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山東省陽谷縣第三人民醫院,山東 陽谷)
拔牙是齒槽外科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手術。臨床上傳統的拔牙方法主要是利用杠桿作用力的原理,然后在使用牙挺、骨鑿等工具。但是,傳統的拔牙方法在拔牙的過程中,使用“敲、鑿、劈”等操作時,會對患者術區的軟組織、硬組織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傷,從而使患者身體與精神遭受著的雙重痛苦[1]。近些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概念也隨之飛速發展起來,與其相關的器械、設備等不斷進行更新,使得無痛微創拔牙技術在臨床中已逐漸進行推廣應用起來[2]。因此,本文主要對無痛微創拔牙技術在齒槽外科中應用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
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進行拔牙的患者100例,選擇傳統方法的50例患者為傳統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22~59歲,平均(35.68±7.64)歲;選擇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的50例患者為微創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23~58歲,平均(36.04±2.15)歲。傳統組患者和微創組患者各項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1)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2)不伴有嚴重內科疾病者;(3)無精神疾病者;(4)無凝血功能障礙者。
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研究者;(2)伴有肝腎功能衰竭者;(3)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女性;(4)伴有惡性腫瘤者。
拔牙之前均拍攝全景曲面斷層片,了解患牙具體情況,分析手術中存在的阻力,然后告知患者與手術相關的情況以及手術中存在的風險[3]。
傳統組采用傳統方法:①手術之前進行常規消毒,然后使用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麻;②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翻瓣去骨,使用骨鑿去除骨阻力、牙體阻力;③使用敲擊法將其楔入,用撬刀將牙挺出;④患牙拔除以后,需對其進行消毒,避免發生術后感染,拔完牙以后,患者需要含咬棉球45 min左右,以免出現術后出血的情況,使用抗生素[4]。
微創組采用無痛微創拔牙技術:①術前,患者先進行常規消毒,然后采用無痛麻醉儀進行麻醉;②使用超聲刀將患者患牙周邊的牙齦和牙周組織去除掉;③使用高速渦輪牙鉆將患者患牙有阻力部分的牙冠、去除;④采用微創拔牙技術用牙鉗拔出患牙,清理牙槽;⑤對其進行消毒、縫合,然后在患處含咬棉球30 min左右,以免出現術后出血的情況,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現感染的情況[5]。
比較兩組患者的拔牙效果和疼痛程度評分以及拔牙后發生感染等相關情況進行評估。
(1)拔牙效果評估:拔牙后30 d后,進行隨訪,記錄患者拔牙以后的滿意度,應用分級法進行滿意度評估,1級為非常滿意;2級為基本滿意,3級為不滿意。(2)疼痛程度評分:采用VAS評分量表進行評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3~7分為中度疼痛;7分以上為重度疼痛[6]。(3)拔牙后感染評估:觀察并記錄患者拔牙后發生感染的幾率。
兩組患者的1級比例分別為92.00%、78.00%,微創組患者的1級比例顯著高于傳統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傳統組和微創組拔牙效果比較[n(%)]
微創組患者中度疼痛率、重度疼痛率分別為10.00%、6.00%,傳統組患者分別為52.50%、36.00%,微創組著低于傳統組(P<0.05),見表 2。

表2 傳統組和微創組疼痛程度比較[n(%)]
拔牙后微創組共有3例(占比為6.00%)患者發生感染,傳統組共有14例(占比為28.00%)發生感染,χ2值為17.151、P值為0.000,微創組患者感染率顯著低于傳統組患者(P<0.05)。
齒槽外科中拔牙屬于最為常見的一種手術。在傳統的拔牙方法當中,需采用長針頭對患者進行麻醉,易造成患者出現恐懼、害怕等各種不良的情緒,進而對麻醉效果產生影響,再加上手術中,多次使用錘擊牙挺來增隙,操作時不僅不容易掌握力度,還會增大患者的痛苦,甚至術后患者還會出現頭部不適、心率發生變化等癥狀,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更加嚴重。且該技術還存在:①術中牙槽易骨折;②牙齦撕裂等不足之處[7]。
隨著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的出現,彌補了傳統技術中存在不足點,采用計算機無痛麻醉藥進行麻醉,不但使麻醉的效果好,還能降低患者的恐懼等情緒,增強治療從依性。在對患者進行拔牙的過程當中,去除骨阻力最為關鍵,而該技術中采用的高速渦輪鉆則具有:①速度比較快;②振動幅度小;③易操作等優勢,能快速精準的去除骨阻力,拔除患牙,減少手術時間,緩解患者的不良狀態,降低術中疼痛程度,從而取得較為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8]。從以上研究中可看出,微創組采用無痛微創拔牙技術后,患者的拔牙效果和疼痛程度以及拔牙后發生感染的幾率均,顯著優于傳統組采用的傳統拔牙技術(P<0.05),表明微創無痛拔牙技術比傳統拔牙技術更具有優勢,且甘泉安全性更高、手術時間段以及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比較小。現階段,臨床上對微創無痛拔牙術的認可度和滿意度均比較高,并且已經成為了拔牙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在齒槽外科中應用無痛微創拔牙技術拔牙,能顯著的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疼痛,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且具有安全性高、良好的舒適度、高校等優點,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