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敏玉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武鳴醫院,廣西 南寧)
小兒疝氣常見于嬰幼兒,其中男性的發病率較高于女性。而根據致病原因可將疝氣分為腹股溝疝以及臍疝。此病的發生多因患兒打噴嚏、哭鬧以及腹部肥胖等原因導致組織局部或器官偏離其原位,從而進入患兒體內間隙或薄弱部位,從而導致腹股溝區等病發部位出現明顯腫塊。通常情況下,小兒疝氣不會自我痊愈,在臨床中常常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雖然目前臨床中一般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但其作為手術仍然會存有一定的創傷性,導致患兒術后會出現持續性的疼痛,同時極易出現呼吸受阻、尿潴留、感染以及出血等并發癥。因此,為了改善這一現象,降低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一個極為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顯得極為重要。有研究指出,綜合護理干預對提高手術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改善患兒術后生活質量有著極其顯著的作用;綜合護理干預作為一種規范且全面的護理模式,從患兒入院開始至出院結束,不僅幫助患兒及其家屬對相關疾病知識進行了解,同時此護理方式能更好的拉近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起患兒及其家屬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兒康復的作用。本次研究就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小兒疝氣術后護理中,探討其應用價值。
收集整理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08例小兒疝氣術后患兒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患兒在疝氣術后不同的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各54例。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齡 1~5歲,平均(3.64±1.04)歲;其中37例單側發病,17例雙側發病。觀察組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齡1~5歲,平均(3.72±1.08)歲;其中36例單側發病,18例雙側發病。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發病部位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隨機分組對比研究標準。
納入標準:(1)經相關檢查診斷,所有患兒均確診符合小兒疝氣疾病診斷標準;(2)所有患兒及其家屬均已知情本次研究,同時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經檢查收集,所有患兒臨床資料完整。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兒手術指標情況比較()
組別 n 下床時間(d) 住院時間(d) VAS疼痛評分觀察組 54 2.10±0.48 4.41±1.07 2.27±1.05對照組 54 4.24±2.03 7.13±2.02 4.46±1.41 t 7.539 8.744 9.154 P 0.000 0.000 0.000

表2 對比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n(%)]
排除標準:(1)合并心、腎等器質性功能障礙患兒;(2)患有嚴重神經性疾病患兒;(3)患有其他先天性疾病或功能障礙患兒。
給予對照組患兒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密切觀測患兒生命體征,謹遵醫囑給予患兒基礎護理等。觀察組則在對照組患兒疝氣術后護理基礎上加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相關醫務人員應主動向患兒家屬介紹術后注意事項,同時告知家屬病情情況,環境患兒家屬心理壓力;為患兒家屬講解術后護理要點,指導患兒家屬護理方式,糾正其錯誤的護理方法。
(2)醫務人員應將患兒所處病房的溫度以及濕度調節至舒適的程度,由于多數患兒自身體溫調節中樞神經發育尚不成熟,因此,一旦病房中的溫度與患兒自身體溫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那么則會對患兒自身造成嚴重影響,極有可能導致患兒出現發燒、感冒等;另外,對于病房應避免一切噪音和光線,影響患兒休息,為患兒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利于患兒睡眠;此外,由于患兒自身對寒冷刺激的耐受性偏低,那么手術醫師在手術時則應減少術中患兒身體暴露或裸露面積。
(3)在手術開始的過程中,手術護理人員應選用操作熟練以及擁有豐富經驗的,這不僅能確保手術治療的順利,減少術中差錯率;同時,護理人員需要陪護在患兒身旁,轉移患兒自身注意力;另外,術中需要對患兒的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壓等指標進行密切監測,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師處理;再加上患兒自身皮膚嬌嫩,若手術時間較長,則需要對患兒的體位進行調整,并且對于固定肢體所使用的紗布必須采用較為柔軟的紗布,同時在固定過程中應避免過松或過緊,需要注意的是,固定患兒肢體需要在麻醉起效后進行,避免患兒產生惶恐、恐懼等負面情緒;此外,為了避免因摩擦導致患兒皮膚出現損傷,在對患兒進行包扎時應在紗布下方墊上棉墊,在確保患兒肢體血液循環的情況下避免摩擦損傷的出現;而對于部分使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患兒而言,在對其建立氣腹時,一旦出現氣體灌注受阻,則立即停止灌注,檢查是否因為氣腹裝置出現問題所導致,防止因盲目加壓造成患兒出現皮下氣腫以及氣體栓塞等情況。
(3)每日定時觀察患兒手術創口恢復情況,防止患兒手術創口發生感染、出血等并發癥;另外,一旦患兒出現不適癥狀,及時告知醫師處理;另外,由于患兒術后創口會產生強烈的疼痛感,醫務人員需要通過語言等方式進行安撫,同時可通過聽音樂、玩玩具以及看動畫片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緩解患者術后疼痛程度。
(4)患兒出院后,告知患兒家屬相應的護理方式,盡量避免劇烈運動;同時,多食易消化、偏清淡的食物;另外,在患兒出院后,定期通過電話的形式進行隨訪,了解患兒恢復情況,同時建立微信群,有問題隨時聯系,隨時解答,每周定期在微信群匯總發放關于小兒方面的疾病知識,幫助患兒家屬解決出院后所遇到的各種難題。
觀察對比兩組患兒術后VAS疼痛評分、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并發癥分別為術后出血、感染、呼吸道阻塞、尿潴留。VAS疼痛評分越高則表明患兒疼痛越劇烈。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以(%)表示計數資料,并通過χ2進行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并通過t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術后VAS疼痛評分、術后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觀察組患兒術后僅發生1例出血癥狀,主要由于患兒自身較為好動導致;對照組患兒術后發生2例出血、2例感染、1例尿潴留;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85%(1/54)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9.26%(5/5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近年來,我國小兒疝氣的發病率逐年增長。在小兒疝氣疾病發展過程中,患兒病發部位局部會出現包塊,并逐漸變大,同時伴隨著腹瀉、咳嗽等常見癥狀。另外,若是腹股溝疝的發生,還會導致患兒出現嵌頓、絞窄等情況,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若不及時給予疝氣患兒進行有效的治療,那么隨著病情的發展,疝塊則會不斷脫落,疝環口則會出現老化現象,從而導致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這對患兒日后的生活、治療等會造成嚴重影響。臨床中常通常采用手術治療,但是由于手術治療易造成患兒術后呼吸受阻、出血以及尿潴留等并發癥出現,同時伴隨后持續性疼痛,對患兒預后造成嚴重影響。因此,一種能有效配合術后康復的護理措施顯得極為重要。但是由于常規護理措施,多聽從醫師的安排進行相關護理,其被動性無法滿足于患兒及其家屬的需求,而通過諸多研究探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應運而生[2]。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較常規護理干預而言,其護理覆蓋范圍極廣,在護理干預展開前,通常會通過對患兒疾病情況、年齡、心理狀況等進行綜合性評估,隨后通過循證醫學等知識為患兒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從而改善患兒臨床癥狀[3]。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作為以科學理論為依據,同時患兒自身具體病情為前提,同時又在護理診斷結果的指導中,首先將對患兒的護理方式制定出來,同時根據患兒的護理診斷結果以及護理研究成果和患兒自身的恢復能力進行判斷,并制定出針對性護理方式,從而達到降低并發癥發生,促進患兒生理及心理功能恢復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術后VAS疼痛評分、術后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85%(1/54)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率9.26%(5/5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可知,綜合護理干預不僅能有效緩解患兒術后疼痛,同時有效縮短患兒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小兒疝氣術后靜療中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效果顯著,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況,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