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虹昕
(吉林市人民醫院,吉林 吉林)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多由腦血管病變,如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基底核腔隙狀態、淀粉樣血管病,以及皮質下白質腦病等引起,臨床表現類似帕金森病。在有關調查中發現,該病癥區別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病主要表現以靜止性震顫及運動減少為主[1],而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的步態障礙表現更為明顯,常合并有錐體束損害的體征以及假性球麻痹的臨床表現,且相對病程較短、進展較快。由于社會的不斷推動以及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漲趨勢,為區分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臨床特點,以進行針對性治療,現通過于我院選取20 例帕金森病患者以及20 例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進行研究,通過對其進行分組觀察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特點,現有以下報告。
經批準,于我院選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的20例帕金森病患者以及20 例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進行研究,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觀察組為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患者,對照組為帕金森病患者。觀察組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齡65~80 歲,平均(72.47±4.15)歲;對照組男性14 例,女性6 例,年齡67~80 歲,平均(74.72±3.39)歲。兩組患者在進行對比的同時,具有完整的資料,對比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情況自擬帕金森病以及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特征調查表,記錄患者各項數據以及各個臨床特征,主要包含患者的病程、有無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以及腦卒中病史等,并著重對帕金森患者的具體特征性臨床表現做主要記錄,主要包括:步態障礙、錐體束損害體征、假性球麻痹、靜止性震顫以及病程的長短和疾病進展的緩急程度等方面。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特征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各個影像學表現情況對比[n(%)]
對兩組患者進行頭部核磁共振(DWI+平掃+MRA)及頸部血管彩超檢查,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特異性影像學表現。
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特征,包含步態障礙、錐體束損害體征、假性球麻痹、靜止性震顫以及病程的長短和疾病進展的緩急程度等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影像學表現情況,包含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基底節病變、丘腦損害、腦干損害、小腦損害、老年性腦改變以及各腦葉損害的情況等。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通過t檢驗,以(±s)表示,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兩組帕金森患者的各項臨床特征比較,可發現觀察組的患者步態障礙表現更為明顯,常合并有錐體束損害的體征以及假性球麻痹的臨床表現,且相對病程較短、進展較快,1 年內由一側肢體運動障礙進展到另一側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數量多于對照組,而靜止性震顫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對比兩組患者各項影像學表現情況,觀察組患者在各個方面表現均高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其病癥主要產生于6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多有腦卒中病史,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病因主要考慮是由于患者尾狀核、豆狀核、屏狀核、杏仁核、紅核、黑質及丘腦底核等基底節區廣泛的腔隙性梗死,多巴胺能神經元細胞的變性死亡,從而導致多巴胺神經遞質的顯著降低,致乙酰膽堿功能亢進,而出現的一系列以運動障礙性癥狀為主的臨床綜合征。同時受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影響,容易致皮層下缺血性病變,更容易產生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2]。
與帕金森病比較,其特點主要在步態障礙的表現更為明顯,常合并有錐體束損害的體征以及假性球麻痹的臨床表現,且相對病程較短、進展較快。帕金森病發病較慢,常以靜止性震顫為主;而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患者雖然也是隱匿起病,進展緩慢,但對比帕金森病的患者相對病程較短、進展較快,并且靜止性震顫的臨床表現不如前者明顯。在行動方面,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步態障礙表現更為突出,主要表現為行動始動困難,行動中和正常人接近,一旦停止行走后就會再次出現起步困難、雙下肢無力等癥狀,此現象稱為“磁性足反應”,步態障礙開始時常表現為行走不穩,后期可發展為走路困難,嚴重者甚至無法自主站立;帕金森病患者則表現為上肢的連帶作用小,下肢拖曳,有時行走中會全身僵住,不能動彈,稱為“凍結現象”,有時行走后會越走越快,無法控制停步,稱“慌張步態”。
本文通過對40 例兩種帕金森患者進行研究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步態障礙的臨床表現更為明顯,在錐體束損害的體征以及假性球麻痹等臨床表現方面明顯多于對照組,雖然兩組患者均起病隱匿,進展緩慢,但觀察組患者的病程相對較短、進展較快,1 年內由一側肢體運動障礙進展到另一側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數量多于對照組,而靜止性震顫少于對照組的患者,部分患者,尤其是70 歲以上的高齡患者,發病可不出現震顫,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觀察組患者的各項影像資料陽性表現也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與帕金森病的不同臨床特征,為判定病癥類型、促進針對化治療提供了良好依據。
綜上所述,帕金森病與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的特點,主要區別在于步態障礙、錐體束損害體征、假性球麻痹、靜止性震顫的臨床表現上,并且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相對于帕金森病的病程較短、進展較快,通過其特點判斷,能夠有效區分血管性帕金森綜合征與帕金森病,對臨床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