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才,曾 江,楊凱杰,趙丹丹
(1.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5;2.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十三五”以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圍繞省內各貧困縣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需求,開展全產業鏈科技服務,助力貧困地區打造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富民產業。每年派出專家1200余人次服務全省貧困地區,積極幫助編制完善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路徑,搭建一批高原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對接平臺,創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良種良法結合年均推廣作物品種130個,集成推廣實用技術120項,培養產業科技帶頭人5500名,為云南省的脫貧攻堅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5年8月,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開始掛聯普洱市景谷縣,具體幫扶鳳山鎮順南村。按照“聚焦順南村、服務鳳山鎮、輻射景谷縣”的工作思路,幫助景谷縣擦亮茶產業金字招牌,打造“景谷大白茶”區域公共品牌,培育壯大熱帶水果、林下魔芋、甘蔗等特色產業,通過產業帶動,促進脫貧攻堅。
針對順南村產業基礎薄弱、主導產業不明確、傳統產業“散小弱”的現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緊緊圍繞扶貧項目到位、專家團隊到位、科技培訓到位、科技合作到位“四個精準到位”的思路開展科技扶貧工作,每年確保1~2個產業發展項目,開展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等新品種的示范推廣,實現良種良法全覆蓋。其中麥類示范平均產量5340 kg·hm-2,較當地主栽品種增產37%;油菜示范平均產量2250 kg·hm-2以上,較當地主栽品種增產40%;優質雜交稻“兩優2186”“兩優2161”示范平均產量6529.5 kg·hm-2,較當地主栽品種“橄欖谷”增產3450 kg·hm-2,增幅112%;引進高產優質玉米“云瑞”、“西遼”系列品種示范種植,較當地主栽品種平均增產4042.5 kg·hm-2,增幅99.8%,平均增收10510.5元·hm-2。此外,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還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技培訓,組織當地種養大戶外出學習考察茶葉初加工、中華蜂養殖、芒果栽培、肉牛養殖等技術;每年組織專家到當地開展實地培訓10余次,共培訓貧困戶1萬余人次;幫助名順、嘉順2家茶葉合作社開展茶園有機認證,2020年7月15日,順南村133.33 hm2茶園通過有機認證,基本實現了有機茶園全覆蓋。
在鳳山鎮,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幫助制定了全鎮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統籌做好茶葉、熱帶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的科技培訓,共培訓農技人員、種植大戶、農民1500余人。通過培訓,進一步改變了當地農戶的思想意識,讓農戶掌握了更多的生產技能,實現了被動扶貧到主動脫貧的根本性轉變。
2 0 1 6年,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與景谷縣簽訂院縣合作協議,雙方以共建“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景谷)試驗站”為平臺,將景谷縣納入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的農業科技成果綜合示范縣,共同開展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試驗示范、成果轉化服務與技術培訓等工作(圖1)。
如今,通過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全產業鏈幫扶,景谷大白茶向有機化、綠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四化”邁進,品牌聲名鵲起,市場競爭力和產業話語權日益增強;芒果、檸檬、西番蓮等熱帶水果產業初具規模;以“公司+科研單位+合作社+農戶+基地”產業扶貧模式帶動景谷縣9個鄉(鎮)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00余戶農戶種植魔芋,輻射周邊瀾滄、寧洱、鎮沅、孟連、西盟、文山、臨滄、永平等地,林下魔芋初顯“魔力”;甘蔗產業實現提質增效,現代蔗糖產業基地雛形顯現。通過強化科技支撐,進一步夯實了全縣綠色化轉型發展的基礎,全縣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圖2)。

圖1 院黨委書記唐開學一行到景谷縣指導扶貧工作

圖2 院長李學林一行到永平縣指導扶貧工作
2016年,云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科技進藏服務團,全方位推進成果示范推廣服務。在維西縣,云南省農業科學院派出科技人員實地調研,在精準“把脈”基礎上開出“發展良方”,采取長短結合、抓大帶小、突出重點的策略,啟動實施維西特色產業科技服務行動。科技的注入,讓維西縣食用菌、蔬菜、中藥材、水果產業長大長壯,聲名漸響。在云南典型高寒山區寧蒗縣,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專家篩選示范優質蘋果品種,研發優質豐產蘋果生產技術模式,開發“蜂蜜”蘋果的儲運保鮮技術,助“小涼山”蘋果香飄四方。
在會澤縣駕車鄉野豬村,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以“抗病抗逆品種+抗旱節水栽培+合理施肥+生物菌肥+晚疫病綜合防控+小型機械全程化”模式,示范推廣側膜覆蓋集雨抗旱栽培、平播后起壟抗旱栽培、窩塘集雨抗旱栽培等新型栽培模式,以科技支撐引領馬鈴薯產業發展。同時,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還在會澤縣建立了“云干椒7號”新品種、干制辣椒安全生產集成技術核心示范區2個,創建“云干椒7號”核心示范區100 hm2,輻射帶動333.33 hm2,在辣椒主產鄉(鎮)培訓種植大戶、科技人員等400多人次,以科技助會澤“小辣椒”長成大產業。在巧家縣,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建立了張躍彬專家工作站、黃平專家工作站,為該縣甘蔗、蠶桑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推動技術成果有效轉化,輻射帶動更多群眾。
針對滇西南邊境山區蔗糖產業水平不高、科技薄弱的難題,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在瀾滄、孟連、西盟、耿馬、雙江、鎮康等地推廣“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推廣甘蔗全膜覆蓋一次藥肥施用綠色生產關鍵技術,實現甘蔗產量普遍達150 t·hm-2,最高產量突破210 t·hm-2,雙減新技術減少甘蔗化肥、農藥用量20%以上,降低甘蔗種植管理人工成本30%以上。此外,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幫助屏邊縣發展荔枝、龍眼、白肉枇杷等產業,為當地熱帶水果產業騰飛插上科技的翅膀。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專家長期活躍在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瀘水市老窩鄉等邊疆民族地區的大山深處和田間一線,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以科技之力助推產業發展,幫扶群眾脫貧奔小康。
2016年以來,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制定了《獨龍江種植業幫扶工作方案》,重點針對草果、重樓優良種源篩選、種子種苗繁育技術、生產技術、加工技術及包裝貯藏等進行幫扶,同時開展石斛等珍稀瀕危藥用植物的引種馴化,兼顧主要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科技人員深入怒江草果產區開展科技指導60余次,指導瀘水、福貢、貢山等地10余家草果種植企業,在獨龍江等地示范種植草果新增面積133.33 hm2,建立草果示范區266.67 hm2,極大地提升了草果種植企業的技術水平。同時,采取現場培訓、集中授課等方式,“面對面”“手把手”,走到農民的田間地頭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至今累計開展科技培訓32期,培訓規模達3000人次。開展了“草果+”生態復合種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在獨龍江、捧當、普拉底以及石月亮等鄉(鎮)開發“草果+中藥材”、“草果+羊肚菌”、“草果+中蜂”、“草果+土雞”等草果立體復合種養殖模式,實現綜合效益增加40%以上,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約37800人脫貧。尤其是草果林下套種中藥材和菌類模式增產增收效果明顯,捧當鄉永拉嘎的種植戶唐繼英,2019年草果地產出羊肚菌鮮品約1875 kg·hm-2,2020年產出1575 kg·hm-2,按100元·kg-1計算,除去草果收入外,每年還有15萬元·hm-2左右的收入。“草果+”科技行動,提高了產業綜合產出,實現了草果產業的提質增效和持續發展。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圍繞云南省9個未摘帽縣中的鎮雄、會澤、廣南、寧蒗、瀘水、福貢、蘭坪7個縣(市)和剩余貧困人口超過5000人的昭陽、彝良、巧家、永善、宣威、元陽、丘北、瀾滄、屏邊等16個縣(市、區),整合優勢資源,組建16個產業指導員服務團,制定了貧困地區科技幫扶農業產業發展措施,通過帶項目、帶技術、帶成果進入貧困縣、貧困村,為貧困縣提供技術服務和培訓。
同時,派出268名科技人員在全省貧困地區開展“三區”科技服務,其中在16個重點縣服務了48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