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珺,梁興格,張全財,羅金華,盧建霖
(1.文山州植保植檢站,云南 文山663099;2.麻栗坡縣植保植檢站,云南 麻栗坡663699)
草地貪夜蛾,又稱秋粘蟲,屬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害蟲,原產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該蟲寄主植物廣泛,包括玉米、大麥、水稻、棉花、花生、高粱、黑麥草、大豆、煙草、小麥等76科353種植物[1],具有適生區域廣、遷飛能力強、繁殖倍數高、暴食危害重、防控難度大的特點,是重要的農業害蟲。2016—2018年,草地貪夜蛾已入侵44個非洲國家以及亞洲的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2-3]。2019年1月11日,云南省發現并確認草地貪夜蛾侵入并造成危害[4-5];3月26日,文山州首次查見該蟲發生、危害冬早玉米;9月,隨著夏玉米的陸續成熟、收獲,在已收獲的夏玉米地塊周邊的生姜植株上發現該蟲發生并造成危害。
采用5點取樣,每點調查20株,每點間隔距離視田塊大小而定,取樣點距地邊1 m以上,以避免邊際效應。發現危害狀后,按照從心葉往下至基部葉片的順序,仔細調查葉片正反面和藏匿于心葉中的幼蟲數量、齡期,同時記錄有無卵塊、蛹及數量、發育級別等情況。
通過全州范圍內(文山州轄7縣1市)開展普查,在硯山、麻栗坡、西疇和廣南4縣局部區域查見草地貪夜蛾危害生姜植株,部分姜地被害株率高,危害較重;發生區域海拔1110~1582 m。
首發地生姜處于旺長期,姜株高50~60 cm,被害株率1.36%,百株蟲量2頭,受害面積約4 hm2。調查發現,危害生姜的草地貪夜蛾以低齡幼蟲為主,低齡幼蟲藏匿于生姜心葉和嫩葉等部位取食,將受害心葉展開后可見半透明薄膜狀“窗孔”,以心葉和植株頂部的4片葉受害較重,下部葉片受害輕;生姜整個生長期很少能見到4齡及4齡以上幼蟲;在生姜植株上未見卵塊,在生姜植株上、姜地地面及地表下未見蛹。管理精細、長勢好的姜地發生輕,疏于管理、長勢較差的受害重;坡地種植的生姜受害重于田地種植的生姜;在已收獲的夏玉米地塊周邊種植的生姜受害重于單獨、連片種植的生姜。
自2019年9月4日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危害生姜開始,按每7 d開展系統監測和普查1次,9月9日生姜蟲害發生面積4.53 hm2,平均被害株率1.6%,百株蟲量2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蟲害擴展最快、危害面積最大,也是生姜受害最重的時段;10月14日蟲害發生面積達959.87 hm2,平均被害株率10.58%,百株蟲量5頭;10月中旬以后隨著生姜的收獲、采挖,發生面積逐步減少(圖1、圖2)。

圖1 草地貪夜蛾危害生姜發生面積

圖2 草地貪夜蛾危害生姜蟲情發展動態
從定田、定點、定時開展的系統監測觀察到,初孵幼蟲喜爬入心葉內或在幼嫩葉片上取食葉肉造成危害;因此,施藥防控的重點是植株上部葉片和尚未展開的心葉等部位。在以“州-州,州-縣-鄉-村-農戶,縣-鄉-村-農戶,州-縣-農戶”等分級次開展害蟲識別及防治技術培訓的基礎上,加以現場防控技術指導等形式使廣大姜農能夠準確識別害蟲,精準用藥,掌握用藥時期和重點防控部位,為減少生姜產量損失奠定基礎。累計組織開展害蟲識別及防治技術培訓14期次,860人次,張貼、發放識別圖片及防治技術宣傳資料1800余份,及時發布預警及防控信息專報22期,指導姜農開展防控2050 hm2次,有效防止了害蟲的進一步擴展及危害。
(1)發現草地貪夜蛾危害生姜后,及時開展了系統監測、普查、培訓和化學防控等工作,但對其危害生姜植株的種群結構及空間分布型、天敵種類及數量和天敵控害情況、生物型是玉米型還是水稻型等均未開展深層次的研究和樣本送檢鑒定;還應根據發生區域的環境、氣候、作物生產特點等進一步觀察,有必要通過分子生物學研究確定種型并明確其分布特征,摸清其在本區的周年繁殖、遷飛動向及發生危害規律,為做好精準預測和開展綜合防控工作提供依據。
(2)為制定科學的防控策略,保護本地生姜產業和其它經濟作物安全生產,應繼續加強草地貪夜蛾危害作物種類的調查和監測,同時開展草地貪夜蛾對不同作物造成的危害程度和經濟損失評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