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濤
(山西省翼城縣人民醫院,山西 臨汾)
慢性鼻竇炎是臨床常見病癥,此病誘因多為鼻竇內多種細菌感染,引起患者頭痛、嗅覺功能退化、頭暈鼻塞等臨床病癥[1]。慢性鼻竇炎病程長,病情發作反復,治療難度較大,并且并發癥較多,易誘發鼻息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慢性鼻竇炎息肉以手術切除為主要臨床治療手段,但傳統的手術切除無法保留鼻腔鼻竇的完整性,無法保證患者術后良好的通氣和引流效果,治療效果欠佳。由于病因與多種因素有關,傳統的鼻息肉切除手術,治療效果得不到保障,還會引發不同程度的并發癥,損害患者鼻腔內部結構。雖然微創性功能性鼻內鏡手術也無法徹底根治慢性鼻竇炎,但微創性功能性鼻內鏡手術因與鼻腔、鼻竇生理性符合的特點,能最大限度保證手術治療時不損傷患者鼻腔內其他結構而得到廣泛推廣和認可[2]。本文就以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使用功能性鼻內鏡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展開探討,具體如下。
將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接收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50 例納入本研究,所有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均不明顯(P>0.05),根據隨機分配法分為兩組,參照組男14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46.51±2.31)歲;研究組男12 例,女13例,平均年齡(45.97±3.15)歲。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X 線檢測確診為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癥;所有患者均了解本研究細節,自愿加入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精神障礙患者;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相關禁忌。
1.2.1 參照組
對所有患者進行術前CT 檢查,了解患者病變程度,確定患者鼻息肉范圍大小。對參照組使用常規治療方式,局部麻醉患者鼻腔,使患者為半坐臥位,于患者唇齦部位做切口,通過鑿開尖牙窩對竇腔炎病變組織進行切除。
1.2.2 研究組
對患者進行術前常規檢查,對研究組患者采用功能性鼻內鏡手術,使用鼻內窺鏡確?;颊弑乔粌炔恳曇?,使患者側面結構情況與鼻腔篩竇結構充分暴露,確定患者息肉及附近病變組織位置[3]。對患者所有病變組織機鼻息肉病灶進行手術切除,必要時為患者鼻道進行開窗手術,以便保留患者正常的鼻竇粘膜,以利于術后恢復鼻引流功能,待全部切除后查看患者鼻中隔是否受到損傷,如有損傷可對患者實施鼻中隔矯正[4]。采用NS(生理鹽水)沖洗患者鼻腔,在患者鼻腔內填塞紗條和海綿止血。為患者進行常規抗感染止血,在手術24~48 h 根據患者情況酌情取出鼻腔填塞物,再使用類固醇激素噴霧劑給藥治療,嚴密觀測患者術后鼻腔出血情況,對患者進行專業護理干預,預防患者出現并發癥[5]。患者出院后,定時電話通知患者歸院復查,復查時對患者鼻腔恢復程度觀察,調整抗感染藥物劑量,直至手術區域上皮化愈合。
統計患者圍術期內相關指標(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進行對比,對比兩組患者的最終治療效果進行分析。顯效:圍術期結束后,患者的臨床病癥消失,無任何不良反應;有效:圍術期結束后,患者的臨床病癥有顯著改善;無效:圍術期結束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未改善或者病癥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記錄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鼻塞、鼻涕倒流、頭暈/頭痛、嗅覺減退)。
使用SPSS 1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圍術期內相關指標均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1。
參照組患的總治療有效率為48%(12/25),明顯低于研究組80%(20/25),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如表2。
表1 參照組和研究組圍術期內相關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min)手術時長(min )參照組 25 76.45±7.84 6.87±0.12 216.46±10.57研究組 25 52.97±5.48 5.21±0.09 120.18±19.47 t 15.088 67.196 23.034 P 0.000 0.000 0.000

表2 參照組和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對比[n(%)]
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幾率為16%(4/25),明顯低于參照組56%(14/25),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如表3。

表3 參照組和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幾率對比[n(%)]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鼻竇粘膜的特異性化膿性炎癥,作為臨床常見病癥,在病情發作后常出現鼻塞、流膿、頭痛等臨床癥狀[6]。此病病程長,病情易反復,極難根治,該疾病在經過長期發展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因相關并發癥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
目前手術切除病灶及其病變組織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但鼻腔內部結構復雜,其空間狹小,若使用傳統的手術方式治療,容易增加對患者的鼻腔傷害、增加患者術中出血量,由于手術期間無法確保視野,不能保證手術能完全切除息肉及附近病變組織。因此,另尋一種能有效規避傳統手術治療方式局限的合理治療方案迫在眉睫。
近年來,隨著微創醫療技術的發展采用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能有效克服傳統切除手術的缺點,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完善,功能性鼻內鏡手術在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認可。在慢性鼻竇炎手術的應用及推廣中鼻內鏡大大提高了鼻息肉和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效果。鼻內鏡手術不只是一個簡單的醫療器械的改進,更重要的是創新的手術理念和手術方式,傳統的切除鼻竇息肉方式不易控制術后息肉復發,很大程度上無法保證患者的最終治療效果。作為微創型手術,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措施均在內鏡下進行,操作便宜且能保障手術操作環境清晰,操作精細能徹底切除病灶及相關病變組織。功能性鼻內鏡手術能準確掌握周圍病變組織及鼻息肉情況,準確辨別患者病況,清楚患者鼻腔和鼻竇結構,減少對患者鼻腔結構損傷,僅切除病灶及相關病變組織最大保留患者鼻竇功能且創傷小不留疤。功能性鼻內鏡手術專業的術前準備和精準操作能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降低手術風險,保障患者治療效果,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風險與對促進患者快速恢復有積極的意義。
根據研究結果表明,對采用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并保障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等不良反應發生幾率,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縮短手術時長,增加患者手術耐受程度,安全性較高,促進患者盡快恢復身體機能,有較高的臨床推廣效果。
綜上所述,在采用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時,能有效保障患者的手術治療療效,促進患者身體機體恢復,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等不良反應幾率,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