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劉嬌
(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顱腦外傷多為意外事件,主要是指患者由于外部力量導致頭部受損,分為開放性損傷和閉合性損傷[1]。針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治療方式主要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清除顱內腫塊,避免神經壓迫,聯合去骨瓣減壓治療[2]。但手術治療風險較大,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來說,手術治療是救治的開始,后期還需要護理干預,保證手術療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3]。本次研究選取本院78例顱腦外傷患者,通過不同護理方式進行對比研究,指出護理對患者的重要意義,具體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進行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的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共78例,患者顱腦外傷導致顱內血腫48例、腦挫裂傷15例、硬膜下血腫15例。按照隨機抽取法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9例。觀察組男性 22例,女性 17例,年齡 28~54歲,平均(43.21±4.58)歲,手術時間 50~76 min,平均(61.35±7.58)min;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齡27~55歲,平均(43.27±4.62)歲,手術時間 52~78 min,平均(61.41±7.49)min。對比數據差異不明顯,可進行研究對比(P>0.05)。
納入標準:患者入院后經檢查,確診顱腦損傷,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分會制定的顱腦損傷標準;無手術禁忌證;同意手術治療;有治療依從性。
排除標準:精神疾病患者;結局死亡患者;植物生存狀態患者。
對照組:顱腦外傷常規護理。主要根據醫囑對患者進行體征監測、藥物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呼吸道護理,營養支持,控制患者顱壓。
觀察組:圍手術期優質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術前監測:患者入院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血壓高低、心率和瞳孔變化,異常情況及時匯報[4]。
術前準備:顱腦外傷患者術前需要禁食,給胃腸減壓,將胃管插入胃腸排除氣體和液體。術前監測患者心電圖,進行尿管、胃管留置,剃除頭發。
環境護理:為患者營造安靜、清潔的治療環境,結合患者病情,調節室內溫度、濕度。保持通風透氣,避免強風、強光。定時進行病房消毒處理。
表1 患者生活能力、運動能力評分對比(, 分)

表1 患者生活能力、運動能力評分對比(, 分)
組別 例數 Barthel評分 Fugl-Meyer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9 35.25±4.75 81.25±3.47 27.25±3.85 62.82±4.75對照組 39 35.23±4.83 68.25±3.52 27.24±3.56 49.22±4.76 t 1.0282 2.9238 0.0353 2.5394 P 0.9678 0.0091 0.9723 0.0206

表2 患者滿意率對比[n(%)]

表3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n(%)]
術后監護:監測患者體征變化,做好相應記錄,對患者進行控壓處理,降低顱內壓力。密切關注患者意識、瞳孔變化。戴冰帽,控制腦出血情況,降低氧氣消耗,推動腦細胞恢復[5]。
并發癥護理:去骨瓣減壓術后容易引發諸多并發癥,首先應該進行體位指導,術后患者采用仰臥位,保持床位30°傾斜,指導患者略微變換體位,對患者關節進行屈伸,對患者皮膚進行清潔擦拭,防止壓瘡和肌肉萎縮。用柔軟毛刷的牙刷和生理鹽水,對患者進行口腔清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進行吸痰、叩擊排痰[6]。密切觀察患者皮膚狀況,觀察尿管、氣管和穿刺部位異常情況。
康復護理:昏迷嚴重患者,可采用音樂、肢體輕微刺激喚醒患者。可采用氣壓治療活躍患者肢體神經系統和血液系統,防止血栓,激活神經功能[7]。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坐起訓練、認知訓練、平衡訓練和語言訓練等,循序漸進。
觀察指標:①對比患者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②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③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判定標準:①日常生活能力評價采用Barthel量表,主要包括行走、吃飯、穿衣、洗澡和如廁等日常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分值與生活能力呈正比,評分高日常生活能力強,運動能力評價采用Fugl-Meyer量表,主要包括患者協調能力、速度、反射活動、屈伸協同運動等,滿分100分,分值與運動能力呈正比,評分高運動能力強;②并發癥主要是顱腦損傷常見的肺部感染、壓瘡、靜脈血栓、顱內感染等并發癥;③患者滿意度采用院內自制評價表,根據患者和家屬對護理質量的主客觀感受進行評價,分為不滿意、滿意和一般滿意。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評分差異小;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對照組(76.92%)患者滿意率不如觀察組(94.87%)(P<0.05),見表 2。
觀察組并發癥例數較少,觀察組發生率(7.69%)低于對照組(23.08%)(P<0.05),見表 3。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現代社會交通、工業發達,交通事故、工傷事故導致顱腦外傷的發病率有所上升[8]。重型顱腦外傷患者主要伴隨頭皮裂傷、腦震蕩、腦挫裂傷和顱內血腫等,開放性損傷通常能夠及時發現并就醫,閉合性損傷若發現不及時,耽誤治療時間,可能對患者神經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情況嚴重會導致死亡。患者在顱內創傷后,常會出現頭痛、惡心、意識異常、運動障礙等臨床反應[9]。去骨瓣減壓術治療顱腦外傷患者具有積極意義,但手術風險較大,難以通過手術治療治愈,患者死亡率較高,需要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我國醫療服務理念轉變,新型的護理模式不斷推廣,常規護理已經不能滿足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需要。相關報道中稱,采用有效的護理模式能夠大大降低手術風險,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大大提升,患者和家屬對護理的評價較高,94.87%患者感到滿意,并且,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顱腦外傷患者圍手術護理中,采用術前準備、術后監護、并發癥護理和康復護理等結合的優質護理模式,能夠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應用。