旗袍和旗袍文化與近現代生活方式相關聯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文化內核的天然使命。
“傳承”二字,知易行難。 喻雙雙發現目前國內尚找不到一本系統講解旗袍制作工藝的書籍,她決定編制一本詳盡而系統的旗袍設計與制作的書籍,幫助和自己一樣喜愛旗袍的人。她很快組織了一批工藝師,利用自己多年來研究與實踐的成果,耗時半年多,用大家可以理解的語言將有關旗袍的專業術語、制造工藝表述出來,出版了《旗袍設計與剪裁》一書。“這本書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總算是填補了一個空白。沒想到市場反饋很好賣得挺火,已經重印了多次,很開心能幫助到很多人。”喻雙雙言語之間充滿了的喜悅。
因為內容詳實,收錄的各類旗袍精美優雅,同時工藝方法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喻雙雙的這本《旗袍設計與剪裁》被和她志同道合的人發布在了一個短視頻網站上,并且獲得了大家的點贊。
在喻雙雙的帶動下,很多人開始了解旗袍文化,很多人開始愛上了經典旗袍,很多人甚至學著自己做旗袍。尤其是當喻雙雙看到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傳統手工技法的時候,那種滿足感不言而喻。
致遠:進而有為添韻味
喻雙雙從不滿足于當下,“行以致遠、進而有為”是她一直以來的人生格言。走得愈遠,喻雙雙對旗袍文化的認識就越深。
在中國經典旗袍文化的傳播中,她做了很多的嘗試與創新。比如,她會穿著旗袍去參加大使館活動。在她看來,旗袍就是一張名片,要讓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了解旗袍并愛上旗袍。
喻雙雙還舉辦了上百場經典旗袍文化公益講座,每次看到新加入的旗袍愛好者,她就覺得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
與此同時,為了讓更多品格出眾、優雅優秀的女性穿上“喻雙雙經典旗袍”,喻雙雙組織和策劃了很多旗袍文化活動。在旗袍文化活動中,她從來不請專業模特,主角就是那些熱愛旗袍和傳統文化的智慧女性,來自各行各業的女性穿著喻雙雙設計的個性化經典旗袍相聚一起,成為旗袍的一場盛會。
德不孤,必有鄰。在她的影響下,有很多優秀的當代女性也和喻雙雙一樣,一年365天穿著各種款式和材質的“喻雙雙經典旗袍”,以高貴、知性、堅忍、包容的旗袍文化精神踐行著雅致生活方式。

其中有位遠嫁歐洲的“中國經典旗袍文化使者”陸世紅女士,因為小巧玲瓏被大家親切的稱呼為“布丁”女士。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的時候,在比利時的布丁每天穿著旗袍接送女兒上學放學。一天早晨,當送完女兒進學校后,經過一所養老院的門口,一位穿著護工服裝的外國女士招手和她打招呼,對她身上的經典旗袍贊嘆不已,感嘆中國竟然有這么精美的手工。
當得知她的旗袍是在中國量身定做的傳統服飾,外國女士說:“我要轉達和代表養老院里的老人們向您說聲謝謝。因為養老院的生活本來就單調,再加上疫情,住院老人們的家人都無法來探望,現在老人們每一天過得更加乏味枯燥了,大家很沮喪。可是這段時間愛,我發現,一到早餐的時候,老人們都興奮的看著餐廳的窗外,還開心的討論著什么。后來搞明白了,原來老人們是在看,每天都準時從窗外路過的,一位穿著很特別很優雅的漂亮女士。老人們覺得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給他們帶來了美麗的心情,美的享受。”

作為旗袍藝術家和和旗袍文化研究者,她不僅癡迷于身著旗袍體悟、分享“琴旗書畫詩舞花香茶”的中式雅致生活美學,還致力于跨界鏈接多元的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創作。比如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丹青藝術與旗袍藝術融為一體的“二十四節氣丹青旗袍”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入選央視《國寶發現》欄目播出。依據盤花扣工藝特點,融匯多種非遺文化元素,藝術性、工藝性、實用性和趣味性并重的跨界文創作品“古琴三十八勢盤花扣”,讓古琴指勢蘊含的“指中之象,勢中之意”在盤扣的直曲間妙現,使古琴典籍以新的生命力“活”了起來,使更多中國優秀的非遺絕技驚艷亮相。
喻雙雙在不斷思考,也在不斷創新、前行。她將繼續發揚旗袍獨特的文化底蘊,傳承古韻豐盈的中國情結。成就自己詩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