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代海 王震 王赭 馬洪運 宋彬 李剛
1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胰脾外科,上海 200433;2上海武警總隊醫院外二科,上海 201103
【提要】 梗阻性黃疸是壺腹周圍癌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可造成肝功能障礙,從而增加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的風險。通過術前膽道引流,可以解除梗阻,促進肝功能恢復,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術前膽道引流并不能使患者獲益。既往的研究質量參差不齊,目前對于術前引流的指征仍存在較大爭議。本研究通過復習近10年關于術前膽道引流的文獻,選取了15篇質量較高的文獻進行Meta分析,探討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前行膽道引流對術后結局的影響。
壺腹周圍癌包括胰頭癌、膽總管下段癌、壺腹癌和十二指腸乳頭癌。據報道,梗阻性黃疸在壺腹周圍癌的發生率為64%~77%[1],主要以胰頭癌多見。對于壺腹周圍癌,標準的手術方式為PD,但PD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手術相關病死率目前仍然很高,尤其是對于合并梗阻性黃疸的患者。術前膽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 PBD)作為緩解膽道梗阻的方式在早期被廣泛運用,它可以改善凝血和肝功能,提高患者營養狀況,增強免疫功能[2-3],從而降低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4-7]。然而越來越多關于PBD的研究表明,PBD并不能使患者獲益,反而會增加患者術后的并發癥[8-13]。由于大多數研究均為回顧性研究,且樣本量小,尚缺乏設計良好的大量樣本隨機對照研究,因此本研究檢索近10年發表的文獻,分析PBD對PD患者術后結局的影響。
1.研究設計和檢索:嚴格遵循系統回顧和Meta分析(PRISMA)指南中推薦的報告項目進行Meta分析。檢索Pubmed、Embase及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2010年以來發表的相關文獻。檢索詞為:“pancreaticoduodenectomy”,“pancreatoduodenectomy”,“pancreatic”,“periampullary”,“obstructive jaundice”,“Preoperative stenting”,“Preoperative biliary stenting”,“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reoperative biliary decompression”,“morbidity”,“mortality”,“complications”,“outcomes”。
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文獻主要比較PD患者行PBD與未行PBD的術后短期結局;(2)描述的結局指標涉及術后并發癥或術后病死率,且數據充足。排除標準:(1)文獻沒有設對照組;(2)術后無并發癥相關數據;(3)文獻的觀察組或對照組樣本量<50例。
3.數據提取和質量評價:提取的數據包括文獻作者、發表時間、國家、研究類型、樣本量、膽道引流方式、術后并發癥等。文獻質量評估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質量評定量表(NOS量表)評定。文獻篩選及質量評估由兩名研究員獨立進行,如有分歧,由兩人協商解決或交第三方裁定。
4.統計學處理:采用Cochrane協作網的RevMan 5.3軟件進行Meta分析。合并納入的文獻,繪制森林圖。文獻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并通過I2值大小來評估文獻間異質性的程度。當P<0.05且I2>30%時,認為文獻具有較高異質性。當I2>50%時進行敏感度分析,解釋異質性的來源。文獻間存在異質性的Meta分析采用Mantel-Haenszel統計方法的隨機效應模型進行,無異質性的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通過繪制漏斗圖檢測文獻潛在的發表偏倚。采用優勢比(odds ratio, OR)及95%可信區間(95% confidence interoal, 95%CI)為效應指標。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納入文獻概況:通過數據庫共檢索到304篇相關文獻,其中173篇來自PubMed,131篇來自Embase,去除185篇重復文獻,137篇無關文獻,33篇信息不全或不符合納入標準,最終納入15篇文獻,共9 755例患者。各文獻的基本信息及質量評分見表1,其中14篇為回顧性隊列研究,1篇為隨機對照研究,術前行PBD(PBD組)4 612例,術前未行PBD(非PBD組)5 143例。
表1 納入文獻基本信息及質量評分
2.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11篇文獻報道了術后總體并發癥發生率(圖1),納入文獻間無異質性(I2=0,P=0.72)。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PBD組的總體并發癥發生率為51.3%,明顯高于非PBD組的4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34,95%CI1.21~1.48,P<0.00001)。
注:PBD為術前膽道引流
3.切口感染發生率:10篇文獻報道了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圖2),納入文獻具有較高異質性(I2=61%,P=0.006)。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PBD組的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4.8%(444/3 006),明顯高于非PBD組的7.8%(236/3 0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2.27,95%CI1.69~3.05,P<0.00001)。
注:PBD為術前膽道引流
4.膿毒癥發生率:7篇文獻報道了術后膿毒血癥發生率(圖3),納入文獻間無明顯異質性(I2=37%,P=0.15)。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值,PBD組的術后膿毒癥發生率為10.3%(260/2 515),明顯高于非PBD組的7.0%(202/2 8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60,95%CI1.15~2.23,P=0.005)。
注:PBD為術前膽道引流
5.胃排空延遲發生率:11篇文獻報道了術后胃排空延遲發生率(圖4),納入文獻間呈中度異質性(I2=31%,P=0.15)。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值,PBD組的胃排空延遲發生率為11.3%(437/3 854),明顯高于非PBD組的10.6%(384/3 6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23,95%CI1.01~1.49,P=0.04)。
注:PBD為術前膽道引流
6.胰瘺發生率:15篇文獻均報道了術后胰瘺發生率,納入的文獻間具有較高異質性(I2=48%,P=0.02)。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PBD組的胰瘺發生率為15%(690/4 612),非PBD組為13.5%(695/5 14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14,95%CI0.95~1.36,P=0.17)。
7.腹腔感染發生率:10篇文獻比較了術后腹腔感染發生率,納入的文獻間具有高度異質性(I2=81%,P<0.00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PBD組的腹腔感染發生率為9.9%(195/1 964),非PBD組為7.9%(220/2 77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34,95%CI0.76~2.36,P=0.31)。
8.膽漏發生率:14篇文獻報道了術后膽漏發生率,納入的文獻間無異質性(I2= 2%,P=0.43)。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PBD組的膽漏發生率為2.7%(117/4 375),非PBD組為2.7%(121/4 48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99,95%CI0.77~1.29,P=0.97)。
9.出血發生率:13篇文獻報道了術后出血發生率,納入的文獻間無異質性(I2=7%,P=0.37)。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PBD組的出血發生率為7.2%(300/4 155),非PBD組為8.3%(350/4 19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96,95%CI0.81~1.13,P=0.63)。
10.嚴重并發癥發生率:10篇文獻報道了術后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納入的文獻間具有較高異質性(I2= 56%,P=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PBD組的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18.6%(647/3 487),非PBD組為17.8%(685/3 84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0,95%CI0.81~1.23,P=0.99)。
11.住院天數:7篇文獻報道了住院天數(圖5),納入的文獻間具有較高異質性(I2=55%,P=0.04)。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PBD組的平均住院時間比非PBD組延長2.78 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2.78,95%CI1.41~4.15,P<0.0001)。
注:PBD為術前膽道引流
12.術后90 d病死率:8篇文獻報道了術后90 d病死率,納入的文獻間無明顯異質性(I2=28%,P=0.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PBD組的術后90 d病死率為2.2%(65/2 950),非PBD組為1.6%(56/3 58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24,95%CI0.86~1.78,P=0.24)。
13.發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對所有的觀察結局都繪制了漏斗圖描述其發表偏倚(圖6),大部分的漏斗圖在可信區間內對稱分布,提示發表偏倚較小,但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嚴重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時間的比較上存在較高異質性,與上面的結果不符。Wu等[20]將術后腹腔膿腫作為主要結局指標,排除了非膿腫性的腹腔感染,因此與其他文獻存在相當大的異質性(I2=81%,P<0.00001)。在敏感度分析時去掉該文獻后,異質性明顯降低(I2=41%),故對結論基本沒有影響,表明該結論較為可靠。同理,對其余的結局通過逐一對納入文獻的方式進行敏感性分析,發現結論均沒有明顯變化,提示結果較為可靠。
圖6 納入文獻總體并發癥發生率(6A)、術后90 d病死率(6B)及胰瘺(6C)、腹腔感染 (6D)、切口感染(6E)、膿毒癥(6F)、膽漏(6G)、術后出血(6H)、胃排空延遲(6I)發生率和住院天數(6J)發表偏倚的Meta分析漏斗圖
討論對于可切除的壺腹周圍癌伴梗阻性黃疸患者,術前是否進行膽道引流仍具有爭議。從既往的研究和Meta分析來看,得到了不同的結論。隨著技術的進步發展,在引流技術、手術技術和圍手術期護理方面不斷改善,PBD的必要性逐漸受到了質疑。主要的爭論焦點在于PBD的指征和引流的時間。
本研究發現,PBD組較非PBD組總體并發癥、切口感染、膿毒癥、胃排空延遲的發生率明顯升高,且住院時間延長,但嚴重并發癥、術后90 d死亡、術后胰瘺、腹腔感染、出血、膽漏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PBD并不能使患者獲益,反而會增加術后一些并發癥。因此,對于可切除的壺腹周圍癌伴梗阻性黃疸患者,如可以早期手術,不建議常規行PBD。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PBD并未能使患者獲益。基于這些新的證據,在最新的NCCN指南中,已不推薦常規對梗阻性黃疸患者進行PBD。指南指出,對于存在膽道感染、嚴重的癥狀如瘙癢,或新輔助治療等待期,可以進行PBD治療。
結合本中心每年大量PD的經驗,對于可切除的低位梗阻性黃疸患者,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已經不再作為是否行PBD的唯一指標,而是結合患者的年齡、體力狀況、營養狀況及合并疾病的嚴重程度(特別是肝臟基礎疾病)等進行綜合評估。膽紅素水平升高>300 μmmol/L患者,術后的1~2級并發癥會增加,主要表現為術后滲血增加及營養恢復較慢,從而增加住院時間及醫療費用,對此類患者還應謹慎采取直接手術。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膽管支架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經ERCP放置膽管支架容易引發膽道感染及胰腺炎,延長術前等待時間。此外,膽管支架會導致周圍區域的炎癥水腫和粘連,增加手術的難度。因此對于適合手術的患者,筆者傾向選擇短期的術前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2周后再次進行評估,如膽紅素明顯下降至可接受的水平(<150 μmmol/L),患者一般狀況改善即行手術。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納入文獻多為回顧性隊列研究,其可靠性仍有待驗證。此外尚缺乏相關膽紅素水平引流界值和引流時間上的詳細數據,在今后的前瞻性研究設計中,要針對這兩方面進行詳細設計。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