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冬莉,宿星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中醫醫院 腫瘤科,新疆 伊犁;2.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友誼醫院 腫瘤一科,新疆 伊犁)
胃癌在近些年臨床發生率升高得很快,僅次于肺癌發病率。臨床上對于胃癌病灶主要采取手術切除方式,但不少患者因為未在早期發現潛在癥狀而錯過了手術時機,還有不少患者手術后遠處轉移、復發,使得胃癌患者整體生存率并不高[1]。晚期胃癌患者目前臨床首選鉑類、氟尿嘧啶聯合化療,但其整體療效還是欠佳,不能根除病灶,只能暫時性延緩病情進展[2]。越來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尋找有效的分子靶向藥物。現就我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進行歸納與整理,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癌晚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后觀察組:男女比例13:17;年齡45~86歲,平均(60.2±1.7)歲。對照組:男女比例1:1;年齡41~88歲,平均(60.6±1.3)歲。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入選者均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為胃癌,且都是疾病進展、化療失敗、復發轉移Ⅳ期患者;預估生存期在3個月以上。檢查肝腎功能、血常規、心電圖等排除化療及靶向治療禁忌證患者,排除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排除消化道疾病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入組治療。
對照組接受鉑類、紫杉類、氟尿嘧啶類基礎化療。觀察組在基礎化療的同時應用低劑量阿帕替尼治療,口服500 mg/d阿帕替尼(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藥,國藥準字:H20140103)。
(1)分別在治療前后采集5 mL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保留在零下80 ℃冰箱。以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測定CEA(癌胚抗原)、CA19-9(糖類抗原),CEA正常范圍低于4.3 μg/L,CA19-9正常范圍低于27 U/mL。(2)療效判斷:依據實體瘤療效判斷標準進行評估。臨床癥狀在治療后全部消失為完全緩解;病灶直徑在治療后縮小1/3、臨床癥狀緩解為部分緩解;腫瘤直徑在治療后縮小1/5~1/3、臨床癥狀好轉為穩定;腫瘤直徑在治療后縮小1/5以下、臨床癥狀無改善為進展。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總例數×100%。(3)記錄兩組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異常不良反應。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
表2 兩組腫瘤標志物及不良反應率比較[, n(%)]

表2 兩組腫瘤標志物及不良反應率比較[, n(%)]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差異顯著(P<0.05)。
組別 例數 CEA(μg/L) CA19-9(U/mL) 不良反應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35.2±1.6 10.2±1.2● 75.6±2.9 30.2±1.9● 15(50.00)對照組 30 34.9±1.8 17.2±1.3● 75.8±2.5 40.5±1.7● 17(56.67)t/χ2 0.6823 21.6714 0.2861 22.1279 0.2678 P>0.05 <0.05 >0.05 <0.05 >0.05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差異在P<0.05時差異顯著。
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53.3%及疾病控制率7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兩組患者在治療后CEA、CA19-9水平均明顯下降,且與本組治療前相比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CEA(10.2±1.2)μg/L、CA19-9(30.2±1.9)U/mL 均 明 顯 低 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治療期間觀察組出現腹瀉2例、乏力2例、惡心嘔吐5例、血小板減少3例、手足綜合征3例;對照組出現腹瀉4例、乏力2例、惡心嘔吐4例、血小板減少2例、手足綜合征5例,兩組不良反應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 2。
隨著居民生活、飲食方式的改變,臨床上胃癌患者數量逐漸增加。早期胃癌無顯著的臨床癥狀,確診時多數已進入晚期階段,患者有生命危險[3]。對晚期胃癌患者來說化療是其主要療法,能有效延緩病情進展,但臨床有效率并不高,且耐藥性及不良反應問題也非常難以處理[4]。研究表明在內皮細胞生長及遷移過程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信號通路、下游通路均有參與,且這種信號通路與胃癌病灶生長、浸潤、轉移關系密切,這也是胃癌靶向治療的重要靶點[5]。阿帕替尼是小分子化合物,屬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通過口服給藥后可抑制VEGFR-2[6]。阿帕替尼的作用機制在于有效抑制下游促血管生成信號通路,競爭性結合受體細胞中酪氨酸ATP結合位點,包括EPKI/2、Raf/MEK、P13K/Akt/mTOR通路。相關醫學研究發現阿帕替尼可以抑制臍靜脈內皮細胞血管形成及遷移,并有助于降低腫瘤微血管密度[7]。也有研究報道阿帕替尼聯合給藥或單獨給藥都有助于抑制移植瘤生長,且耐受性較好[8]。此外阿帕替尼還可逆轉實體腫瘤中AABCB-1和ABCG-2介導的多藥耐藥性,阿帕替尼能明顯延長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9]。
CEA是腫瘤標志物之一,血清CEA水平升高提示腫瘤組織的存在和轉移。血清中CA19-9以黏蛋白形式存在,CA19-9異常表達與消化道腫瘤關系密切。本組的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在聯合給予低劑量阿帕替尼后腫瘤治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明顯提高,腫瘤標志物中CEA、CA19-9水平明顯下降,但兩組不良反應率并無明顯差異。這說明低劑量阿帕替尼有助于提高晚期胃癌臨床治療效率,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且不會增加機體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晚期胃癌患者采取低劑量阿帕替尼治療可以提高療效、改善預后,且用藥安全有效,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