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濟宇,袁德新
(杭錦后旗婦幼保健院,內蒙古 巴彥淖爾)
小兒肺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兒科疾病,尤其在是嬰幼兒時期的小兒,極易患小兒肺炎。其中,冬春兩季均為小兒肺炎的高發季節,在兒科疾病中發病率較高,嚴重威脅著兒童的健康[1]。肺炎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嬰幼兒時期吸入過多羊水,或由患兒受到病原體感染等原因而引發的肺部炎癥[2]。臨床上,該疾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劇烈咳嗽、肺部出現啰音、發熱、呼吸較急或困難等。據相關數據統計,每年我國約有200 萬患兒因患肺炎而發生死亡,肺炎對嬰幼兒的健康發育有著嚴重的影響[3]。隨著近年來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小兒健康的重視,臨床上也加深了對小兒肺炎的研究。過去常采用西醫藥物進行小兒肺炎的治療,西藥治療雖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中醫綜合療法不僅能促進患兒癥狀的改善,同時還能使患兒的病程縮短,在小兒肺炎的治療中具有更好的療效[4]。本次研究就小兒肺炎中應用中醫綜合療法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評價,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80例肺炎患兒進行分析,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 例。其中觀察組中,女性18 例,男性22 例,年齡0.3~5 歲,平均(2.47±1.01)歲;對照組中,女性19 例,男性21 例,年齡0.3~6歲,平均(2.51±1.03)歲。納入標準:①符合小兒肺炎診斷標準的患兒;②患兒未合并其他嚴重的并發癥;③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②肝、腎等重要臟器有嚴重病變;③患兒的臨床質量不全。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藥物治療,主要進行化痰、抗病毒、抗炎等對癥治療。觀察組患兒采用中醫綜合療法,根據辨證治療原則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式如下:①痰熱閉肺型患兒,給予患兒五虎湯聯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藥方主要組成包括9 g 苦杏仁、3 g 炙麻黃、9 g 葶藶子、6 g 天竺黃、9 g 紫蘇子、3 g 甘草、15 g 石膏及9 g 桃仁。②風熱閉肺型,使患兒服用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法進行肺炎治療,藥方組成主要包括9 g 紫菀、3 g 甘草、9 g 桑白皮、9 g 魚腥草、9 g 菊花、9 g 前胡、9 g 桑葉及9 g 苦杏仁。③陰虛肺熱證采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藥方組成包括10 g 地骨皮、6 g 枇杷葉、10 g 桑白皮、5 g 甘草、9 g 沙參、9 g 百部、8 g 玉竹及10 g 天花粉。采用水煎的方式,每日使患者服用1 劑藥物,根據患兒的年齡調整藥物的劑量。若患兒的年齡低于3 歲,則每日使患兒口服10 mL,超過3 歲的患兒則服用劑量為20 mL,共治療2 周。同時給予患兒穴位按摩進行治療,對于陰虛肺熱證,按摩取穴神闕及檀中;痰熱閉肺及風熱閉肺型則給予其大椎及天突穴按摩,每日按摩1 次,持續治療2 周。
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顯效為各癥狀及肺部的陰影、啰音消失;有效為患兒的體溫下降,咳嗽、呼吸等問題有好轉;無效為患兒經治療也未明顯改善癥狀,甚至有部分癥狀有所加重。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指標,包括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及肺部陰影消失時間。
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 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兒的治療效率[n(%)]
觀察組患兒的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及肺部陰影消失時間均比對照組短(P<0.05),見表2。
小兒肺炎在兒科疾病中較為常見,該疾病的發病率與患兒的年齡有關,有研究發現,年齡越小的患兒,其患肺炎的風險越大。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兒年齡尚小,其自身的免疫系統還并未完全發育,在對疾病的抵抗方面,其抵抗力還較差,因此,小兒極易發生肺部感染等情況,從而引發肺部炎癥的出現。該疾病的潛伏期較長,且具有較強的傳播性,尤其在春冬季節,小兒更易感染肺炎[5]。過去,小兒肺炎的主要治療方式為西藥治療,主要是通過應用抗生素來抵抗病菌,以有效緩解肺部的炎癥反應,然而抗生素的使用會增強細菌的耐藥性,且抗生素應用過多會給患兒造成一定的傷害,不利于患者的恢復。隨著臨床醫學的研究,發現中醫在小兒肺炎的治療中,療效顯著,目前,中醫治療被逐漸廣泛應用于小兒肺炎的治療中。
表2 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s, d)

表2 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s, d)
組別 例數 肺部啰音消失時間 咳嗽消失時間 退熱時間 肺部陰影消失時間觀察組 40 8.14±1.46 7.42±1.16 2.35±0.65 8.03±0.79對照組 40 10.92±3.39 9.16±3.26 3.56±1.47 10.87±3.54 t 4.764 3.180 4.761 4.952 P 0.000 0.002 0.000 0.000
在中醫中,認為小兒肺炎是由客邪犯肺、正氣不足等造成的,認為小兒肺炎所屬范疇為“咳嗽”“肺炎喘嗽”等[6]。在中醫中認為,小兒氣血未盛、臟腑嬌嫩、精氣不足,易受外侵襲。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重視治本,對癥下藥,從內而外治療,從而達到平衡陰陽、驅邪扶正的目的,以促進患兒癥狀的改善。中醫綜合治療在小兒肺炎的治療中,根據的是患兒不同的病癥而采用不同的藥方進行治療,且根據患兒年齡的大小,對用藥劑量進行相應的調整,再輔以對應的穴位按摩,能有效促進患兒癥狀的緩解,使肺部啰音消失的時間減短,有利于促進肺部炎癥的消失。中醫綜合治療較西藥治療的優勢在于,療效更好,且用藥的副作用更小,對癥的藥方具有更強的治療針對性,促進患兒癥狀的改善[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P<0.05);觀察組的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及肺部陰影消失時間均比對照組短(P<0.05)。
綜上所述,在小兒肺炎的治療中應用中醫綜合療法,在緩解癥狀方面有著確切的效果,較常規西醫藥物治療效果更佳顯著,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更短,更有利于患兒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