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德樓
(山西省孝義市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山西 孝義)
臨床對于風濕免疫疾病并發血小板減少的治療,通常采用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但臨床療效并不理想。本文探究分析臨床治療風濕免疫疾病并發血小板減少患者的方法及其應用意義。
抽取的63例研究對象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間收診的風濕免疫疾病并發血小板減少患者。所選患者中,男性患者為33例,女性患者為30例;年齡均為29-71歲,平均年齡為(46.03±3.47)歲。所選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無統計差異,即P>0.05。
臨床針對所選63例患者視病情嚴重程度予其相應的治療措施,觀察分析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療效情況。
研究患者病例資料,比對不同種類風濕免疫病臨床表現以及治療方案:一是對所選63例患者血小板減少情況進行分析。63例患者血小板減少情況為,重度血小板減少患者2例,占比為3.17%,余下的61例患者均為中輕度血小板減少,占比為96.83%;二是分析患者臨床癥狀。由于患者的血小板結構受到其GPⅢa、GPⅡb、TROR等抗體的破壞,且患者的B細胞活化反應受到BAFF細胞因子的阻滯,由此導致患者血小板減少明顯,且臨床表現出不同水平的出血;三是臨床治療方法。①所選患者均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但所用劑量需視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而定,若患者為中輕度血小板減少,則給予其常規劑量治療,若患者需長期依賴激素治療,則在治療期間可適量增加甲氨蝶呤藥物進行治療,若患者為重度血小板減少,則需采用甲基潑尼松龍進行沖擊治療,同時需再予患者行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②臨床可據患者治療效果,對其所用藥物及用量進行調整,若患者出血情況緩解不明顯,則需在患者睡前,讓其以溫水服用20mg/次來氟米特,以確保止血效果提高[1-3]。
(1)觀察分析所選63例患者臨床病癥情況。
(2)觀察分析所選63例患者臨床風濕免疫病合并血小板減少情況。
本次所有觀察指標數據均通過軟件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用χ2檢驗;若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回顧性分析,所選63例患者中,患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占比最高,即42.86%(27/63),其次為干燥綜合征占比為41.27%(26/63),類風濕關節炎占比為9.52%(6/63),其它疾病,如血管炎、銀屑病性關節炎、系統性硬化癥等占比為6.35%(4/63)。而63例患者血小板減少情況為,重度患者2例,即占比為3.17%,余下的61例均為中輕度,即占比為96.83%。見表1。

表1 所選63例患者臨床風濕免疫病合并血小板減少臨床情況
所選患者經相應的常規激素、甲基潑尼松龍、甲氨蝶呤及丙種球蛋白等藥物對癥治療后,其病情均出現明顯好轉,且治療期間未見患者存在嚴重不良反應,而輕微反應均屬于正常范圍之內。
以上分析可知,風濕免疫疾病主要有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等類型,該病癥主要是因環境潮濕等外部因素所致,直接影響著患者生命健康安全[4,5]。血小板減少作為風濕免疫病患者臨床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病主要有繼發性與特發性兩種類型,而風濕免疫病并發血小板減少則屬于繼發性并發癥,患者病情受其風濕類型不同影響,其出血情況以及血小板減少發生率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異[6,7]。
本次探究分析結果表明,各類風濕免疫病中,發病率最高者為系統性紅斑狼瘡,其次為干燥綜合征,且兩類病癥中,并發血小板減少的患者也是最多的。通常情況下,并發血小板減少患者均屬于輕中度水平,但若患者為重型干燥綜合征,一旦其病情加重,則轉化為重度血小板減少的可能性極大,當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時,則將致患者出血,但臨床顯示,血小板減少程度與出血程度并無顯著關聯。通常情況下,患者發病后,即會出現巨核細胞成熟障礙、血小板水平降低等情況。因此,臨床主要是通過免疫抑制劑以及常規激素等藥物治療血小板減少。常用藥物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但這類藥物多存在細胞毒性反應。而本次探究中在采用常規激素治療的同時,再配合丙種球蛋白、甲氨蝶呤等藥物進行治療,這樣不僅可以使治療效果提高,而且治療期間的嚴重不良反應不會產生,即使出現輕微不良反應,也被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8]。
本次分析結果提示,即[9,10]:一是常規免疫抑制劑治療,對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水平相對較差,因此影響臨床獲得良好療效。而本次探究中,對于重度血小板減少患者,在采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基礎上,再增加甲潑尼龍進行沖擊治療,或者通過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二是來氟米特片可有效抑制絡氨酸激酶活性,因此,使用該藥物可提高患者血小板水平,起到有效的臨床止血效果;分析同時顯示,該藥物二氫乳清酸脫氫酶活性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誘導淋巴細胞逐漸凋亡。但治療期需要注意,恢復患者血小板計數至常規水平,是確保治療目的實現的根本所在。三是激素藥物是治療并發血小板減少的常用藥物,若使用后臨床療效不佳,則需再配合使用環磷酰胺以及甲氨蝶呤等藥物;若為重度血小板減少患者,則需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藥物或者甲潑尼龍沖擊治療,如臨床療效不佳,則需再輔助口服來氟米特藥物治療,以快速改善止血效果,促進患者血小板水平提高。
綜上所述,經對所選63例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發病率最高者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其次為干燥綜合征患者;針對風濕免疫疾病并發血小板減少患者臨床病情嚴重程度,予相應藥物治療后,所選患者病情均出現明顯好轉,由此可見,予血小板減少患者進行治療時,需以血小板減少水平為依據,視患者病情調整用藥,以緩解患者出血情況,促進其血小板水平改善[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