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艷,趙 航,楊學東,茶菊青,楊德良
(1.大理州植保植檢站,云南 大理671000;2.大理市植保植檢站,云南 大理671000)
大莢豌豆是大理州具有傳統種植優勢的高原特色農作物,多年來一直是玉米和烤煙收獲后種植的傳統農作物,因其充分利用玉米莖稈和烤煙莖桿,具有省工、省肥、產值高的特點,在大理、祥云、彌渡、巍山、永平等中南部市(縣)廣泛種植,產值達7.5億元以上,是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優勢農作物之一。但是,大莢豌豆在生產過程中,褐紋病、白粉病、凍害頻發,嚴重影響大莢豌豆的質量和產量,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阻礙秋豌豆產業健康發展。筆者于2018年對大理市灣橋鎮不同播期2塊大莢豌豆田間白粉病、褐紋病及凍害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以期提出科學防治對策。
大理市灣橋鎮距離下關市區28 km,東鄰洱海,西鄰蒼山,全村國土面積5.54 km2,海拔1984 m,年平均氣溫15.5℃,年降水量1080 mm。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烤煙、蠶豆、油菜、蔬菜等作物。大理市灣橋鎮壩區水肥條件好,農戶在烤煙、玉米生產后期,充分利用熱資源和前作玉米莖稈和烤煙莖桿進行壟栽穴播。一般烤煙還有3葉未采摘,玉米處于乳熟至蠟熟期時開始播種,待烤煙和玉米收獲后秋豌豆已出苗。
早播田塊于2018年8月6日播種,遲播田塊于2018年8月25日播種,前作均為烤煙。
2018年分別于大莢豌豆開花期、結莢期、采摘期共調查3次,調查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進行,每點調查5枝大莢豌豆攀緣莖全部葉片,共調查25個莖枝,詳細記錄主要病害和豆莢凍害發生情況,計算病株率、病葉率和病情指數。
豌豆褐紋病、白粉病分級標準參照葉斑類病害調查方法:1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5%~10%;5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10%~50%;7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50%~75%;9級,病斑面積占葉片總面積的75%以上;
凍害分級參考露地蔬菜(果菜類)低溫凍害田間調查分級標準:1級,果菜類幼葉及頂部葉片1/5以下凍傷,但是仍能恢復生長;2級,部分花蕾或幼果凍傷,但回暖后仍能恢復生長;3級,花蕾或幼果大量脫落;4級,花蕾或幼果大部分凍壞。
2018年大理市灣橋鎮大莢豌豆田間調查結果顯示,在大莢豌豆生產期間,田間發生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褐紋病,根腐病零星發生,8月25日播種田塊大莢豌豆凍害明顯。
褐紋病主要危害豌豆葉片,嚴重發生時可危害莖桿及豆莢。葉片染病形成圓形或近圓形病斑,中央淺褐色,邊緣暗褐色,有輪紋,上生小黑點,病斑漸漸擴展,嚴重時可布滿整個葉片[1]。田間15~20℃及多雨潮濕時易發病。在大理市灣橋鎮田間調查發現,大莢豌豆整個生育期豌豆褐紋病主要集中危害植株中下部葉片,8月6日播種的大莢豌豆10月10日第1次采摘,豌豆褐紋病病株率100%,病葉率33.36%,病情指數4.24。8月25日播種的大莢豌豆10月30日進入結莢期,褐紋病病株率100%,病葉率27%,病情指數4.63。2塊不同播種期大莢豌豆褐紋病發生程度無明顯差異,11月中下旬大莢豌豆下部葉片開始干枯脫落,病害即相對穩定,沒有明顯向中上部葉片擴展蔓延情況,沒有危害莢果,中上部功能葉片生長正常,對大莢豌豆產量沒有明顯影響。

表1 2018年大理市灣橋鎮大莢豌豆白粉病、褐紋病發生情況
白粉病是豌豆上的常見病害,主要危害葉片、莖蔓和豆莢,多始于葉片,葉面初期現白色粉狀物,后擴大呈不規則形,互相聯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蓋,病情擴展后波及全葉,致使葉片快速枯黃[2]。日暖夜涼多露潮濕的環境有利病害發生流行。在大理市灣橋鎮田間調查發現,8月6日播種的大莢豌豆10月10日第1次采摘,10月24日白粉病零星發生,10月30日采摘期(盛莢期)白粉病病株率100%,病葉率24.27%,病情指數2.61。白粉病主要集中危害植株中部葉片,而此時未成熟采摘的食莢豌豆集中在植株中上部,對豆莢沒有明顯影響。8月25日播種的大莢豌豆10月30日進入結莢期,白粉病病株率86.67%,病葉率15.67%,病情指數1.89。白粉病危害植株中上部葉片,而此時食莢豌豆還未成熟采收,部分莢果彎曲、畸形,生長緩慢,嚴重影響莢果外觀及產量,危害嚴重的田塊甚至絕收。
凍害是農業氣象災害的一種,即在0℃以下的低溫使作物體內結冰而對作物造成的傷害。8月6日播種的大莢豌豆10月10日第1次采摘,10月30日進入采摘期(盛莢期),大莢豌豆一般可采摘10~15次,主要集中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此時大理市平均溫度13℃左右,大莢豌豆生長正常,豆莢無凍害。8月25日播種的大莢豌豆10月30日進入結莢期,采摘期主要集中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此時大理州進入冬季,氣溫降低,階段性低溫、雨雪、冰凍和霜凍等災害性天氣頻發,豌豆豆莢結冰,氣溫回暖后部分仍能恢復生長,但是豆莢外觀斑駁、褪綠變白,商品性大大降低,影響了大莢豌豆的品質和產量,農民的經濟收入大幅降低。
(1)適時播種減藥增效。在大莢豌豆生產期間,田間發生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褐紋病,農戶主要采用化學農藥噴霧防治。食莢型大莢豌豆進入采摘期后一般2~3 d采摘1次,只能選用微毒、低毒和使用安全、間隔期短的農藥進行防治,否則容易產生農藥殘留而引發食物中毒。8月上中旬播種的田塊,大莢豌豆上病害最主要是白粉病和褐紋病發生,較8月下旬晚播的病害發生程度輕,可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降低農藥使用風險的同時節約了生產成本,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可作為打造綠色食品牌的有效技術手段之一加以推廣應用。
(2)適時播種避開凍害。在大理州整個大莢豌豆生產過程中,其生育期處于秋冬季節,特別是11月下旬至12月冬至節前后,氣溫逐漸降低,階段性低溫、雨雪和霜凍等災害性天氣頻發,是大莢豌豆容易受凍害的時間。大莢豌豆在大理州的一個生長期大約是130 d,播后約70 d開始結莢,結莢期60 d左右。在大莢豌豆大理州最佳播種時間為每年的8月上旬,在此時間段內播種,到冬至節前后霜凍多發的時間,豌豆已經基本采摘結束,避開了霜凍期,可有效預防低溫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