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生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米東區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翼狀胬肉是臨床常見眼科疾病,疾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與風塵、日光等因素刺激有關[1]。研究顯示,患者因瞼裂部球結膜以及下部組織變性增生,逐漸累及角膜,可導致患眼受到拉扯,繼而出現散光、眼球運動異常等,對患者視力功能影響較大。手術是治療翼狀胬肉的常見方法,其操作簡單,然而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病情容易復發[2-3]。而細胞移植技術的發展,使得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在翼狀胬肉治療中得到應用。我院就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報道如下。
納入的翼狀胬肉患者共20 例,收治于2018 年1 月到2019 年1 月,術式選擇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并將其設為觀察組。其中男性占比12 例,女性占比8 例;年齡為44~68 歲,平均(52.31±0.21)歲;病程為1~8 年,平均(4.72±0.21)年。同期再選擇翼狀胬肉患者20 例,術式選擇單純翼狀胬肉切除,并將其設為參照組。其中男性占比11 例,女性占比9 例;年齡為45~68 歲,平均(51.31±0.21)歲;病程為1~7 年,平均(4.50±0.15)年。納入對象的信息材料經上傳處理,計算結果顯示P>0.05,符合研究公平性。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翼狀胬肉診斷標準;患者均首次進行手術;患者知情且簽訂同意書。
排除標準:患者存在肝腎功能不全、內分泌疾病、凝血障礙、角膜瘢痕等其余疾病。
術前1 d 應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10 次/d。
參照組開展常規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切除,常規對術眼周圍皮膚進行消毒、鋪巾,應用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對術眼進行表面麻醉,5 min/ 次,重復3 次。顯微鏡下取利多卡因(2%)實施浸潤麻醉,并應用齒鑷將病灶頸部夾住,應用尖刀片經病灶頭部于角膜上段作一淺界,到達彈力層后將胬肉頭部、體部分離,盡量清除殘留血管、纖維組織,充分剝離角膜、鞏膜相關胬肉組織,顯露透明角膜,分離球結膜,切除胬肉組織。操作前指導患者緩慢對眼球進行水平運動,防止術眼內直肌受到損傷。顯露鞏膜面4~5 mm,低溫灼燒鞏膜創面予以止血,再涂抹典必殊,予以加壓包扎。
觀察組開展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切除手術與參照組相同。于術眼顳下側切取球結膜、瓣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片,大小要求超過植床帶范圍,植片上皮面朝上,角膜緣側需契合植床角膜緣,結膜緣需契合植床結膜,經10-0 無創縫線對其進行固定,牽拉植片供區球結膜至角膜緣,予以間斷縫合,取典必殊眼膏涂抹,加壓包扎。
(1)手術情況。觀察兩組患者的角膜上皮修復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并予以比較。
(2)術眼功能。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角膜散光度、裸眼視力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并予以比較。
(3)并發癥。對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并予以記錄和比較。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5.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參照組相比,角膜上皮修復時間、住院時間更短,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d)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d)
組別 例數 角膜上皮修復時間 術后住院時間觀察組 20 3.11±0.21 7.02±0.24參照組 20 5.34±0.10 9.50±0.11
觀察組角膜散光度、裸眼視力變化優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眼功能比較(±s, 度)

表2 兩組患者術眼功能比較(±s, 度)
組別 例數 時間 角膜散光度 裸眼視力術前 1.62±0.21 0.26±0.15術后1 個月 0.42±0.11 1.06±0.11參照組 20 術前 1.60±0.20 0.27±0.11術后1 個月 0.91±0.10 0.75±0.01觀察組 20
觀察組與參照組相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 %)
翼狀胬肉是眼科疾病的一種,胬肉的生長以及拉扯不僅影響患者美觀,還會導致患者視覺功能受到影響,導致眼球運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切除手術是目前治療翼狀胬肉的常見方法,然而單用切除手術進行治療,術后容易復發,且存在較多并發癥[4-5]。
研究顯示,角膜上皮干細胞處于角膜緣基底細胞層,可影響角膜上皮組織的再生,主要負責細胞的更新以及機體組織再生,可促使結膜上皮、血管朝角膜內生長[6-7]。我院聯合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切除以及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進行治療,結果得出,觀察組與參照組相比,角膜上皮修復時間、住院時間更短,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角膜散光度、裸眼視力變化優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參照組相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自體角膜緣干細胞具有高度增生、應激反應等特點,可對顯露的鞏膜床進行修復以及覆蓋,有利于角膜緣干細胞的生長,對患者術眼眼表正常生理微環境重建有促進意義,同時還能夠促進角膜上皮組織的修復,減少瘢痕,且組織結膜上皮、新生血管可侵入角膜,減少復發。
綜上所述,采用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切除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可有效改善患者手術效果,促進患者術后恢復,降低并發癥,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